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质量正校风,办好人民满意的南昌师范学院
在庆祝南昌师范学院建校70周年暨教师教育研讨大会上的讲话
张艳国
(2022年10月30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亲爱的校友们、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春华秋实,盛世相约。乘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的东风,南昌师范学院迎来了建校70周年华诞。今天,我们欢聚一堂,隆重庆祝学校建校70周年,共忆往昔峥嵘岁月,共谋师院美好未来,共叙桃李浓厚情谊。首先,我谨代表学校,对相邀而至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谢意!向海内外校友和全体师生员工表示最亲切的问候!向关心支持学校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兄弟高校和各界朋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悠悠七十载,迢迢奋进路。回顾学校办学历程,建校之初,其辛也艰;改革发展,其果也实。70年前,200余名师生从豫章中学的小礼堂出发,在500平米的小天地撬动江西省中等师资培训的大乾坤。70年后,万余名师生落户梅岭脚下的瑞香路,在800余亩校园内续写教育强国的豪情壮志。这70年,写满了师院人坚守教师教育的师范初心,见证了师院人扎根基础教育的师范情怀,孕育出师院人坚守“师德师风铸魂、创新创业育人、服务人民培根、报效国家圆梦”的师范教育理念和执着追求。学校扎根红土地,高举师范旗,教师教育之花迎风绽放,办学治校硕果累累,教育影响力极大提升。
七十载薪火相传,师院人传承的“师范红”愈发鲜亮夺目。热烈奔放的师范红源自纯正强大、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1952年,建校之初,学校积极参与破解全省师资紧缺难题,举办了名为“中等学校教师思想改造骨干培训班”
的第一期师资培训,全省中学、中师208名校长及骨干教师意气风发、纷至沓来,齐聚学校,武装头脑,改造思想,提升能力,献身教育。学成之后,他们成为当地办学治校或教育教学领域的行家里手。红色基因融入教师教育血脉,从建校之初就成为流淌在师院人身上生生不息的强大基因。学校虽六易其名,经过江西省中等师资进修学校、南昌师范专科学校、江西教育学院、南昌师范学院等不同办学阶段;十迁其址,辗转南昌、庐山、井冈山等多地,但世代师院人矢志追求、克难奋进,在教师教育的沃土上追逐“兴师兴教”的报国梦想。对于这份坚守,我们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于这份信念,我们从来都没有动摇过!1981年,全国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院工作会议在江西教育学院召开,形成了产生深远影响的国发130号文件,“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加强教育学院建设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的通知”。该文件成为那时全国教育学院办学的指导方针,标志着教师教育进入改革发展的新阶段。国家教委原师范司司长金长泽指出,无论是学校建设,还是师资培训,你们在全国都是跑在前列的,在我们心中是挂了号的,是提供了很多经验的;你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在基础教育服务方面做得很好。这是当时学校传承“师范红”的一项重大成果,也为“师范红”增添了时代内容。
近年来,学校赓续红色血脉,先后获得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江西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江西省高校基层党建“三化”建设标杆单位、江西省红色文化宣讲基地等荣誉和平台,由“青蓝讲坛、青风学堂、青雨润堂、青烛讲堂、青影艺堂”构成的“五青”思想政治工作品牌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同时,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新时代师德教育新要求,秉持“育师先育德”理念,将德育元素融入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使师德教育“如盐在水”,达到“润物无声”效果。红色养分滋养师院人,师院人都是这么红!这是当前社会对学校育人事业的高度肯定和评价。
七十载春风化雨,师院人积蓄的“师范力”愈发强劲有力。蓬勃强劲的师范力源于自强不息、奔涌活脱的教师力。1956年,省政府批准建立南昌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学校升格为江西教育学院,逐步开展本科教育,成为江西八所本科高校之一。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改制更名为南昌师范学院。2016年,学校与闽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2019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21年,学校学前教育等三个师范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2022年,学校进入省“十四五”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重点建设单位,学前教育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组指出,学校坚守教师教育底色,守牢育人育才本色,彰显服务基层特色,聚焦师德师风亮色,“四色”有机融合,打造“金色”
教师教育,成为一所有情怀、有担当、有质量、有特色、有作为的本科师范院校。专家组的总结,是对我校教师教育质量的高度赞赏。建校之初,学校从短期的师训、干训起家,到如今,形成了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的教师教育体系,实现了“师范力”质的飞跃。
70年来,学校涌现出周文英、李才栋、李旷、吕小薇、邓志瑗、吴东兴、袁牧等一批卓有成就的好老师、“大先生”,其中,周文英先生所著《中国逻辑思想史稿》填补了我国逻辑史研究领域的空白,李才栋先生所著《江西古代书院研究》成为江西古代书院研究的开山之作。在建校70周年校庆之际,学校结集出版校史上名家学术名作,为的是“固守大学文化的根,守牢大学精神的魂,不忘我们从起点出发走向未来的本,用现代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培养我们的下一代和接班人”;同时,以教育文化样本形态,厘清学校发展的大楼与大师之间的关系,彰显深蕴学校发展史中的学术文化,揭示学校倡导的学术标识,弘扬大学文化、大学精神,让师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示,激励后人,传承学术,滋养学脉,培养涌现出更多的学术名家大师!
七十载杏坛花开,师院人坚守的“师范情”愈发深沉炽热。纯厚浓烈的师范情来自于纯真质朴、火热滚烫的育人情。学校从建校之初就坚持面向中学、服务中学的办学宗旨。学子来自基层,教师扎根基层,学成奉献基层,成为我校人才培养最鲜明的标识和特色。1990年,江西省教委和江西教育学院组成联合调查团,奔赴全省50多个县市、500多所中学进行调查研究,这是江西省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教育调查活动,在全省基础教育界引起热烈反响。这一重大活动成为我校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生动写照。2019年,学校还将浓浓的师范情传播至国外,在印度尼西亚乌达雅纳大学合作创办孔子学院,服务海外汉语和中国文化爱好者。自建校以来,学校累计培养本、专科学生14.8万余人,集中培训中小幼教师、校(园)长14万余人次,远程培训与集中面授中小学校长和教师400余万人次,成为全省基础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学子当中涌现出一大批在基础教育、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工作的知名校友,他们中间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80余人,教授、博导、硕导,高级、特级教师等名优教师万余人。回望70年,虽然学校发展历程曲曲折折,办学目标、功能因时而化,但学校及其学子扎根基层、奉献基层的这份浓浓教育情怀不仅从未改变,而且与时偕行,不断得到升华。
70年来,学校坚持服务基础教育的办学定位,逐渐形成职前职后相互贯通、研究与实践双向互动、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发展,培养、培训、研究、服务“四位一体”的教师教育体系。教师教育办学成效受到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肯定,并以简报形式报送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转发。学校坚持基础教育研究与社会服务相结合,连续多年编撰发布《教育蓝皮书—江西基础教育发展报告》;开展江西省、南昌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及增值评价;举办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党建工作论坛;连续7年编印《江西基础教育参考》,连续5年举办江西省基础教育四十人论坛,连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