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耀百廿雄创一流
在庆祝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南京大学校长 吕建
(2022年5月21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相会在校园、相聚在云端,共同庆祝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刚才,我们一起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留学归国青年学者们的回信。校庆之际,总书记向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表达了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我们倍感光荣、备受鼓舞。总书记在回信中对南京大学一代代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追求卓越的留学归国人员给予了充分肯定,向全体南大人表达了亲切关怀和深切勉励,为新时代我校的新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南京大学的关心与厚爱,振奋人心、催人奋进。
在这齐聚一堂的欢庆时刻,我谨代表学校,向莅临今天校庆大会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全校师生员工和海内外广大校友致以节日的问候,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南京大学发展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天开教泽,道启南雍。120年来,南京大学始终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谋国家之强盛、求科教之进步,谱思想乐章、育栋梁之才、铸科学高峰,常领风气之先、常写率先发展,绘就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留下了熠熠生辉的精神财富,赢得了日益卓著的国际声誉。今天,我们纪念母校华诞,回溯百廿沧桑,就是为了不忘来路、不负初心,勇担使命、雄创未来。
百廿南大在谋求民族自立的抗争中砥砺成长。1902年,南京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肩负着教育救国的使命启动筹建。历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的洗礼,南大人抱定“不发扬民族精神,无以救亡图存;非振兴科学,不足以立国兴国”的宗旨,求科教立国兴国新路径,创科学教育新模式,开男女同校之先河,推动学校发展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支柱和科学发展的主要基地。觉醒年代里,南大人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启蒙,迎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校园里胜利召开,成立了南京城内第一个中共党小组,点亮驱散黑暗的星星之火;抗日烽火中,南大人以“一鸡一犬绝不资敌”
的决心,辗转西迁,迎难办学,使学校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系科最全、师资最为雄厚的高等学府之一;解放战争时,南大人为追求光明不畏强暴、勇毅斗争,率先发起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五二〇”爱国学生运动,开辟“第二条战线”,促进了人民运动的高涨。南京大学前身和南大人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洪流中,用信仰和生命谱写了矢志救国的慷慨壮歌。
百廿南大在致力国家振兴的征程中勇立潮头。新中国成立后,肇始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并入,二源汇流,薪火传衍。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需要,南京大学的一批优势系科独立建校或调整划出,在祖国大地上开枝散叶,为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固柢强根;1956年,学校首任党委书记孙叔平前瞻性地提出要建设“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对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与路径进行了深刻探索;1978年,以哲学系青年教师胡福明为主要作者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拉开了当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序幕;1983年5月,名誉校长匡亚明等致信邓小平同志建议重点建设一批大学,发出了“211”“985”“双一流”建设的先声;上世纪末,学校率先推动基础研究与国际接轨,引领科研评价方式改革,为助推中国基础研究在国际舞台上向整体性并跑领跑迈进做出重要贡献。进入新世纪,1999年国家奖励制度改革以来内地高校独立完成的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成果、被誉为世纪之交“规模最大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工程”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的“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等累累硕果,无不是南大人“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真实写照。从这片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知行合一、开放包容的沃土,走出了6位“两弹一星”元勋、3位“改革先锋”、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80余位两院院士,及一批批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贡献的时代栋梁。南京大学和南大人在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的时代浪潮中,用信念和奉献彰显了以身许国的赤子丹心。
百廿南大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争创一流。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南京大学一流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聚力内涵式发展,着力高质量提升”的办学思路,在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征程中,探索与塑造一流大学新定位;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引领高等教育新发展的航程中,谋划与建构一流大学新途径;在架构大学传统和时代变革新桥梁的过程中,创建和锻造一流大学新结构,总体实力持续位居中国高校“第一方阵”
,奋力“走在中国大学最前列”。南京大学和南大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用改革和创新奏响了强国有我的奋进强音。
回望过去,南京大学的办学历程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动缩影。无论世界变幻、社会变迁,还是校名更迭,校址更转,我们始终聚焦“培养人、办大学、融时代”的联动交融,努力回应大学发展的本原问题,保持以不变应万变的战略定力和与时偕行的战略思维,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