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馆很历史也很未来的育人教科书
在建校80年暨校史馆开馆仪式上的讲话
四川省广元市宝轮中学校长 谢红光
(2021年10月16日)
今天,在宝轮中学八十周年校庆之际,校史馆如期建成开放,为校园增加了又一方教育圣地,这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文化育人的又一创举,正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子孙。
校史馆,从性质上看,属于收藏、研究、陈列和开展教育活动的场所。具有博物馆的部分属性,也有研究院的部分属性。它在收藏、研究、陈列、展览的同时,能更大的作用于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研究和产生思想、汲取和形成精神、积淀和创造文化的摇篮,是激励师生共同成长的重要土壤,是对师生开展德育教育、人文教育的重要场所。
西方国民教育有两堂:学堂和教堂。孩子们除了在校内接受科学技术教育之外,价值观教育与科技教育的成功结合,极大的提升了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促成了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大。
在历史上,中国的教育同样成功,甚至更加出色。中国古代的国民教育有三堂:学堂,祠堂和中堂。每个村落都有学堂,每个家族都有祠堂,每个家庭都有中堂。学堂里有圣贤,祠堂里有祖宗,中堂是五个大字:天地君亲师。在小农社会里,中国古代乡村都有自我教育的功能。
在现实生活中,恐怕祠堂和中堂不常出现了,所以我们把校史馆营造成一方教育圣地,让它起到祠堂和中堂的教育作用。校史馆的建成,学校更有文化含量,学校的文化积累价值得到进一步彰显。校史馆既藏着宝中人的文化和文明,也藏着我大中华的文化和文明。其实我们的文明,我们的文化就是我们的信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我们祖先所总结的这每一个概念的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这些思想,是对整个人类文明和人类道德使命的思考。这些思考,变成人类文明的成果积淀下来;这些积淀,最后成了人类生存的价值观和价值基础。教育,就是要把这样的价值观赋予我们的后代,让全社会在这样的一个价值基础上文明的运作。这样,国家就有秩序了,民族就有尊严了,人类就有文明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校史馆不仅是学校的,更是社会的。我们将有序向家长开放,通过对家长的价值观教育而影响和带动社会。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可以和美国有来有往的进行贸易战,我们一枝独秀的取得了抗击新冠疫情的初步胜利,我们成为脱离于西方价值体系之外的唯一真正强国……但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能像过去的私塾那样为鲁迅、梁漱溟、陈寅恪、胡适、钱穆……奠定其成为一代大师的基础吗?能像中国的传统教育,通过世俗的教化,让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变成世界上最文明的民族,创造出一个文化的奇迹吗?
目前的学校,缺失的不是硬件,缺失的是道德人格修养,缺失的是文化价值承载,缺失的是终极关怀。缺失了这些,我们的基础教育阶段带来的就是急功近利的功利人格,这样的人格即使经历了高等教育,读到博士、博士后,也只能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蝇营狗苟,忘恩负义;著书只为稻粱谋,临难辄弃父母邦。我们不缺大学生,不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