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公寻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交流发言汇编(8篇)VIP免费

提纲: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交流发言1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交流发言2

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交流发言3

4.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交流发言4

5.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交流发言5

6.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交流发言6

7.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交流发言7

8.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交流发言8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交流发言汇编
8篇)

目录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交流发言1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交流发言2

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交流发言3

4.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交流发言4

5.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交流发言5

6.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交流发言6

7.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交流发言7

8.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交流发言8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交流发言1


**省把促进重点群体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量身定制支持政策,靶向提供就业服务,让广大劳动者求职有门路、就业有出路、生活有保障。

以支持青年出彩圆梦为目标,全力为高校毕业生铺设“就业快速通道”。发挥承担毕业生全周期就业工作职责的机制优势,全力扩岗位、搭平台、优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一是扩岗位。发挥公共部门岗位作用,统筹公共部门岗位招录,招录时间比往年普遍提前1—2个月。巩固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蓄水池”作用,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缴费政策,开发小微企业稳岗扩岗贷款,稳定中小企业就业岗位,全年减轻企业负担224.4亿元,发放稳岗扩岗专项贷款148.8亿元,惠及3720家小微企业。开展民营企业“百城千校万企”促就业行动,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就业。二是搭平台。坚持线上线下并举、各方协调联动,打造“政行企校家”五位一体就业新模式。线下,全年组织“**名校直通车”“就选**”“万企进校园”等招聘活动超过5000场,提供岗位200多万个。线上,开展直播“带岗荐才”活动198场,开发“职通央企”招聘云平台,共发布岗位超200万个。三是优服务。在22所高校试点建设大学生就业创业赋能中心,打造政策咨询、就业指导、求职招聘等“一站式”就业服务平台。开展就业实践和就业见习活动,募集见习岗位14万个。针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建立实名制台账,提供“1131”就业服务。

以促进增收致富为目标,全力为农民工搭建“就业桥梁”。坚持就近稳岗、乡创拓岗、协作送岗,统筹推进产业、就业、创业、职业、乐业“五业联动”,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增收致富。目前,**农民工达2300万左右,平均月收入达5140元。一是大力引导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集成改革,支持县域“一县一业”发展富民产业,大力开发“田园工位”“智能岗位”,吸引农民工进入现代农业、民宿等乡村优势产业。以“城暖农民工”行动为抓手,大力推行“市民服务码”,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教育等30多项服务。高标准建设零工市场219家,日均服务20万人次,实现市、县全覆盖。二是大力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助力就业增收为目标,以乡情乡愁为纽带,以信息共享为基础,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比如菏泽市在大中城市设立返乡创业服务站297家,创办实体20.8万家,过亿元项目达409个。加大对农民工创业融资支持力度,发放农民工创业担保贷款95.6亿元。举办返乡创业农民工大赛,创造良好氛围。三是加强劳务协作。积极打造劳务协作品牌,培育省级乡村振兴劳务基地30个、特色劳务品牌326个,容纳就业岗位300多万个。深化鲁甘、鲁渝东西部劳务协作。牵头组建沿黄九省区劳务协作联盟,常态化开展市场招聘、定向培训、共享用工。开展“京津冀鲁苏”劳务协作协同发展对接交流活动。

以守牢底线为目标,全力为困难群体点亮“就业希望之灯”。把保障困难人员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底线,坚持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完善就业帮扶政策,优化就业服务,为困难群体顺利就业暖心护航。一是开展精准化帮扶。健全基本服务、专项政策、特定群体、急难就业“四位一体”就业援助体系,建立定期走访、个性服务机制,加大对较长时间失业人员、残疾人等群体的帮扶力度,确保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二是开展兜底化帮扶。加大城乡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累计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140.2万个,安置城乡困难群体151.4万人。落实惠残助残政策,开发“帮富帮扶”残疾人公益性岗位10.4万人。三是开展常态化帮扶。深化“社区微业”三年行动,依托社会组织及就业驿站等场所,建立社区就业服务网点,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下沉基层。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交流发言2


**省坚持改革攻坚、创新求变,不断完善新时代高质量充分就业体制机制,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篇章注入强劲动能。

坚持系统观念,发展产业就业协同体。聚焦产业带就业、就业促产业,着力推动就业“长”在产业上。一是实施产业就业一体协同政策。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明确提出扩大新产业新业态就业容量、建立完善服务新技术变革的就业促进机制等23条政策措施。开展政策绩效评估,将“个转企”“小进规”数量纳入创业担保贷款评估内容,树立鲜明的产业就业协同导向。二是搭建产业就业高效联动平台。高频对接发改、经信等部门,常态化举办“专精特新”等专项招聘活动,统筹推进保用工促就业。完善专员服务制度,全省1144名服务专员走进万余家重点企业,帮助解决用工22.5万人。三是培塑产业就业融合发展品牌。发挥**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优势,推动建设武汉国家级光电人才市场。协同商务、农业、文旅等部门,培育壮大“荆楚劳务”品牌224个,带动全产业链就业450万人。

坚持问题导向,构建人力资源供应链。聚焦供需高效对接,探索打造线上线下一体运行的人力资源供应链,着力解决三大问题。一是解决资源聚合不强的问题。挖掘整合政策、资金、项目等资源,形成全省统一的人力资源大数据库,推动跨部门跨领域资源共享。二是解决供需匹配不优的问题。围绕企业、院校等8类主体,开展需求调查。探索依托供应链,运用“大数据+铁脚板”,推动供需精准匹配。三是解决创业支持不足的问题。与华中科技大学等4所高校共建创业学院,推进创业意识前置培训,实施“陪伴化”服务,提供全链条全周期扶持。每年开展“创立方”训、演、赛系列活动50场以上。将省级创业扶持项目资金提高到5000万元,发挥各类创投基金作用,促进初创项目发展壮大。

坚持以用为本,打造培训评价新模式。聚焦提能强技,加快推进新时代工匠体系建设,着力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一是摸需求强引导。紧贴**现代产业集群发展,开展急需紧缺工种摸底,发布年度技能人才需求工种指导目录。完善不同工种差异化培训补贴政策,引导培训跟着就业走。二是优培训提质效。实施新产业工人培训计划,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就业推荐+等级评价”的项目化培训。建立以就业率为导向的验收机制,推动培训由“低效无序”向“精准高效”转变。三是抓评价促规范。围绕评价机构管理、技能等级认定、补贴资金发放等环节,在省本级率先开展第三方评级机构调研评估,并先行在公共营养师、健康管理2个工种评价中,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参与命题、组考、阅卷、评分,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坚持守正创新,织密就业公共服务网。聚焦服务的均衡性、可及性、精准性,着力推进公共服务下沉基层。一是服务网点多元化。依托基层综合服务平台设立服务窗口,在人口聚集地建设就业服务便民e站,提供24小时不打烊一站式服务。广泛打造“家门口”零工驿站、就业超市、就业工厂。全省建成各类基层服务网点3196家。二是服务单元网格化。将就业服务融入基层治理体系,下沉到社区(村)。对网格的劳动力、企业商家进行细分,专人收集诉求、实施定制服务,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三是服务能力标准化。发布基层就业服务基本事项清单,统一业务流程和规范。会同财政实施省级就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项目,每年评选10个县(市、区),安排5000万元给予补助,以点带面推动全省就业公共服务提质增效。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交流发言3


**省人社部门提高站位、服务大局,聚焦完善制度、扩面提质、风险防控、优化服务,扎实推进制度平稳实施。

提高政治站位,着力统一规范政策,持续增强全国统筹执行能力。充分认识实施全国统筹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基金区域分布不均矛盾、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的重要举措。严格对标对表,以统一规范缴费和待遇政策为重点,精准对接全国统筹“一盘棋”部署,制定完善实施方案,确保前后政策平稳衔接。主动担当作为,立足**民营中小微企业多、缴费基数偏低实际,坚持稳市场主体和提基数“两手抓”、综合施策。一是科学谋划提高缴费基数下限的节奏。在三年疫情企业经营面临困难的情况下,连续四年稳步调整基数,带动人均缴费水平提高25%,确保2025年底按要求过渡到位。二是发挥20个千亿产业集群“链主”企业的带动作用。用稳订单来稳预期,扶持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变产业链为“共赢链”,2024年前三季度GDP增速5.5%。三是实施稳就业奖补政策向中小微企业倾斜。支持稳岗拓岗,营造公平公正市场环境,社保提质扩面和企业降本增效得到较好平衡,2024年调查失业率保持在4.7%

聚焦应保尽保,实施精准扩面行动,持续增强全国统筹支撑能力。针对参保结构不够优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占比超40%的实际情况,2024年启动实施精准扩面行动,计划用三年时间推动10045周岁以下劳动者参加企业养老保险,并将扩面指标纳入省对市绩效考核、优化营商环境考核。省级比对下发近500万潜在转保名单,汇聚全省一张“导航图”,精准画像定位、分类鼓励参保。面向个人,提供参保“叫醒服务”,精准滴灌“早参保、长缴费”观念;面向企业,开展社保案件以案“释”法,加强欠保源头治理,支撑制度健康发展的运行能力不断增强。

强化数据赋能,筑牢基金安全“防火墙”,持续增强全国统筹风险防控能力。加快“数字人社”社保一体化平台建设,倒逼流程再造、岗位优化和制度建设,汇聚业务数据200多亿条,夯实人社数据底座,实行全险种合一的社保经办服务,推动风险防控全链条贯通、全业务协同。搭建一体化风险防控“驾驶舱”,建立风控规则库,将风险预警和稽核内控规则嵌入经办系统,源头把控授权,实现事前、事中业务实时管控,事后疑点定时核查,基金运行全链条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强。拓宽深挖基金监管“护城河”,立足管早、管小、管在平时,推动关键岗位交流轮岗、警示教育,建立举报奖励制度、监督约谈制度,完善重大要情常态化通报、跨部门协作查处追缴机制。

创新优化服务,组建社保规划师队伍,持续增强全国统筹牵引带动能力。以实施全国统筹为牵引,带动经办机构服务更优化、群众办事更便捷、百姓参保更明白。组建全国首个社保规划师队伍,各级经办机构开设社保规划服务专窗,发挥社保规划师懂政策、会算账、擅答疑三大技能,运用专门开发的养老金测算工具,为6万多名群众提供个性化服务。大力推进社保业务“网上办”“跨地区通办”“静默办”,有效缓解窗口压力。加强社银合作、拓展“就近办”,构建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社银合作新模式,基本建成15分钟社保便民服务圈,带动经办机构服务群众能力不断提升。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交流发言4


**省坚持整体谋划、系统集成、先立后破,聚焦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等重大问题,加快构建完善技能培育、技能创富、技能生态三大体系,技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构建完善产才融合的技能培育体系,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全面整合“政校行企”等多方资源,健全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人才全方位、全链条培育体系。一是围绕产业需求“订单式”培养技能人才。联合行业主管部门做好技能人才需求摸排和培养规划,大力实施先进制造业技能强基、数字高技能人才倍增等行动,建立职业培训差异化补贴制度,加快培养重点产业急需紧缺技能人才,2024年新增技能人才86.9万人,其中制造业技能人才30.7万人、数字技能人才21.8万人、养老育幼类技能人才8.3万人。截至202411月底,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323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60万人。二是打造“高精尖缺”技能人才队伍。深入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两年来累计选拔高技能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工匠等顶尖技能人才1500名左右,培育技师及以上高技能人才6.76万名。三是加强技能培育平台建设。深入实施技工教育提质增量行动,遴选建设10所一流技师学院和69个高水平专业群,“十四五”期间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2亿元。布局建设覆盖城乡的“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在全省20%以上的乡镇(街道)设立技能培训站点,促进重点群体实现技能就业、高质量就业。结合产业特色打造集成电路等行业技能生态圈133个,推进行业技能人才共育共评共享。

构建完善“增技、增效、增收”的技能创富体系,推动广大技能人才“技长薪涨”。树立“职工增技、企业增效、职工增收”激励导向,多渠道开辟技能创富路径。一是创新打造技能型社会基本单元。重点培育2047家技能型企业、283个技能型乡村(社区),整合金融、财政、用地等各类资源要素赋能激励,推动全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4、如遇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微信:22665800

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微信:22665800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交流发言汇编(8篇)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搜索资料
我的下载
会员中心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2266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