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持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
二、坚决贯彻五项要求
(一)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方面
(二)在“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方面
(三)在“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方面
(四)在“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方面
(五)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方面
三、统筹抓好当前重点工作
深入推动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在榆落地生根
在全市领导主要干部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班的总结讲话
榆林市人民政府市长 李春临
(2020年5月15日)
经过三天紧张有序的学习研讨,全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专题学习班,今天就要结束了。刚才,5位同志代表5个组作了交流发言,畅谈体会,交流心得,希望大家相互借鉴、共同提高。总的来看,三天来,大家满怀对总书记的敬仰爱戴之情,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使命责任,认真学习领会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集中精力,潜心思考,较好地完成了学习研讨任务。
此次专题学习班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主题鲜明。根据省委、市委统一部署安排,专题学习班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采取集中领学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精心设置四个研讨主题,大家谈立场、谈目标、谈路径、谈作风,主题非常突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二是紧扣实际。学习研讨期间,大家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部署、新要求,紧密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思考、深入交流,在思想碰撞中升华了认识,在讨论交流中明确了方向。三是学风浓厚。大家带着党性学、带着感情学、带着思考学,坚持高标准、高要求,真正做到了静下心来、潜心思考。这种清新简朴、务实高效的学风,在今后的学习贯彻中要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这次专题学习班时间虽然不长,但大家肩负使命、潜心研究,取得了积极成果,从各组讨论情况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收获:一是进一步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大家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视野宏阔、博大精深,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要求,彰显了旗帜鲜明讲政治的根本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力、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立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担当、勇于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二是进一步明确了为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贡献榆林力量的使命担当。大家一致认为,总书记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全局出发,对陕西提出了“
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和“五项要求”。总书记对陕西的要求,也就是对榆林的要求,榆林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肩负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进资源清洁利用、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路径的历史使命。省委、省政府也对榆林寄予厚望,给榆林提出“三大目标”“两个更大”要求。大家一致表示,通过学习进一步找准了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中的“榆林定位”,将按照总书记的要求,统筹当前和长远,突出工作重点,强化攻坚举措,全力以赴补短板、强弱项,推进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落地落实,为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贡献榆林力量。三是进一步增强了推动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在榆落地生根的政治自觉。大家一致表示,通过学习,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家乡人民的关怀厚爱,对陕西发展的殷切期望。作为新时代的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与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涉及榆林的重要批示结合起来,贯通学习,一体领会,自觉从全国、全省大局出发,准确把握榆林所处的历史方位、面临的形势任务和肩负的历史使命,不断把榆林新时代各项工作推向前进。
开班式上,征社书记为我们作了学习辅导,提出四个方面的要求,大家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关于下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持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是全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大家要以这次专题学习为新的起点,既要带头抓好学习、做出表率,还要组织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持续深入学习;既要认认真真学原文、悟原理,还要结合实际、融汇贯通,真正领会精神实质、把握核心要义,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榆林发展的务实举措。
一要筑牢忠诚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秦岭生态时强调,“要自觉讲政治,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
。我们一定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告诫,不断提高政治站位,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增强政治定力,站稳政治立场,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到具体行动上、具体工作中。
二要厚植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对人民充满深情。这次来陕考察,每到一处,都深入了解民情民意,对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衣食住行都非常关心,仔细询问,对贫困群众更是关爱有加,反复强调要做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悉心体悟、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质朴真挚的为民情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和角度上想问题、谋发展,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榆林人民。
三要锤炼实干作风。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新时代陕西要有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勉励陕西广大干部只争朝夕、真抓实干,指出了新时代应有的精神状态。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身体力行,扑下身子抓落实,在迎难而上、解决问题中促发展、出实绩。要增强“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的责任感,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的作风和勇于斗争的精神,立说立行、雷厉风行;要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抢抓机遇不放松、对标先进不停步,一步一个脚印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二、坚决贯彻五项要求,为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贡献榆林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指出,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这五项要求,每一项都具有鲜明指向,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科学路径。我们要系统把握、一体贯彻,细化举措、狠抓落实,努力在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实践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一)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形成关中、陕北、陕南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榆林是一座年轻的资源型城市,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高端能化基地建设带动下,全市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2019年经济总量跃居中国西部城市经济体第六位,今年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2%,增速居全省第一。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强、转型步伐不快、县域发展不平衡等深层次矛盾与问题依旧突出,距离高质量发展还有很大差距。下一步,我们要聚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要求,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积极开拓新的增长空间,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一要加快推进产业体系转型升级,以全产业链高端能源化工为核心和引领,落实好“12363”发展战略,把国际国内最先进的企业、技术、人才、装备“嫁接”到榆林,统筹提升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三次产业融合互动、高效协同,着力构建支撑榆林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二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推进与中科院共建国家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以科创新城为载体和平台,抓住与中科院、华为、华大基因等合作契机,瞄准世界产业技术前沿,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前沿科技支撑转型升级、用尖端产业托起高质量发展。三要持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围绕缩小城乡、区域、南北差距,充分挖掘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探索差异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二)在“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不足是制约陕西发展的突出短板,要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榆林不沿边、不靠海,深居内陆,长期以来,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外向型经济发展不足一直是制约全市发展的重大短板。2019年,全市进出口总值为9.48亿元,占全省比重不足0.3%;外贸依存度仅为0.23%,全省为13.6%,全国为31.8%。下一步,我们要坚定不移深化“放管服”改革,敞开对外开放大门,大力发展“三个经济”,加快建设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一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从陕西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中捕捉机遇,谋划设立榆林自贸区协同创新区,实施外贸三年倍增计划,打造金属镁、能化产品、羊毛防寒服、特色农产品四大特色产业出口基地,吸引处于全球价值链高端的龙头企业来榆投资,全力打造陕西向北向西开放门户。二要以“放管服”改革为牵引,围绕“一网、一门、一次”目标,着力强化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重塑审批流程,精简审批事项,放宽经营准入,从根本上扫除各种“人为壁垒”“隐性壁垒”,为企业和群众除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开便利之门。三要持续强化“信用榆林”
建设,进一步规范信用制度建设、完善信用服务体系、推进信用监管改革,在政府采购、招投标等重要领域形成“逢办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