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二)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
(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四)建成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五)着力打造投资洼地
(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要经常走动
(二)要一诺千金
(三)要守望相助
(四)要全力帮扶
(五)要做好服务
(六)要交往有度
在昭通市民营经济座谈会上的讲话
昭通市市长 朱家伟
(2021年6月24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在市场主体众多分类中,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没有企业就没有就业,就没有税收,就没有经济增长。6月2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电视电话会议,李克强总理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强调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持续推动我国经济稳中加固稳中向好。全国的会议结束后,省政府召开全省电视电话会议,王予波省长要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让市场主体多起来、大起来、活起来、强起来。会前,我们调研了昭通学院大学生创业园、永孜堂制药公司、讯尔电子科技公司,昭通学院大学生创业工作抓得很好,展现了创业激情和勃勃生机;两家公司总体运营正常,生产持续稳中向好。现在我们召开座谈会,主要就是与各位企业家进行交流,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帮助企业解决困难,支持企业发展壮大。
刚才,市工信局就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情况作了汇报,几家企业作了发言,相关部门就企业提出的问题作了回应。以后对企业提出的问题,市直各部门要提前研究,一定要高度重视,不能敷衍塞责,要分级挂联逐步解决问题。几位副市长作了讲话,各部门要抓好落实。就服务支持好企业发展,这里我再强调四个方面的意见。
第一,十分不易,极为艰难,各类企业在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为昭通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去年以来,面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全市各类市场主体均遭遇了巨大考验,特别是民营企业遭受的冲击更大。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决策部署,千方百计采取措施,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广大企业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既实现了自身的脱困成长,也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里,我有4组数据向大家通报。一是两个41%。
2020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531.9亿元,占GDP比重达41.3%;民营经济贡献税收71.2亿元,占全市总税收的41%。二是80%和90%。2020年,全市民营经济组织从业人员达76万人,占全部企业从业人员的80%,其中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是民营经济提供的。三是47%和62%。全市市场主体25.14万户,与2015年相比增长47.45%,其中私营企业3.2万户,与2015年相比增长62.5%。全市市场主体总数和规模都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四是220亿和20%。2020年,全市民间投资完成220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0%。同时,广大民营经济家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教育卫生等事业,捐款捐物达5亿多元,积极参与“百企帮百村帮扶行动”,受益群众达10万人以上。这些数据都是以表明,民营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全市税收的重要来源,成为创业就业和脱贫致富的重要载体。昭通能够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全省一道即将实现全面小康,民营企业功不可没!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各位企业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的同时,全市民营企业发展也还面临诸多问题。从总体上看,全市14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民营企业99户,营业收入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只有31户,1亿元以上的仅有17户,10亿元以上的只有1户;全市高新企业只有16户,不到全省的1%。从结构来看,民营企业粗加工企业多、精加工企业少,传统企业多、新兴企业少,一般产品多、品牌产品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多、高新技术型企业少“四多四少”问题还将长期存在。从企业自身看,融资难融资贵仍然是反映较为突出的问题,这其中既与一些中小微企业缺乏有效的抵押质押物、缺乏诚信经营意识有关,也与银行有“甲方思维”、坐等上门有关。
第二,赶超发展,机遇难得,昭通超常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今年4月28至29日,省委省政府在昭通召开现场办公会,赋予昭通“三个定位”目标和做好“四篇文章”要求,为昭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必将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为投资兴业提供了重要机会。“十三五”时期,全市GDP历史性地迈上千亿元台阶,达1289亿元。“十四五”时期,昭通综合实力将进一步提升,预计GDP年均增长9%以上、突破23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以上、累计达7800亿元。要实现这些目标,昭通将积极引进和落地一大批项目,为企业投资兴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二)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将集聚形成巨大发展功能。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据专家测算,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可增加约8万元的投资和2.5万元的消费。2020年底,我市城镇化率只有39.52%,“十四五”时期,每年将增长2个百分点以上,到2025年将达到50%,预计将有50万人进城发展,至少有400亿元投资和125亿元消费潜力。
(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蕴含着加快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十四五”昭通将建成现代绿色有机农业基地,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将达到2:1,产业基地化率由4.8%提高到10%以上,农业产业综合产值将超过2000亿。同时,建成云南绿色硅深加工基地和西南地区重要铝加工基地,实现工业倍增,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将达到690亿元,占GDP比重33%。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和康养旅游,建设滇川黔渝区域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都蕴含着加快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希望大家深度参与昭通产业培育,实现企业发展与经济跨越的共赢。
(四)建成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基础设施的改善将释放重大红利。“十三五”时期,昭通新建高速公路12条,除永善县外实现县县通高速。十四五”时期是昭通交通高质量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综合交通投资将达到2000亿元。将新建11条高速公路,实现每个县市区通2条以上高速公路;建成渝昆高铁、叙毕铁路,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铁;建成投运昭通新机场、水富港扩能改造工程,建成滇川黔渝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突出的地理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必将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汇聚,让企业更多享受交通发展红利。
(五)着力打造投资洼地,金融业发展将汇聚更多资源。“十三五”时期,全市贷款年均增长16.2%,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