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诗词曲创作与批评高端论坛闭幕式上的讲话
四川师范大学杰出教授 赵义山
(2022年5月16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线上线下的各位朋友:
大家下午好!
仰仗大家的支持和共同努力,论坛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即将落幕。此时此刻,我与朋友们一样,有喜悦,有深思,有期盼,有信心。
我们喜悦的是,这次论坛,突破了理论界古代与现代的学科划分界限,打破了创作界旧体与新诗的壁垒,搭建了作家、批评家、艺术家和媒体人共同对话交流的平台。论坛时间虽然短暂,但这个对话交流的平台,相信会长期存在,我们可以借此,共谋诗歌发展,共谋创作与批评的共同进步。所以,这是一件值得欣喜的好事。
我们之所以会有沉思,是因为大家的论文和报告,提出的问题很多,涉及面很广,如过去、现在、未来,诗词、散曲、新诗,创作、批评、传播,文学、音乐、艺术等等。但是,因为疫防原因,专家只有在云端各说各话,失去了见面交流切磋的机会;又因为受报告时间限制,不少问题虽然提出来,但无法展开讨论;还有一些问题,可能原先未曾想到,但一经提出,便会引发新的思考。如此等等,都会让我们继续围绕如何“融汇新旧,打通古今。创建新体,诗乐联姻”的核心问题作继续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我们之所以怀有期盼,那是因为中华民族优秀的诗歌传统,因为经典诗体的艺术魅力,它们不仅是我们民族文化所积淀的审美情感的根与魂,也是作为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诗人、批评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