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校40周年创新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校长 蒋毅坚
(2020年4月11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历届校友,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金秋十月,紫气东来。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隆重举行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建校四十周年创新发展大会,主题是:传承创新,转型发展。首先,我代表学校党政,向出席大会的各级领导,各位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向来自五湖四海的各位校友,向全校师生员工表示热烈的祝贺!
40年前,我们的前辈在燕山凤凰亭艰苦创业。40年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伴随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而成长壮大。今天,学校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多学科相互渗透,具有鲜明工程实践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回望过去,学校40年的建设发展可归结为三句话,即:创业于燕山,得益于石化,发展于北京。
从1978到1989年是燕山创业建校阶段。1978年,学校在燕山凤凰亭蹒跚起步,集北京石油化工专科学校、北京化工学院第二分院、北京石油化工总厂“七二一”大学为一体,本专科教育、职工培训并存。办学之初,教师缺乏、条件简陋,但创业者们以振兴中华、振兴石化为己任,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积极探索产学结合培育人才之路。随着隶属关系从北京市主管、燕山石化代管向中石化主管的变迁,学校办学层次、服务面向逐渐稳定。1987年,历史性的易县会议,提出了发展新目标,确立了发展新方向。1990年,学校从燕山整体搬迁到大兴, 一座现代大学在京南初具雏形。
从1990到1999年是大兴建设发展阶段。1992年,原国家教委批准建立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由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为主”的领导体制,使学校开始阔步前进。从面向全国全面招收本科生到探索联合培养研究生,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稳步提高。建有多个省部级重点专业、优秀课程和实验室,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等国家级项目上实现突破。学校发展成为以石油化工行业需求为主要服务面向的、具有比较鲜明工程实践特色的高等院校,为国家支柱产业培养了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
从2000年至今是转制转型发展阶段。2000年,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北京市管理为主的新体制,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由行业转制到地方的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在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紧紧抓住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的新要求,学校大力推进转型发展,即:从教学为主向教学科研并重转变,从本科教育为主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并重转变,从服务行业为主向服务区域和行业并重转变。办学定位更加明确,发展路径更加清晰,事业发展更加兴旺。尤其是今年,学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北京市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破除了制约发展的瓶颈,学校建设迈上新台阶。
今天的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办学影响不断扩大。拥有3个校区、14个院系、8000多名师生;拥有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及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类别、31个本科专业和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党建评估先进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平安校园示范校。校园环境一步一景,师生“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今天的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师资力量日益雄厚。博士学位教师超过56%,高级职称比例达到54%;引进和培育了“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专家”专家;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长城学者、北京教学名师等各类省部级人才称号教师近百人;拥有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和学术创新团队18个。
今天的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才培养彰显特色。学校秉承“崇尚实践,知行并重”的办学理念,致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社会广泛认同。学校也因此成为CDIO国际合作组织成员、全国产学研合作示范校。拥有6个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专业、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北京市一流建设专业;拥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