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颁奖仪式上的发言
葛书润
(2022年11月17日)
范老是苏州人,和我是同乡。
感谢六年前填报志愿时“想学新闻、想做新闻”的简单念头,让我从苏州来到北京,并有幸在此时此地,与这位令人骄傲的同乡在产生关联。
进入新闻学院六年了,从本科到直博,我没有停止过新闻的写作。每一个岔路口,做新闻带来的成就感和价值感,让我的选择不会那么犯难。
有时我会想,在这个时代,“做新闻”对一名学生而言意味着什么?在一次次循环往复中,什么流经我们,什么塑造我们?
首先,我觉得做新闻是一种训练自我的习惯。发现新闻,就要与脑海中的成规和直觉宣战;采写新闻,要与陌生的知识领域、复杂的社会现实相逢。
正如范老对《人民日报》记者们的提醒:“眼睛不要总盯着报社那0.2平方公里,而要看到960万平方公里。”
我忘不掉和伙伴们用大数据为武汉的求助者、上海封控中的老人画像,我们和他们相隔遥遥,但通过数据,这些困境和需求次第浮现、逐渐清晰。
每次写作都像一个流动的课堂,“逢山开道,遇水搭桥”逼迫我一点点克服自己的无知与无能。
做新闻也是一种气味的共享。六年前,学新闻是小城女孩懒得解释的秘密,但当我开始学习新闻、生产新闻,便像长出触角的蚂蚁,寻找到更多志趣相同的同辈人,也被范老这样的前辈所感召、关怀。
同行者中,我要特别感谢人大新闻学院的RUC新闻坊,这个小小的公众号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面向公众写作的平台,也成为了某种心灵的属地。
作为主编,我总是能听到一句句热切的:这个我们能做吗?
新冠疫情中国内各媒体的发声情况如何?高考替考在我国普遍吗?卫生巾为什么这么贵?疫情中的语言是否被“污染”了?流调信息公开的边界在哪里?………讨论中,最迫切的问题、最强烈的情绪得以涌现,形成新闻选题,被进一步调查思考。
我要感谢人大新闻学院的所有老师。尤其是我的导师蔡雯,在我的博士阶段仍鼓励我继续实践、不要脱离新闻生产的场域,告诉我“此事躬行”
对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