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牢记嘱托砥砺奋进的不平凡五年
二、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三、迈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
四、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引领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
五、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六、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七、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八、加快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
九、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全面依法治省
十、以自我革命精神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
团结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
在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王晓晖
(2022年5月27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是在迈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喜迎党的二十大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主题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立足四川实际,胸怀“国之大者”,践行初心使命,以赶考姿态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努力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领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破浪前行,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在新的赶考路上,我们要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自觉做“两个确立”的忠诚拥护者和“两个维护”的坚定践行者,矢志不渝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接续奋斗,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
一、牢记嘱托砥砺奋进的不平凡五年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深情牵挂四川各族群众,十分关心重视四川工作,多次来川视察指导、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让全省干部群众倍感关怀、备受鼓舞。特别是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节点,深入大凉山腹地、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区及天府新区等地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做好四川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又一关键节点,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擘画了宏伟蓝图。
五年来,省委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贯彻党中央大政方针,先后召开11次全会对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系统部署,推动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大踏步向前迈进。
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全省经济总量连跨两个万亿元台阶、达到5.38万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6%。“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深入实施,成都经济总量接近两万亿元,七个区域中心城市全部超过两千亿元。区域综合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提升。工业“5+1”、服务业“4+6”、农业“10+3”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电子信息、食品饮料产业规模相继迈过万亿元大关,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突破一亿千瓦、占比提高到85%以上。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擦得更亮,粮食产量时隔二十年再次突破七百亿斤。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加快实施,乌东德、白鹤滩、两河口等大型水电站建成投用。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县域经济基础不断夯实。
改革开放取得新的突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纵深推进,农业农村、财税金融、党政机构及行政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电力体制、天府中央法务区建设等原创性原动力改革扎实有效,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取得积极进展,交通等领域国有资本实现战略性重组。“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新态势加快形成,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天府新区综合实力进入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国际班列运营效能持续提高,开放平台能级明显增强,全省进出口总额增长近两倍,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民生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坚持每年集中办好一批民生实事,财政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65%以上。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520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9%、9.4%。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取得积极进展,健康四川建设扎实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网更加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各项民生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思想文化建设成果丰硕。精心组织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等重大活动,唱响了时代主旋律,意识形态领域向上向好态势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践行,精神文明创建富有成效,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三星堆和皮洛遗址等考古新发现影响广泛,九寨沟、大熊猫等文旅名片更加靓丽,天府旅游名县品牌效应日益凸显,文旅融合发展更加彰显了四川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
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加大。全面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取得阶段性成效,全省空气优良天数明显增加,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大幅提升,土壤污染风险得到切实管控。河湖长制、林长制全面落实,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建立,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深入推进,巴山蜀水颜值、生态产品价值、人居环境品质得到提升。
民主法治建设有序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不断丰富,地方立法和人大监督全面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有效发挥。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法治四川、平安四川建设成效显著,预防打击突出违法犯罪有力有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禁毒人民战争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取得重大成果。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迈出新步伐。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工作得到加强。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不断强化。涉藏州县依法常态化治理取得成效。
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坚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深入落实,党的创新理论更加入脑入心。以市县乡换届为契机进一步建强班子队伍,大力培养引进用好各类人才,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彻底肃清周永康流毒影响,持续用力正风肃纪反腐,推动省市县巡视巡察全覆盖,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
五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省委突出抓了一批大事要事。举全省之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省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15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面摆脱贫困,特别是聚力攻克大小凉山彝区深度贫困堡垒,与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全面小康社会,兑现了向全省人民的庄严承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川渝合作机制高效运行,成都获批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全面实施,设立四个省级新区并“一区一策”
予以支持,全国首个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启动建设,300余项服务事项实现异地通办,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建设全面推进,四川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位势不断提升。推进以高铁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达万、成自宜、渝昆等高铁开工建设,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工程顺利实施,西成客专、成贵客专等建成通车,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居全国前列,进出川大通道增至40条,全面迈入建设交通强省的新阶段。开展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打出“调乡、合村、并组、优化社区”组合拳,全省乡镇数量减少三分之一,建制村、村民小组分别减少四成,在此基础上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着力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牵引城乡基层发展治理格局深刻重塑。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坚定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科学精准处置多轮疫情,发病率和病亡率均较低,尽最大努力减少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有效应对处置地震、暴雨洪涝、泥石流等灾害,九寨沟地震、长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完成,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扎实推进,全省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能力不断提升。
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离不开历届省委打下的坚实基础,凝结着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辛勤和汗水。在此,我代表中共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向全省离退休干部和广大老同志、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人民解放军、武警驻川部队和中央驻川单位,向援建帮扶四川的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兄弟省市,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四川建设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全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发展质量效益不够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基础设施、生态环保、防灾减灾等领域还有短板弱项,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与群众期待还有差距,防风险保安全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特殊难题,一些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对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二、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旗帜指引方向,核心领航未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光辉思想,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新时代党中央治国理政伟大历程中彰显出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必将指引我们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不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我们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扎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巴蜀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出发,对四川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提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明确要求,系统阐明了四川发展“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新时代治蜀兴川提供了方向指引。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一项一项落实、一件一件推进,坚决把领袖的深切关怀转化为奋进力量,把领袖的殷殷嘱托转化为自觉行动,把领袖的战略擘画转化为美好现实!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川发展形势任务的重要指示,牢牢把握新时代治蜀兴川的总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四川发展也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强调要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发展,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突出“五个着力”的重点任务,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这些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发展的精准把脉和科学指导,指明了四川迈步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发展方位和努力方向。我们要深刻领会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与时俱进完善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和任务部署,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川在全国大局中地位作用的重要指示,牢牢把握新时代治蜀兴川的重大责任。四川是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在全国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四川发挥独特优势、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全局作出重要指示、寄予殷切期望。我们要落实“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等重要要求,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构筑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建设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枢纽;落实“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等重要要求,构建富有四川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成为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战略支撑;落实“把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擦亮”“科学有序推进水能资源开发”等重要要求,强化粮食、清洁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生产供应,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的战略基地;落实“一定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写好”等重要要求,扛起长江黄河上游生态保护政治责任,筑牢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屏障;落实“从治国、安边、稳藏内在关系上把握四川涉藏地区同全省全国大局的内在联系”
等重要要求,推动民族地区团结进步、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巩固实现稳藏安康的战略要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四川力量。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指示,牢牢把握新时代治蜀兴川的着力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不足仍然是四川最突出的问题,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强调民生问题就是民心问题,必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并亲切祝愿四川人民生活越来越安逸。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新时代治蜀兴川的中心任务和价值取向。我们要始终保持专注发展的战略定力,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聚焦聚力抓发展,用心用情惠民生,进一步奏响兴省强省、为民富民的时代旋律,让9100万四川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指示,牢牢把握新时代治蜀兴川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四川政治生态一度遭到严重破坏的问题,要求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全面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强调要涵养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激浊扬清、扶正祛邪,彻底肃清周永康恶劣影响,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这些重要论述,对四川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突出抓好党的政治建设这个根本性建设,坚定不移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三、迈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伟大进军已经开启,四川发展新的历史画卷正在展开。我们要自觉肩负时代重任、担当历史使命,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
今后五年,是迈步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五年。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各类风险隐患明显增多,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上升,面临更多逆风逆水的艰巨考验。同时要看到,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也十分宝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不可阻挡,四川发展必将乘势而进、蓬勃向上。“一带一路”
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在川叠加,有利于四川更好承接重大生产力布局,持续用好政策红利、增强发展动能;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等国家重大部署深入实施,有利于四川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市场腹地优势和开放门户优势,大幅提升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中的战略位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国家重大政策加快落地,有利于四川抢抓政策窗口期,放大清洁能源资源优势、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改善四川发展的支撑条件。我们既要清醒认识面临的风险挑战,更要充分把握前进中的有利条件,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进取精神,主动抢占先机,奋力开拓新局。
做好今后五年工作,必须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引领,紧紧围绕“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的工作总思路,深入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篇章。
做好四川各项工作,讲政治是首要原则,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抓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突出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促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保持经济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努力在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上迈出更大步伐;惠民生是根本目的,必须突出为人民创造幸福安逸生活这一总取向,实施更多有温度的政策举措、暖民心的切实行动,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保安全是底线要求,必须增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提高治理现代化水平,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四者统一于新时代治蜀兴川的生动实践,贯穿于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奋斗征程,要一体坚持、一体推进、一体落实。
经过今后五年努力,我们要实现以下奋斗目标:综合发展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力争到2027年全省经济总量突破八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九万元,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改革开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人民生活品质实现新提升,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城乡收入比持续缩小,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美丽四川建设迈出新步伐,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社会文明进步达到新高度,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为弘扬,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基本建成。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新进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入发展,法治四川、平安四川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取得更大成效,依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全面从严治党展现新气象,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的党的各项建设全面加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更加健全,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不断建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成果巩固拓展,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展望未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宏伟事业催人奋进。我们坚信,经过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不懈奋斗,一定能让天府之国更加富足安宁、巴山蜀水更加秀美安澜、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逸!
四、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引领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总牵引。我们要坚决扛起党中央赋予的战略使命,以更高站位和更实举措,强力推动国家战略实施全面提速、整体成势,确保年年有新变化、五年见大成效。
要锚定“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的目标定位。聚焦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加快做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不断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和国际影响力。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强化经济承载和辐射带动功能、创新资源集聚和转化功能、改革集成和开放门户功能、人口吸纳和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
要把握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
的重要要求。提升成都极核发展能级,支持成都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做优做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加快建设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强现代化成都都市圈,深化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共建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打造综合能级更高、支撑带动能力更强的全省发展主干和成渝地区发展引擎。促进一轴两翼协同联动,支持成渝主轴节点城市融合发展,推动成渝地区中部崛起;推进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等建设,促进川东北、渝东北一体发展,带动成渝地区北翼振兴、南翼跨越。更加重视未纳入双城经济圈规划范围的区域发展,着力补齐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短板,提高全域协调发展水平。
要聚力抓好川渝高水平合作的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办成一批具有标志性牵引性的大事要事,建成一批具有支撑性带动性的重大项目平台。深化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聚焦交通基础设施、现代产业体系、区域协同创新、国土空间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改革、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强化举措、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