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奋斗 继往开来 新征程再铸辉煌
在全国钢铁行业庆祝建党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 何文波
(2021年6月28日)
各位老领导、老专家、优秀党员、劳动模范,同志们:
百年路红船领航,钢铁人逐梦强国。今天,我们在香山饭店隆重聚会,热烈庆祝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
继2019年我们在北京召开座谈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后,我们再次聚首,庆祝我们党的百年华诞。常逢家国盛事,又见新朋旧友,我们的心情都非常激动。
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今天我们行业的老中青几代钢铁人济济一堂,回首百年路上的辉煌和我们亲身经历过的峥嵘岁月,展望新征程上的风雨彩虹并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献计献策,必将进一步昭示我们的初心使命,凝聚更加强大的奋进力量。
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向我们冶金战线的老领导、老同志致敬!是你们的智慧和汗水,奠定了今天钢铁强国的基础。向我们的优秀党员、专家学者、先锋模范致敬!是你们的奉献和奋斗,弘扬着生生不息的强国梦想、钢铁精神。向全行业的干部职工致敬!是你们的辛勤和坚守,传承着百年壮志、红色基因,托举起中国钢铁的昨天、今天,也必将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也感谢莅临座谈会的上级领导长期以来对中国钢铁工业健康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感谢记者朋友们对钢铁行业的关注和传播。
刚才,刘淇同志、匡迪同志分别以书信、视频的形式,对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和中国钢铁的发展历程做了总结回顾,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钢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殷切寄语;万宾同志和各位老领导及与会代表做了很好的发言,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国家所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钢铁行业取得的巨大进步进行了回顾,对当前行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剖析,对如何实现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持续繁荣提出了建议,内容很丰富也很生动,非常重要也很有价值,对指导行业未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今天的座谈会非常成功。
我们之所以要回顾历史,就是要明白什么是我们要始终坚持的、什么是我们永远不要忘记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也是我们每个钢铁人、每个共产党员的毕生遵循。回首百年路、展望新征程,我们都感到激情澎湃、热血沸腾,我们为自己是钢铁行业的一员倍感自豪,为钢铁行业正在开启的新的伟大征程而豪情满怀。
借此机会,作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党委书记,我也做个发言,谈两点我的认识和感想。
第一点感想:
回首百年路,中国钢铁百炼成钢风华正茂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00年,也是中国钢铁工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100年。
历史不会忘记:1921年秋,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即派林育英来到大冶钢铁厂传播马克思主义;1922年春,共产党员许白昊到汉阳钢铁厂开展工人运动;1922年3月,钢铁产业工人队伍中最早的党组织之一——中共大冶钢铁厂组成立。钢铁行业由此点燃革命的火种。
历史不会忘记:一代又一代的钢铁人,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和壮大前赴后继、不懈奋斗。从重庆解放前夜英勇护厂壮烈牺牲的简国治等“十八烈士”,到孟泰、王崇伦、马万水工程队、李双良、曾乐,再到“改革先锋”刘汉章、“当代雷锋”郭明义,获得中宣部“时代楷模”称号的李超、河钢塞钢管理团队,以及近期党中央拟表彰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唐笑宇、宋嗣海、李殿中、王绍永、王利、吴惠芳、张光辉、赵光普,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黎立璋、闫秀训,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炼钢总厂党委、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党委、中信泰富特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七一勋章”提名建议人选艾爱国,等等,中国钢铁的红色基因、奋斗精神,代代传承。
历史不会忘记: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钢铁人面对不同发展阶段中的难题不等不靠,创新进取,创造了闻名全国的“鞍钢宪法”、首钢承包制、武钢质量效益型道路、“邯钢经验”,引领了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在长期的艰苦奋斗中,熔铸出“孟泰精神”“马万水精神”“攀枝花精神”“铁山精神”“李双良精神”“曾乐精神”等六大行业精神,成为工业领域宝贵的精神财富。
历史不会忘记:在党的事业发展的每个时期,中国钢铁——党和国家的钢铁脊梁——
始终挺立不屈。我们难忘1948年1月投产的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铁厂——故县铁厂,从根本上改变了解放区军事工业的生产状况,引领了“太行山上的工业革命”;难忘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钢铁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初步建立起以大型企业为骨干、“大中小”相结合、具有3500万吨钢生产能力的新中国钢铁工业体系,10万鞍钢人支援全国;难忘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深化改革,锐意进取,举全国之力建宝钢,迈开了赶超世界一流水平的步伐;难忘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钢铁进一步融入全球市场,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洗礼中发展壮大;难忘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考验下,中国钢铁迎难而上,在为国民经济“保增长”提供有力支撑的同时,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快步迈向钢铁强国。
历史不会忘记:党的十八大以来,钢铁人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压减钢铁过剩产能1.5亿吨,清除1.4亿吨“地条钢”产能;蓝天保卫战,钢铁人“遍地英雄下夕烟”,229家钢铁企业6.2亿吨粗钢产能已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一大批花园式工厂、清洁生产环境友好型工厂相继涌现;我们大力优化产业结构,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钢铁企业集团,亿吨宝武横空出世,成为世界第一大钢铁集团;我们坚持对外开放,国际产能合作成效显著,中国钢铁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历史不会忘记:在刚刚过去的不平凡的2020年,中国钢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形势,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全行业的干部职工,以钢铁般的意志砥柱中流,在英勇抗疫的同时,率先恢复并保持了平稳运行态势,全年粗钢产量首破10亿吨,成为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在这个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我们还勇力扛起社会责任,为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了钢铁力量。
创业艰难百战多。回首百年路,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钢铁为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1949年,中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1996年,中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至今连续25年稳居全球钢铁生产和消费第一位。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拉动下,中国钢产量持续增长,2020年突破10亿吨,达到10.65亿吨,占世界钢产量的56.7%。中国钢铁短缺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自1960年到1970年10年间,中国粗钢产量只增加了427万吨;1960年到2000年40年间,中国粗钢产量增加了11498万吨;2000年到2020年20年间,中国粗钢产量增加了93650万吨。其中,2000年到2010年这10年间,中国粗钢产量增加了50873万吨;2010年到2020年这10年间,中国粗钢产量增加了42777万吨。这充分诠释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只能冶炼100多个钢种,轧制400多个品种规格的钢材。到1978年,国家大量外汇都用来进口钢材。2006年,我国钢材钢坯折合粗钢净出口3463万吨,成为钢材净出口国。如今,我国22大类钢铁产品中有19类自给率超过100%,其他3类超过98.8%。我国生产的汽车用钢、大型变压器用电工钢、高性能长输管线用钢、高速钢轨、建筑桥梁用钢等钢铁产品已稳步进入国际第一梯队。
从引进、吸收、创新,到集成创新、自主创新,中国钢铁技术装备总体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跻身世界钢铁工业设计和设备制造、施工建设综合能力最强国家行列。我国钢铁技术装备不但基本实现了自主可控,还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为河钢塞钢、青山集团印尼不锈钢基地、马中关丹产业园综合钢厂、德龙钢铁印尼德信综合钢厂等海外投资钢厂提供了保障,与世界共享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