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在首届善义班宣讲会上的讲话
院士 杜善义
(2021年11月15日)
“刚才这位同学问我,为什么选择复合材料?无论是当初选择结构力学专业还是后来从事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国家的需要。”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首届善义班宣讲会上,杜善义院士如是说。
1959年我入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的专业是近代力学系的飞行器结构力学,我的系主任是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的钱学森先生,钱学森先生在1961年给我们讲了一门课,叫星际航行概论,课上他讲过一句话:对一个航天器来说,一个零件减少一克重量都是很大的贡献。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说明航天器结构的轻量化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我们发射卫星,多出一公斤重量起码要多花费2万美金以上,另外有效载荷也带不了那么多。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最大特点就是轻,用碳纤维增强后性能和铝合金差不多,但是比铝合金轻了一半。所以我当时就想,如果我们航天器能用这种新型的复合材料来代替铝合金和其他金属,重量就会大幅度下降。我们现在研究的C929大飞机,实际就采用了新型复合材料。但是无论是将新型复合材料用在飞机、卫星、导弹或者火箭上,前提是要把它的性能搞清楚,就是在飞行环境下,它到底能承受多大的力?这个结构是否安全?这是很大的问题。
那么这个问题由谁来解决?就是搞力学的专家来解决,所以后来我研究复合材料,实际上就是用力学的一些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去解决这种新材料的应用问题,它的载体就是航天或者航空飞行器。
参加今天的宣讲,看到刚入学的非常年轻的朋友加入哈工大,我非常高兴。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们的国家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去年百年校庆期间,总书记对哈工大做出了高度评价:“打造了一大批国之重器,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党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你们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进入这样优秀的一所大学学习,我衷心为大家高兴,为大家祝贺。
对于善义班的成立,我是非常支持和拥护的,但我想提醒大家要从“善”与“义”
的深层含义来理解这个班的名字,而不要理解为我个人的名字。我们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想清楚为什么做这件事和怎样去做好这件事,我们决定成立善义班的初衷是什么?就是顺应国家需求,顺应科技发展需求,顺应我们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需求。这种类型的班并不是哈工大独有的,国内很多高校都有,比如清华有姚班,中国科大有少年班等等,这些班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但它们最重要的共同特色就是培养拔尖人才。
我们国家现在大概有3000多所大学,每年的毕业生约有800多万,我认为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是人才,他们有区别于普通的劳动者。对理工科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工作要有科技含量。除此之外,在他们整个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人生追求、家国情怀,我想也要高于一般的劳动者,所以他们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才是科技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一个战略资源。我们国家现在要从一个发展中国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经济发展规模比现在还要大。我们现在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从人均GDP来看我们还是比较落后的。那么未来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化经济发展靠什么?我个人认为主要靠科技,而科技的发展,科技强国的建设实际上靠什么?靠人才,人才是整个国家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资源。我们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也是要通过人来实现的。
我们现在提出培养拔尖人才。怎么去解释拔尖人才?简单说就是人才中的人才。钱学森先生在弥留之际,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教育的问题,人才的问题。他认为我们国家有这么多的大学,却很少能够培养出拔尖的人才,因为很少有人去想别人不敢想的问题,去做别人不敢做和不能做的研究。从这个角度来讲,拔尖人才实际上就是在知识层面,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科学的认知和对工程的设计等等方面,要有过人之处,或者说他应该是一个领军人才。
2300年以前,大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曾说过一句话“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我的办公室就挂着这么一幅字画,我每天都能看到,非常认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孟子希望学生能成为人才,不是一般的人才,是拔尖的英才。我也经常说希望我的学生超过我,现在有的学生已经超过我了,有的正在超过我,有的可能将来会超过我,这个才是我们的科技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表现。
现如今国家非常重视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的培养。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更期望能够培养一些适应国家需求的,有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我们国家人才资源到底缺不缺?我认为不算缺。为什么?我们办了这么多的大学,还有其他类型的一些学校,我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来看,我们在国际上还是有优势的。但是我们缺的是拔尖人才,是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是能够发现一些科学的规律,能够解决一些重大工程理论问题的领军人才。
我们哈工大毕业生当中,这样的人才如果能占到1/4,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就没有遗憾了。我们讲建设航天强国,什么算航天强国?不是第一就是并列第一,第二都不行,在航天技术上必须是引领的,这样才能是公认的强国,而这样一个目标的实现势必需要这些拔尖领军人才的推动,需要他们去引领一个个团队,做从无到有的创新性技术变革。我们能够做出现有的航天器非常不简单,它的科技含量是非常高的,研发过程也是相当不容易,但是这些东西别人都做了,我们有的别人也有。我们现在每年40多次发射,我们的空间站也好,深空探测也好,载人航天也好,北斗导航也好,这些东西是有中国特色,但总的来说还是在别人后面走。
如今我们成立善义班,就是基于这种情况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