“五行”成长说
在2022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军训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常州工程学院校长 李雄威
(2022年10月11日)
各位教官、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十月的工程学院如诗如画,红枫黄杏,雾锁重桥,最是一届新生,胜过半园秋色。5300多名新生,像一股清流,勾兑了校园的恬静,唤起了勃勃生机。今天是2022级新生开学典礼的日子,在此,我代表学校,向来自全国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4个民族的新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欢迎你们加入常州工程的大家庭。
在2022级新生中,年纪最小的是化工学院15岁的吴红燕同学,希望你年少志高,在未来的学习中始终保持敢为人先的劲头;检测学院的潘建成同学,建工学院的潘俊成同学,你们兄弟二人一同入校,希望你们兄弟俩继续携手并肩、风雨同行;体育学院的扎西同学、卓玛同学,你们不远千里来到常州,希望你们不忘初心、一往无前、不虚此行;艺术学院的严诚颖、周涛同学,经管学院的赵振宇同学,听闻你们在暑假期间积极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为你们守护家乡、奉献社会点赞,希望你们永葆纯真、传递大爱,继续绽放青春力量。新生中有40名退伍军人,希望你们退伍不褪色,在学习中继续磨炼意志,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钻研技能,再攀高峰。新生中还有175名联合培养的本科生,你们起步高,基础好,对于常州工程而言,你们是学校开启本科教育梦想的起点。
同学们,这里是你们人生梦想新的出发点。当你快步跑过弘毅桥,准备去操场用速度和激情唤醒身体时,你可知道,正是这座桥连接了人文和体育,丰盈了师生的体育精神,培养了网球、棒垒球、龙舟等省运会冠军队;当你轻快地穿过崇德桥,准备去教室用专注和好奇探寻真理时,你可知道,正是这座桥连接了道德和技能,涵养了师生的工匠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全国技术能手和江苏工匠;当你悠闲地踱过清潭桥、晋陵桥、竹林桥时,你可知道,正是这些桥连接了学校的历史和现在,传承了学校的改革创新精神,积淀了多个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和教学创新团队;当你站在启智桥上凭栏眺望时,你可知
道,正是这座桥连接了天才和汗水,启迪了一个又一个互联网+创业大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金奖选手。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之父——黄炎培,1918年创办中华职业学校。他怀揣教育救国、教育兴国的理想,“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为发展民族工商业、解决人民生计问题作出了积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改革开放步伐,推动技术改革创新,我国职业教育从助力“人人成才”,到服务“人人出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今年5月,新《职业教育法》的颁布,昭示着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更加突出。“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特征逐渐显现。
常州工程学院建校64年来,始终伴随着祖国建设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步伐,从国家重点中专、省示范性高职园区建设院校,到今天成为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国家优质高职院校、江苏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经历了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的跨越式发展。北门“励志、践行”横卧的校训石醒目庄重,时刻提醒工程人,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南门“励志、践行”巨石像一根擎天支柱,诠释了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从北门到南门,更像是你们不断蜕变的成长之路。原教育部部长陈宝生2019年来校视察后,写信勉励我们“让高质量学生成为职业教育的品牌和代言人”,殷殷期盼成了新时期学校奋进的不竭动力。
今年9月,江苏省委书记吴政隆来校视察,他赞赏学校专业建设在国内追求“数一不数二”的胆识,肯定学校“一招鲜,吃遍天”的特色定位,要求学校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育更多全国技术能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