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学生成长系扣子、埋种子的“大先生”
在庆祝第38个教师节大会上的讲话
程纯
(2022年9月10日)
各位老师,同志们: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使命崇高、责任重大、地位尊崇。今天,我们在此隆重集会,共同庆祝第38个教师节。借此机会,我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向全校教职医护员工致以节日的问候!向受到表彰的各位老师表示热烈的祝贺!
2010年6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我校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讲话中指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研实力雄厚、办学经验丰富”。翻开68年建校史,南京中医药大学因担当使命创校,以教学质量立身,以创新贡献立命,因大师云集名世。南京中医药大学之所以能够赢得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的美誉,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江苏高水平大学高峰计划建设高校,有几条重要启示,值得铭记。
南中医素有发皇国医、勇开新路的使命意识
新中国成立之际,中医药一度面临风雨飘摇、存亡立废的“至暗时刻”,中医药管不管用、培养的人才顶不顶用?受到质疑和诘难。我校首任校长承淡安先生发出“东方学术,自有其江河不可废之故”的呼喊,坚持“既抱定鞠躬尽瘁于中医学术,死亦无恨矣”的理想信念,延揽和团结一批大江南北的名医名师,响应党中央“培养中医、提高中医”的号召汇聚南京,创办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这就是南中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中医药由传统师承教育向现代高等教育模式转换的初创时期,没有现成教材,自己动手编写教材;没有现成师资,自己办班培养师资;没有现成教法,组织师生自由探索。这群人,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却精神富有,正是他们“无中生有”的创造性劳动为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奠基立业,做标准、放样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
国医大师周仲瑛是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第一期中医进修班学员,他关于中医发展和中医药人才培养“源于中医、衷中参西、继承发展、回归中医”和“温经典、传师道、重临床、善感悟”的学术思想和教学理念,为学界广泛称颂,
也是我校“学贯中西、至精至诚”办学理念的最好注脚。第二届全国名中医吴勉华教授、唐蜀华教授师从周仲瑛,是周仲瑛国医大师学术传承谱系中的代表人物,他们遵循周老所教导的“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要到临床上寻找答案”,几十年如一日勤修临床、精研医术。面对媒体采访,吴勉华教授说,“对于中医药事业,我永远是一名‘小学生’”。这是南中医学术传承的道统,也是中医人虚怀若谷的风范。
南中医素有严谨治学、作育英才的责任担当
《中药大辞典》《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华本草》的编纂,形成了南中医学术高峰上的三颗璀璨明珠。三部大书编纂工程之浩大、凝结心血之巨大、学术影响之广大成就了它的巍峨丰碑,编纂团队条条追根、字字落实,辩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严谨治学精神,不计名利、团结奉献、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治学态度,铸就了南中医为同行所称道的学术传统。
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治病救人,是南中医名医名师们一生奋斗的生动写照。第二届全国名中医黄煌教授被誉为“国际经方热的点火者”,坚持“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致敬经典、传扬经方,他说自己最有成就感的时候是在课堂和诊室,最好的位置是在学生和病人中间;第2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药资源学教师团队负责人、2022江苏教师年度人物段金廒教授被学生们称作“生活中的慈父、工作中的严师”,他要求团队成员坚持“将学术研究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将个人追求与社会进步结合起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把学问做进人民心坎;学校第二届师德标兵徐建云教授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他的讲课声若洪钟、极富感染力,一堂课下来经常一身大汗,宁愿脱掉外套也不用扩音设备,他说,“只有走到学生中间,才能更接地气更好共情”,几十年坚守三尺讲台潜心育人的他收获了无数学生粉丝,被大学生们称为“我的老师最有范”。
南中医素有厚德明理、尊师重教的良好传统
重视师资培养、善于培养师资是南中医的光荣历史。新中国首任卫生部中医司司长、“中医司令”吕炳奎称“南中医是中医师资培养的黄埔军校”,他在1957年来我校抽调7个教研组的8位正副组长(董建华、程莘农、王绵之、王玉川、颜正华、印会河、汪幼人、杨甲三)去北京中医学院任教,他们中后来有2位成为院士、4位成为国医大师。可以说,谈中国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就绕不过南中医这个起点,现在国内一批仍然活跃在医教研一线的专家,都有早年
在南中医求学的经历,提起这段岁月,仍然非常向往,“南中医标签”“南中医元素”已镌刻在他们的成长史上。
大学本质上是一个学术共同体,一流师资是大学的财富,教师就是大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是尊师重教的题中之义,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是人才工作的必然要求。创校时期,由崑副校长亲自为挑灯夜战、忘我工作的教师们生煤炉做夜宵,真心服务教师、真情感染教师、真爱激励教师,留下一段佳话;近年来,学校相继推出“振兴一流本科教育20条”“人才工作20条”,实施青年教师成长支持计划、校级特聘教授计划、“招仙引贤”计划,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逐步提高教师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