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 沈睿文
(2022年9月14日)
亲爱的2022级同学们:
大家好!
再次祝贺大家、欢迎大家加入北大考古!今年我们学院新加入的成员有92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各半,本科新生47位,硕士生27位,博士生18位。欢迎大家成为我们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是一家人。你们的加入为学院注入了新的青春活力,学院也将因你们的加入而更精彩。
经过这几天的参观学习,同学们应该对北大考古的辉煌历史有了基本了解。1922年,北京大学在国学门成立了以著名金石学家马衡为主任的考古学研究室,研究室群贤萃聚,大师云集。这是今天北大考古专业的前身。今年是北大考古百年,这给你们2022级新生贴上了特殊涵义的标签。处于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作为北大考古第二个百年的第一届学生,你们可能将因此而格外为世人所关注,相信北大考古也将因为你们而更美好。
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北京大学有着光荣的传统,“爱国民主科学进步”,北大考古就是浸润在这个传统之中不断成长,并成为这个传统的一部分。它建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家和民族危机的背景下。对当时的中国学术界、乃至中国社会影响深刻,不仅成就了一批杰出的考古学家,而且从一开始就铸牢了北大考古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情怀。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未曾中断。“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时代楷模”柴生芳,“考古界第一好人”刘绪,以及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北大考古人,他们都在共同传承着、弘扬着这个光荣传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合格的、优秀的人才是学院的重中之重。百年来,北大考古培养了一批批优秀毕业生,投身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考古文博行业,为考古学贡献了北大力量,享有“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21世纪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的赞誉。今天,我们都已经深刻地认识到,深入开展中国文明历史研究,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离不开考古工作。我国古代历史还有许多未知领域亟待同学们的参与和探究。希望同学们能赓续北大考古的光荣传统,“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努力使自己成
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
大学生活、研究生生活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是一个有规划、有系统地接受训练和自我学习、自我训练的全新过程,也是今后大家步入社会前的重要阶段。
“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这是任何事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障碍。希望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同学们能逐步改善自己的心理习惯、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学会把常识重新问题化。这要求同学们日常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自醒与自觉。养成终身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把所学、所思内化成自己的言行,内化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谁能放下包袱,解放思想,这样他/她的人生才有可能与众不同,也才有可能唱出“新翻杨柳枝”。当然,思想的解放并非不需要遵守规则与法令法规、不需要自律。恰恰相反,我认为成功者不仅要自律,而且还要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在今天,这尤其重要。
学科交叉,学科内部、学科之间的交叉是现代学术的大趋势,这早已成为一种共识了。借助更多的学科手段,通过更多的维度,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以提供尽可能多的证据,合力复原研究对象作为知识整体的努力,避免从某个断面、某个层面观察研究对象的弊端。在学科分科越来越细密的今天,某种意义上是对知识的一种整体性回归。学科交叉使得不同团队之间的协作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在这几天反复跟大家提到的团队协作精神。团结就是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