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二、我国现阶段实际决定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
三、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四、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
十九大精神党课——科学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
——科学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授课人:XXX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与时俱进的新表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不仅为新时代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而且为实施新时代“两步走”战略提供了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撑。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个新的重大政治论断,对于深刻理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学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抓住重点带动全面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阶段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论。毛泽东同志指出:“对于矛盾的各种不平衡情况的研究,对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为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要成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就必须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这既是一个朴素的哲学道理,更是总结党的历史得出的深刻结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正确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矛盾全局,牢牢把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这一主要矛盾及其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个提法是符合当时我国实际的。但是,后来由于我们党的主要任务同党的注意力发生变化,这一正确论断很快被动摇,没有坚持下来,甚至错误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把阶级斗争重新认定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以致酿成“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严重失误,党和国家为此付出沉痛代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对党的八大的提法作了进一步提炼,1979年中央召开的理论务虚会上明确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为我们部署党和国家全局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之后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沿用了这个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改革开放近40年来,正是由于我们党根据这一主要矛盾制定和坚持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历史充分说明,党和国家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同我们能否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能否在这个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战略策略,紧紧联系在一起。坚持从我国社会实际状况出发,在诸多社会矛盾中和矛盾全局中敏锐地抓住主要矛盾,并自觉围绕主要矛盾部署党和国家全局工作,是我们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分析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具体问题的一条成功经验。
二、我国现阶段实际决定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表述,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的,有充分的现实依据。报告指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段精辟论述,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发生的新变化。原来关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表述,已经不能准确反映这种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理所当然需要作出新的概括。
先看社会生产方面。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今天的中国,不仅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而且连续多年保持第一制造大国地位,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中国粮食的发展,最形象的说明就是粮票、布票、油票、肉票、糖票、购粮证等。1993年,全国范围取消实行近40年的口粮定量办法,粮票、油票、肉票、购粮证等先后退出历史舞台。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购销。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了粮食自给率高达95%,以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我国长期存在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再讲“落后的生产”已经不符合实际。
再看社会需求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更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再局限于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硬需求”,而是更加强调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软需求”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在需要的领域和重心上已经超出原先物质文化的层次和范畴,只讲“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反映人民群众变化了的需求。
以上两方面都说明,需要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进行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行思考,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判断和表述。这里的关键,是要准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准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找准现阶段影响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期盼和需要的主要因素。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党的十九大报告认为,影响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制约了全国发展水平提升。发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有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现阶段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从社会生产力看,我国仍有大量传统的、相对落后甚至原始的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