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牢记领袖嘱托
二、明晰思路定位
三、突出关键重点
四、坚守初心使命
在全厅干部大会暨“七一”专题党课上的讲话
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厅长 鞠振
山西农业发布(2020年7月3日)
同志们:
在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召开后,我们第一时间召开全厅干部大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省委全会精神,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农业农村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动员全厅上下咬定转型不动摇,聚焦创新不散光,深化改革不惧难,追赶超越不懈怠,从严治党不停步,率先在“三农”领域蹚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来,交出一份让党中央和省委满意、让全省农民群众满意的优秀答卷。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牢记领袖嘱托,坚决扛起“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重大历史使命
5月11日至12日,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在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有序全面恢复的重要时刻,在山西加力推进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总书记再次亲临山西,就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行视察,对山西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和重大任务,勉励山西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乘势而上书写山西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总书记亲临山西视察,这是党的领袖对山西人民的最大关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山西工作的最大支持,是山西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情真意切、语重心长,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崇高的领袖风范、许党许国的使命担当、真挚至深的为民情怀、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光辉思想的真理力量,越学越觉得博大精深、心里亮堂,越学越觉得使命如山、责任重大。
一要用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武装思想。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与2017年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既指出了山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和疫情带来的风险挑战,又指明了山西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机遇;既提出了做好山西工作的总体要求,又明确了奋发有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坚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夯实农业农村基础、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坚持不懈抓好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等六大任务;既肯定了山西近三年来的工作,又寄予了“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殷切期望,为山西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是对山西转型发展和现代化道路的宏伟擘画,具有划时代意义。特别是总书记围绕“三农”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涵盖了粮食安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脱贫攻坚等重点领域,抓住了“三农”工作的主要矛盾,把准了山西农业农村发展的脉搏,是指导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全厅上下都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在学思践悟上下一番苦功夫,不仅要领会具体工作要求,还要领会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以理论的彻底增强实践的自觉。
二要用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统一思想。我们要牢记领袖嘱托,准确把握“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核心要义和时代内涵。楼阳生书记在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上作了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的阐释,内涵丰富,发人深思,充分体现了“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展现了胸怀全局的战略思维,蕴含了创新求变的智慧远见,充满了“敢为人先”的气魄胆识,彰显了“掷地有声”的责任担当,凸显了“时不我待”的迫切愿望。讲话全篇贯穿了6个字,即“忠、变、新、谋、先、情”,可以说是一堂山西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课”、一本蹚出转型新路的“教科书”、一张“十四五”转型出雏形的“施工图”、一声党员干部奋发有为的“动员令”,我们要反复研读、深刻领会。要深刻认识到,很多时候,路是杀出来的、蹚出来的,必须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全局”的高度,纵观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家富强和山西“五个阶段”的发展轨迹,从“血路”到“新路”的历史跨越中把握时代背景,深刻理解“蹚出新路”这一重大指示要求中蕴含的历史意义、赋予的历史使命;要深刻认识到,“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既是总书记对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提出的新的重大要求,也是在新时代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的历史节点上,向全国、向全党发出的新的进军号令,总书记指明的“新路”就是国家强盛之路、民族复兴之路、现代化实现之路;要深刻认识到,转型是山西发展的根本出路、唯一出路,走老路只能是歧路、死路,蹚新路才能赢得出路,华山路一条,舍此别无他途;转型发展本质上就是高质量发展,必须把转型发展作为“三农”事业发展的纲,紧紧围绕转型发展来谋划、摆布、推动“三农”工作,真正构建起“一切为了转型、一切服务转型”
的工作格局。全厅上下要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上来,统一到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蹚新路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定走下去、坚实走出来。
三要用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解放思想。践行总书记殷殷嘱托,必须在实践中准确把握和全面落实其内在要求。要在“率先”上抢先机,坚持争站前列、勇创一流的理念,全面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敢与最强者比拼,敢与最快者赛跑,让抢抓先机、干事创业、争当头雁成为全厅工作的主流;要在“蹚出”上下苦功,转型发展不会是一路坦途,而是一条滚石上山、披荆斩棘、艰辛探索之路。要大力弘扬“晋商精神”“右玉精神”,既拿出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更拿出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久久为功地把新路蹚出来;要在“新路”上勇探索,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新”、新动能的“新”、追赶超越新优势的“新”,从观念、理念、思路到政策、举措、方式再到制度、体制、机制等各方面全方位地体现“新”,“三农”不是传统产业,更不是落后产业。“三农”永远是朝阳产业,需要我们赋予全新内涵,让“三农”新路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山西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各项工作的任务和要求,使贯彻落实进一步具体化。在此之前,我们不等不靠,提早动手,于5月下旬就紧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条分缕析,起草了我厅的贯彻落实方案,并在省委方案出台后进行了细化修改,最终形成10方面25项100条举措,希望大家对照方案,认真抓好落实。
总之,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是一个不断深化、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过程。全厅上下要在前一阶段学习贯彻的基础上,持续学、深入悟、笃实行,用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定理想信念、指导决策部署、衡量推进成效,切实把成果体现到政治能力的提高上、主观世界的改造上和工作水平的提升上,确保中央、省委关于“三农”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明晰思路定位,推动“三农”工作实现全面、系统、彻底的转型
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全省“三农”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擘画了新蓝图、注入了新力量。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三篇光辉文献”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
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持“特优”战略,聚焦“六新”突破,强化“六先”举措,立足“两地定位”,打造“两柱支撑”,率先蹚出一条创新开放绿色融合富民的转型发展新路。
“六先”即“观念转换率先、规划编制领先、“六新”动能占先、机制突破抢先、对外形象争先、能力作风当先”,这是我们立足全省“三农”工作实际,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省委全会精神、蹚出转型发展新路、实现“十四五”转型出雏型目标的核心举措。
一是观念转换率先。楼书记指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转型首先要转观念”。可以说,没有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总书记勉励我们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意味着没有现成的路可以走,也意味着一切抱残守缺、坐井观天、刻舟求剑的路是根本走不通的。我们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决克服小农意识,摒弃封闭狭隘,突破条条框框、打破坛坛罐罐,跨越“一农”到“三农”,跳出“三农”看“三农”,敢于向改革创新要动力,敢于和市场资本打交道,不断注入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和转型发展要求的先进理念,真正以思想观念大转换推动全省农业农村大发展。在座的都是厅里中层以上干部,也是关键少数、部门负责人,大家观念转变了就可以更好的以上率下,形成强大思想合力,带动全厅上下干部职工实现思想转型。
二是规划编制领先。总书记讲,“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我们实现“转型出雏型”目标,进而为“十五五”基本实现转型、“十六五”全面完成转型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时期,所以决不能输在“十四五”规划的编制上。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作为根和魂,把胸怀“两个大局”作为基本出发点,把创新驱动作为逻辑起点,按照“收好官、定好位、谋好篇、打好牌、出好招、下好棋”的要求,切蛋糕、进规划,做比较、强指导,站在战略高度编制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2+12”规划体系(“2”即山西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和山西省“十四五”农业现代化三大省级战略、十大产业集群培育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规划,“12”
即有机旱作农业、设施农业、高标准农田、现代种业提升、畜牧业、渔业、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数字化农业农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等12个行业内部专项规划),谋划和实施一批变革性、牵引性、标志性举措,确保全省“三农”转型发展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前进,避免陷入战略危机。从目前情况看,我省对接国家级规划成效显著,必须持续跟进,继续对接好农业农村部、中国农科院等上级部门,推动成果落地,做到既抓大也抓小,既抓面也抓点,既抓远也抓近。
三是“六新”动能占先。楼书记指出,“转型发展的过程就是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动力变革的过程”。我们要以战略思维、国际视野、长远眼光谋划农业农村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全面实施好非均衡战略,正确处理“老饭碗”和“新饭碗”的关系,以立新创新求新的勇气和胆识,围绕“六新”抓项目、建生态、抓双创、定标准,坚决打赢“六新”攻坚战、决胜战,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六新”驱动转变,实现直道加速、弯道超车、换道领跑。
四是机制突破抢先。楼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体制机制上的深度转型,就不可能有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我们要牢固树立“先行先试是先行先机”的理念,聚焦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农民和集体的关系、农民和市民的关系,充分发挥改革的关键一招作用,有的放矢地破除“三农”领域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要处理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关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把政府不好办、办不好的事情更多交给市场来做,激发各类主体活力,激活各种要素潜能,确保“三农”工作始终与改革相随共进。
五是对外形象争先。总书记希望山西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三农”也是一张靓丽名片,不能总习惯于当“旁观者”“啦啦队”。我们要牢固树立“先行先试是先行先机”的理念,进一步克服内陆思维,强化节点意识,勇探创新“无人区”、敢涉改革“深水区”、开辟转型“新特区”,通过十大产业集群、三个出口平台、山西药茶、有机旱作等一批变革性、牵引性、标志性举措,推动现代农业实现“五个转变”,促进各项工作在关键领域补短板、在总体领域上位次、在“特”“优”领域举旗帜、在改革领域争排头,着力打造山西“三农”对外开放新形象。
六是能力作风当先。能力素质和工作作风是蹚出新路的重要保障。我们要不断培养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提升工作理念和思路境界;要坚决克服四平八稳、不思进取、畏首畏尾、患得患失的心理,树牢“
不怕没有,就怕不起步;不怕事小,就怕不积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的思想,强化想为、能为、敢为、善为、勤为的“五为”意识,以“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战斗姿态,争当敢闯敢试、敢开先河、敢为人先的新时代“三农人”。我经常给干部讲,我们思想解放到哪里,视野就可以看到哪里,我们的脚步就可以伸到哪里,我们的发展就可以到达哪里。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两地定位”,即特色优势有机旱作农业科研和功能食品生产基地、全国农村改革新高地。其中,“特色优势有机旱作农业科研和功能食品生产基地”是楼书记立足“十四五”乃至今后十五年、三十年,站在全球化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给山西省提出的八个定位之一(京津冀一体化重要成员、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制造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黄河流域和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特色优势有机旱作农业科研和功能食品生产基地、拱卫首都安全“护城河);“全国农村改革新高地”是我们在山西农谷“四高地一先行区”定位的基础上,力争推动全省各项改革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具体定位。如果说受地理、气候等条件限制,我们的农业生产总量性矛盾不易破解,那么改革是最有希望在全国实现突破的。目前我省在“三支队伍”改革、生产托管服务等方面都走在了前面,要持续加力深化,力争打造更多的“晋字号”样板标杆。
“两柱支撑”,即把“特”“优”现代农业打造成全省转型发展的新支柱、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新支柱。其中,“转型发展新支柱”是省委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具体要求,也是发挥好“三农”压舱石作用的重要体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新支柱”是着眼于提升脱贫攻坚质量成色、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最大限度发挥“特”“优”现代农业在二者有机衔接过程中的作用,而提出的关键支撑。
“创新开放绿色融合富民的转型发展新路”,是对“三农”新路内涵的具体拓展。其中,“创新”是“新路”的核心要义,是新发展理念之首,也是我们聚焦“六新”突破、区别于“老路”“旧路”的最显著特征;“开放”是“新路”的内在基因,是摒弃小农思想和内陆思维的强有力武器,也是在经济全球化、统一大市场背景下,统筹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引入“外生变量”来增强“内生动力”的必由之路;“绿色”是“新路”
的根本底色,就是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引导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始终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楼书记在省委全会上再次强调了“三个不要三个要”,其中就包括“坚决不要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GDP,要绿水青山可持续发展的GDP”。“融合”是“新路”的基本内涵,就是不能以孤立和静止的眼光看“三农”,而要把“融合”的理念落实到各项工作、各个环节,其中既包括三次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又包括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还包括产业发展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也包括机关内部的沟通协调等方面;“富民”是“新路”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让他们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成现实。
楼阳生书记指出,“只要战略对,通过努力一定胜”。以上要求可总结为“166221”总体要求(“1”即坚持一个战略,也就是“特优”战略;“6”即聚焦“六新”突破;“6”即强化“六先”举措;“2”即立足“两地定位”;“2”即打造“两柱支撑”;“1”即率先蹚出一条创新开放绿色融合富民的转型发展新路),与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省委全会精神高度契合,与“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内在统一,是我们立足“两个大局”、深刻研判省情农情、正确把握“三农”发展演变规律基础上提出的。全厅上下要深刻领会、把握关键,只争朝夕、久久为功,奋力推动“三农”工作实现全面、系统、彻底的转型,决不辜负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总体要求不是一成不变的,也需要逐渐完善、反复锤炼、提炼升华。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碰撞,集思广益、共同完善,确保符合工作实际,符合群众愿望,符合“三农”发展要求。
三、突出关键重点,以变革性引领性标志性举措蹚出转型发展新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蹚出“三农”转型发展新路,更需要我们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具体要做到“六个贯穿始终”。
一是抓好稳粮保供,把“粮食安全”贯穿始终。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安全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中围绕农业谈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关键、最核心的命脉问题,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柯炳生教授曾经谈过一个观点,“粮食安全是长期问题,而不是短期问题;是生产问题,而不是流通问题;是食物问题,而不是谷物问题;是数量问题,而不是价格问题;是全局性问题,而不是局部性问题;是政府的目标,而不是农民的目标”
,讲得非常透彻。这里我重点强调其中两个问题:其一,粮食安全是生产问题,而不是流通问题。粮食安全涉及很多环节,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生产环节。欧美农业的生产能力强大,国家不储存也没有粮食安全之忧。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今天下午,在全国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韩正副总理作了重要讲话,安排部署了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工作,充分体现了中央对耕地保护的重视。我们要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坚决守住耕地红线,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两藏”战略,提升开展粮食作物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做好防灾减灾和重大病虫害防控,确保需要时产得出、供得上。特别是要落实好耕地地力保护、农机购置等各项补贴政策,让农民种粮有账算、让地方抓粮不吃亏。其二,粮食安全是食物问题,而不是谷物问题。谷物是粮食安全的基础,但不是全部,粮食安全涉及到饭碗里装的包括谷物、瓜果蔬菜、肉禽蛋奶在内的所有食物。当前,在我国居民日常食物消费量方面,谷物口粮只占食物消费量10%—20%,食用油、肉禽蛋奶、蔬菜、水果等产品占消费总量比例更多,而且从消费金额来看,非谷物产品占到居民支出总额的90%甚至95%以上。要进一步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快生猪产能恢复,推进奶业大省建设,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这里重点强调一下生猪的问题,近年来猪肉价格暴涨,从经济学角度讲,是由于猪肉需求弹性小,一个很小的供给数量变化,就会引起一个很大的价格变化。比如10年前猪肉供给量减少了8%左右,价格就上涨了60%以上。一个完整的猪肉市场波动周期大概3年左右,随着生猪产能的恢复,市场供给量会慢慢上来,随之而来可能又是猪肉价格的下跌。我们要着眼长远,进一步完善调节机制,用科学的预期来指导决策,避免企业和养殖户盲目跟风,加剧市场价格波动。
二是立足省情实际,把“特”“优”战略贯穿始终。立足“特”“优”,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总书记赋予我们的“金扁担”。挑好这个“金扁担”,要做好“农谷药茶黄花菜、五个平台交错带、有机旱作小杂粮,十大集群聚特优”各项工作,必须打好三张牌。一要打好标准牌。要深刻理解楼书记“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三句话的内涵,围绕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需求,做好小杂粮、山西药茶、大同黄花等产品的标准制定,在种植、管理、加工、贮藏、包装、运输等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打造标准“高地”
,不断提高标准的先进性、有效性和实用性,更好发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让人一提到某种农产品,就首先想到山西。比如,褚橙品质的稳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褚时健对果园自然环境的改造,通过叶片的分析化验找到最适合的肥料结构,并通过一些可量化的数据建立起各环节的作业标准。再比如,同样是猕猴桃,新西兰从中国引种后,对原先口味偏酸的绿色果肉猕猴桃进行了改良,推出了口味偏甜的黄色果肉的全新品种,摇身一变成了黄金奇异果。目前新西兰佳沛国际奇异果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8%,远超故乡中国的出口量。可见奇异果虽然不是新西兰土生土长的水果,但“特”和“优”已经体现出来了。同时,要按照“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的双轮驱动模式,着力打造一批知名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一批知名企业产品品牌。特别是要按照楼书记要求,打造好20个功能农产品品牌;要建好用好可视化追溯平台,进一步突出山西农产品的“特”“优”品质。二要打响加工牌。在“特”的基础上实现“优”,必须体现高附加值。比如辣椒,一公斤鲜辣椒价格约为1.2元,晒制成干辣椒后,收购价格约为每公斤5元,把1公斤干辣椒制成辣椒酱,市场价格最高也不过10元左右。同样的辣椒换成精深加工,1公斤干辣椒中可以提取辣椒红色素40克、辣椒精10克、辣椒籽油60克,还可以提取辣椒碱,剩余的椒粕和籽粕等下脚料作饲料卖,这样就能增值到35元,是干辣椒价值的7倍。楼阳生书记强调,山西发展现代农业要抓好三件事,第一科技创新,第二产业集群,第三设施农业。所以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做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这篇大文章,要按照楼书记提出的“三全”思路、“五为”路径,高位推进“三优三建两提升”(“三优”即优化政策体系、优化产业布局、优先发展骨干企业;“三建”即建项目、建基地、建品牌;“两提升”即提升产品创新研发能力、提升产业集群综合效益),推动农产品加工精细化、特色化、功能化发展;要立足各地禀赋,瞄准国内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00强、全球乳业企业20强统一招商,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等建设,实现非均衡、差异化发展,着力打造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三要打赢市场牌。有好产品,还要能卖个好价钱。要坚持“北上”“东进”“南下”,大力实施“农产品走出去、大企业引进来”策略,依托省政府驻广州、上海、天津办事处,聚力打造“圳品”基地,用好上海国际食品产业物流园和“西粮东送”推广服务平台,助力我省特色农产品走进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高端市场。深圳是一个典型的食品输入型城市,每天要消耗约7100吨的蔬菜、2300吨水果、1500吨水产品、4200吨肉类、490吨禽蛋、5480吨口粮,95%的食用农产品和85%的食品必须依靠外地输入,而粮食100%靠外地输入。“圳品”是深圳市基于“供深食品标准体系”
,推出的对标国际一流标准、高于国家标准的城市食品品牌。目前,我们已经与深圳市达成合作意向,正在开展选优品、认“圳品”工作,在全省范围内筛选特色优质农产品,力争3年内认证“圳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