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载书写丹青锦绣新征程绘就绿水青山
在庆祝东北林业大学建校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东北林业大学校长 李斌
(2022年7月11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校友们、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盛世兴教,强国兴林。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东北林业大学建校70周年,回顾东林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学校发展的光明前景,激励全体师生,向着建成中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世界一流林业大学奋斗目标阔步前行。首先,我谨代表学校,向莅临大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校友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向全校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表示最亲切的问候!
70年前,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服务新中国林业发展需要,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的百余名师生,告别西子湖畔,来到北国冰城,与黑土地上东北农学院森林系的师生一道,在革命家、教育家刘达老校长的带领下,筚路蓝缕、垦荒造林,招贤纳才、兴建校舍,白手起家创建了东北林学院,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首批林业高校之一。从此,一批批崇实重行、志向高远的东林人,执着探索于莽莽林海,为共和国的林业事业呕心沥血;一座源远流长而又革故鼎新的高等学府,巍然伫立于祖国北疆,以艰苦奋斗之精神、争创一流之壮志,书写着新中国林业高等教育的华彩篇章。
7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学校团结拼搏、抢抓机遇,主动融入国家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进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从更名东北林业大学到划归教育部管理,从跻身“211工程”到成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再到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始终在改革创新的时代浪潮中上下求索、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砥砺奋进,逐步发展成为一所以林科为优势、林业工程为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院校。七十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东北林业大学秉承“学参天地、德合自然”的校训精神,扎根于中国大地、坚守于祖国北疆、耕耘于绿水青山、致力于生态文明,忠诚践行着“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的豪迈誓言。
七十年来,我们秉承林的情怀,扎根奋斗、绿染山河,把兴林报国作为第
一使命。学校为林而生、因林而兴,自建校伊始便承载着服务国家建设、培育林业人才的崇高责任。纵使岁月流转、时代变迁,东林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把服务国家大局作为第一使命。70年间,东林全面参与了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东北国有林区的开发、建设、利用与保护,特别是在“三北”防护林工程、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灾后重建、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重大战略或工程项目中主动担当、勇于作为。1962年,学校派出47名学子,参与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他们攻克了塞罕坝育苗造林的历史性难题,用青春和汗水书写了塞罕坝的绿色传奇,镌刻有东林印记的“塞罕坝精神”多次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肯定。70年来,东林人像林一样扎根、像林一样担当、像林一样奉献,用执着的坚守践行使命,用不懈的奋斗写就忠诚,为新中国的林业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东林贡献”。
七十年来,我们坚守林的品质,坚毅忠诚、滋兰树蕙,把树木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学校从树木中汲取树人之道,向大自然学习育人规律,始终把祖国的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形成了以院士领衔,国家高层次人才和学者为中流砥柱,“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工人先锋号”接续奋斗的高水平教师队伍。70年来,学校培育了二十万余名具有林的气质的优秀人才,他们遍布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各个领域。他们中有闪耀政界、学术界、商界的杰出代表,也有坚守基层一线的奉献者、绿色使者,涌现出了新中国第一位环保烈士徐秀娟,以及一批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绿化奖章等荣誉获得者。一代代东林人在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生态文明中交出了“东林答卷”。
七十年来,我们汲取林的智慧,锐意求索、耕耘不辍,把创新创造作为不懈追求。师生们在白山黑水间潜心研究、于密林幽谷中探索前行,把课堂和实验室搬进森林中,把论文和成果写在大地上。历经70年积累沉淀,学校已经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野外观测台站等3个国家级重点科研平台,并且主动对接国家战略、谋划成立了东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构建了多层次、多学科、多类别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构架,林业工程、林学2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林学、生态学、木材学、野生动物保护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也
为我国的林业和生态科研事业贡献了“东林智慧”。
七十年来,我们效法林的生态,兼收并蓄、开放合作,把特色文化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