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应急管理交流发言1
2.应急管理交流发言2
3.应急管理交流发言3
4.应急管理交流发言4
5.应急管理交流发言5
6.应急管理交流发言6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二、持续强化治本攻坚
三、坚持眼睛向下再向下
四、深化推进改革创新
一、以“统”强管
二、以“防”增效
三、以“救”兜底
一、坚持全盘发力、终端见效
二、坚持源头治理、群策群力
三、坚持上下贯通、一体应对
一、坚持高位推动
二、坚持关口前移
三、坚持实战锤炼
四、坚持固本强基
一、提高政治站位
二、坚持关口前移
三、保持高压态势
四、强化查企督政
五、强化安全基础
六、开展帮扶指导
一、锚定参谋助手定位
二、发挥行业科技优势
三、扛起应急工作责任
应急管理交流发言汇编
(6篇)
目录
1.应急管理交流发言1
2.应急管理交流发言2
3.应急管理交流发言3
4.应急管理交流发言4
5.应急管理交流发言5
6.应急管理交流发言6
应急管理交流发言1
2024年,**省应急管理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部党委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基层应急消防治理体系建设为主线,紧盯“遏重大、降较大、提本质”,统筹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扎实推进重大事故隐患动态清零,持续推动全省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全省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下降均超过15%,发生较大事故6起、同比减少7起,为历年最少,火灾死亡人数降幅超50%以上,未发生重特大事故,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安全发展理念先行。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安全生产摆在首位,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反复强调“隐患不排查、问题不整改就是事故”“排查不出来是失职,排查出来不整改就是渎职”,以上率下层层传导压力,坚定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一是最高规格强部署。省委创新设立安全生产领域最高奖项“安全发展鼎”,最高规格召开全省安全发展工作会议,省委书记、省长和省四套班子领导出席大会授奖,引导各级党委政府树牢安全发展理念,持续释放安全发展责重如山的强烈信号。二是最细举措厘边界。全面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调整优化安委会和8个专业委员会组织架构,重新明确各专委会和43家单位安全监管职责。会同省委编办建立部门“三定”方案调整联动反馈机制,推动省级14个行业主管部门明确安全生产相关职责。坚持“宁可抓重、不可抓漏”,明确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校外培训机构等8个新业态新领域行业部门监管职责,厘清民用机场消防安全等职责交叉领域监管分工,切实消除监管盲区。三是最严要求抓问责。刚性落实《**省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认定规定》,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倒查规定》,细化梳理责任倒查27类具体情形,去年共追责问责144人,持续拧紧“隐患前追+事故后追”责任闭环链条。
二、持续强化治本攻坚,推动隐患动态清零。对标对表国务院安委会安全生产治本攻坚“八大行动”,细化制定工作方案,压茬推进落实。一是联合开展督查通报。全面打通“大办公厅+大安委办”工作专班,统一话语体系、统一规则体系、统一工作体系、统一责任体系,省市县一体推进大排查大整治;健全“多通报、多发督促函、多暗访”机制,会同省委省政府督查办联合下发52期提示单,开展9轮次全覆盖暗访检查,发现和交办2.5万个问题隐患,督促属地和部门逐项落实闭环整改。二是动态消除重大隐患。完善全覆盖检查标准体系,开发重大事故隐患视频案例库,开展标准宣贯培训2.2万余次、覆盖136万人次,切实提升发现解决问题的强烈意愿和能力水平,动态排查整改重大事故隐患3.3万个。三是强化综合考核评价。省委省政府将安全生产纳入综合考核范围,每季度召开“创新改革开放”例会晾晒指标,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参照中央环保督察做法,省委巡视首次开展安全生产专项监督,有力推动属地和行业部门履职尽责。
三、坚持眼睛向下再向下,不断夯实基层基础。认真贯彻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精神,持续深化基层应急消防治理体系建设,有效破解力量薄弱、能力不足等难题。一是融合建设站队。坚持“应消一体、站队一体、防消一体”,率先发布首个省级标准《乡镇(街道)应急消防管理站建设与运行规范》,全省1364个乡镇(街道)全覆盖建成应急消防管理站、配备工作人员1.38万人,新建或提质617支专职消防队、配强专职消防员0.84万人,辅助人员工作证、在编人员执法证、消防员证持证比率分别达100%、93%和82%。二是突出实战实效。切实发挥应急消防管理站“小安委办”“小防减救灾办”作用,统筹各方力量协同参与应急管理和消防工作。强化数字赋能,开发“基层应急消防”应用,深度融入“141”基层治理体系(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整体嵌入“平安法治”模块,累计排查整改隐患521万个。发挥基层站队打早打小作用,参与各类火灾事故初期处置,推动火灾事故亡人数大幅下降,真正实现“体系上去、事故下来”。三是推广逃生自救。全省联动推进“开工第一课”“开学第一课”等应知应会安全教育活动,覆盖企业员工、教职工和学生6800余万人次,营造“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人人能自救、个个会逃生”的浓厚氛围。
四、深化推进改革创新,增值服务企业群众。深化安全生产领域“一件事”系列改革,服务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切实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安全感。一是聚焦政策赋能。抢抓“两新”政策实施契机,大力推进化工老旧装置更新改造,通过国债支持18个用能类和石化化工技改类项目,总投资26.85亿元、争取补助3.3亿元;争取国债支持投入资金约13亿元,更新老旧电梯8894台,切实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二是聚焦监管提效。推进危化品建设项目安全风险防控“一件事”改革,实现准入、验收、管控“全链条管理”,组织13个国内首次工艺安全论证,评估项目185个、不予立项26个,有效防范源头风险。统筹推进印染食品、船舶修造、房屋市政工程等重点行业领域深化有限空间“一件事”改革,有效遏制事故发生。三是聚焦服务提质。持续深化电气焊“加芯赋码”改革,推动企业用工需求和电焊工精准匹配。扎实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共建成集中充停场所38万余处和充电端口508万余个,全省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同比下降30%。
应急管理交流发言2
**集大城市、大山区、大农村、大库区于一体,各类事故灾害多发、频发、易发。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王祥喜部长去年汛期对我市工作提出的要求和调研**时的工作部署,立足“全灾种、大安全”改革方向,促进应急管理“统、防、救”能力全面提升。去年,我市成功应对2008年以来最强特大暴雨、历史最长持续42天连晴特重高温过程,全市紧急避险转移人口同比上升53%,因灾亡人同比下降44%,未发生群死群伤事件;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连续49个月未发生重特大事故。
一、以“统”强管,守正创新构建多跨协同责任体系。机构改革以来,我市着力强化应急管理部门“管理”职责定位,系统性构建防减救灾目标、工作、政策和评价“四大体系”,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辨识度的成果。一是党政各级主动担当强责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谋划、高位推动,关键时刻坐镇指挥、全程调度。市级部门主动担当,防治部门力抓人防、物防、技防、工程防、管理防,应急管理部门统防统救力抓应急指挥救援体系建设。区县基层全力应对,排查风险、避险转移、救早打小,分层包保直抵末梢,呈现出全域主动履职良好氛围。二是“一委四指”统分结合保运转。平时“一委”强统筹,急时“四指”抓应对,应急管理主“统、救”,气象水文主“测”,水利、规资、林业、住建等主“防”,创新迭代“统防救”全链条16类、45项工作机制,确保多跨协同、高效运转。三是评估考核补短强弱促提升。探索出台地质灾害、森林火灾、防汛抗旱调查评估暂行办法,针对“7·8”特大暴雨灾害开展全链条深度复盘,并组织区县、部门对6起地质灾害、2起较大森林火灾、1起水库漫坝险情开展复盘评估,促改推优、总结固制。持续健全安全风险有奖举报制度,兑现奖励207.6万元。创新建立“揭榜破题”机制,鼓励区县部门坚持问题导向、先行先试,发布榜单9项,揭榜区县、单位276个次,形成思路措施52条,有效推动重点难点问题攻坚突破。
二、以“防”增效,固本强基抓实减灾止损关键措施。坚持以防为主、阵地前移,依托“一委四指”平台,抓实“基建—风控—预警—转移”关键环节,强化临灾、灾中指挥调度,着力减灾止损。一是项目化推进固本强基。持续实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整合288.5亿元资金,统筹实施防减救灾“固本强基三年行动”,编制《**市应急能力提升重大项目储备清单(2023—2027年)》,持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二是体系化落实管控风险。充分利用风险普查成果,拓展构建41类、3.8万个风险隐患点位数据库,清单化落实部门闭环管控责任。明确防汛行政责任人和洪涝风险点管控责任人,系统构建地质灾害500余名工程师、1.5万名网格员、9千余名地防员“点线面”一体化风险管控责任体系,加快构建“空天地立体化+人防物防技防平面化”复合型森林防灭火网。三是递进式强化会商预警。严格阶段会商制度和临灾调度规程,创新分段分级分层分类递进式预警响应机制,迭代“一行业一措施、一乡镇一方案”智能预警系统,全年发布响应指令35.4万条、覆盖责任人2025.9万人次,落实“有叫必应、有令必行”。四是全覆盖抓实避险转移。新增2.53万个农村山区临时避难场所,实现“村村全覆盖、数据全上图”。建立“政府主导、基层组织、群众参与”避险转移工作体系,领导干部“分片包干”,基层组织“十户联防”,群测群防“有奖举报”。成功预警和处置地质灾害37起,有效避免869人因灾伤亡,奖励18人、7个单位,17起成功避险案例获部通报表扬。五是系统化提升调度效率。防汛关键期实行应急响应“降标提级”,培训应急“指挥官”,提升指挥调度效能。创新灾害应对统计制度,规范化、系统化加强应对过程的统筹督导。
三、以“救”兜底,数字赋能提升综合高效实战实力。建强应急体系,加快数字赋能,迭代闭环“智”理,提升综合实力。一是梯次构建“一专多能”力量体系。市政府印发《**市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管理办法》,持续构建“1+13+42+N”(1支市专业救援总队、13支行业救援队伍、42支区县队伍、N支社会应急力量)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国家机动队首年投入实战战绩突出,新建通信保障队伍提升“三断”情况下应急通信保障能力。争取各级资金近20亿元,增加基层装备2.7万台(套),6架救援直升机分片区常态驻防,在巫山常设三峡危岩地灾应急救援一线指挥部,实现全市域内“航空1小时—地面30分钟—群防员10分钟”快速到达能力。二是着力健全“大综合”预案体系。率先出台《**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实施办法》,制定《**市突发灾害事故应急抢险救援费用市级补偿支出标准》。承办全国专业救援队伍“一专多能”现场会,协同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建立联动机制。三是持续完善“大救灾”协同机制。完成市—区县—镇街三级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修订,落实趋势预判、资金预拨、物资预置、力量前置。构建多元联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改革“应急+粮储”储备调拨机制,携手红十字会强化政社协同保障。制定《**市重大特别重大自然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实施方案》,协同各部门共担“大救灾”责任。四是加快形成“大应急”智管能力。加快推进“数字应急”建设,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贯穿于“纵横、防救、平急”各个维度和环节,着力实现市域安全“可感、可视、可统、可防、可救”,促进应急管理模式由传统治理向现代“智”理转变。“自然灾害防减救”综合应用于汛期上线试用并取得初步成效。
应急管理交流发言3
**是国家重点林业大省,森林覆盖率45%,春秋两季高火险天数多。境内有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辽河和绥芬河五大水系,汛期防洪压力大。处在多条断裂带上,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背景。域内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5389处。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是基本省情。为有效应对各类灾害,**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聚焦有机构、有机制、有队伍、有保障、有能力“五有目标”,建强组织管理、风险防控、指挥救援、支撑保障“四大体系”,扎实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一、坚持全盘发力、终端见效,建强组织管理体系。省委、省政府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在2020年就出台《关于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应急管理体系、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整合各方资源力量,采取独立或者加挂的方式组建乡镇(街道)应急办,明确3—5名应急人员配备标准。在此基础上,确定43个省级试点单位,配套制定方案模板,明确“干什么、怎么干”。2024年又结合新一轮机构改革推动970个乡镇(街道)全部独立设置应急办,配备人员3767人,其中专职人员2474人,占65.7%,行政编制1219人。落实防汛市包县、县包乡、乡包村、村包组、组包户“五包”机制,明确森林草原防火包人、包地块、包山头“三包”责任,确保事有人干、责有人担。以“网格覆盖、建强纽结”为支撑,点线面结合,设立应急网格54063个,配备网格员82150人,有效解决了“胳膊长、腿短”的问题。建立乡镇(街道)、应急办、村(社区)、网格四张“责任清单”,照单履职、照单管理、照单追责。
二、坚持源头治理、群策群力,建强风险防控体系。树牢“防胜于救”理念,将防汛抗旱应急监测和决策支持系统连通到乡,让基层提早知道什么时候下雨、下多大雨,打出“提前量”、留足“准备期”。建立省市县乡村“五位一体”防汛隐患排查机制,联动开展汛前集中查、汛中动态查、汛后复盘查。出台巡堤查险奖励补贴办法,参与巡堤查险的村民每天补贴100元,发现重大隐患最高奖励3000元,用好人民战争“法宝”。在全国率先开展森林火险自动监测站布设和试点工作,精准预警预判,为基层提供科学数据。制定森林防火隐患排查等7项机制,采取“四不两直”“夜查+回马枪”等方式开展暗查暗访,查漏点、解难点、通堵点。充分发挥1.5万名森林防火巡护员、检查员和瞭望员“三员”作用,扣紧“防、备、救”工作链条。推动安全宣传“五进”,分行业、分岗位开展“同上一堂科普大课”系列直播活动7场,累计观看4500余万人次。
三、坚持上下贯通、一体应对,建强指挥救援体系。强化底线思维、极限思维,用工作的确定性应对风险的不确定性,省政府组建覆盖到县的应急指挥体系,明确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各阶段措施,组织市县两级编制“一页纸”应急响应流程图1466张,实现应急响应流程简明化。组织1742个山洪灾害村开展转移避险演练,让群众知道何时转、谁来转、往哪转。组织重点林区周边村屯开展火灾扑救演练,防止“小火变大火、小灾成大灾”。建立社会力量参与重特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行动现场协调机制,探索开展专业救援力量和社会应急力量联勤联战联训,已与省交通厅建立了应急救援车辆免费通行政策。组建乡镇(街道)应急救援队1197支,村(社区)应急救援分队11026支,并配备森林(草原)火灾扑救、抗洪抢险等装备,不断提高基层应急救援能力。四、坚持服务实战、科技赋能,建强支撑保障体系。注重向信息化、大数据要战斗力,积极推进370MHz窄带通信网固定站、移动站建设,为重点山洪村及相关市县乡配备1637部卫星通信设备,在长春、**两市组建无线超短波通信自组网,有效破解“三断”极端条件下“信息孤岛”问题。建成“一键直达”系统,通过与吉安码、吉汛通等平台嵌入融合,实现部署要求、预警预报、叫应跟踪等信息一键传达到乡村两级。在**、通化、白山、延边等市(州)自然灾害高发村建设432套应急叫应终端,全面构建平战结合的应急通信网络。指导建立乡镇(街道)应急物资储备中心925个,村(社区)储备库(站)9925个,科学优化储备品种、规模、结构,补齐补足关键品类物资短板。制定市级600万元,一类县300万元、二类县200万元、三类县100万元的防汛物资储备标准,按照适地适灾原则采购并前置到乡村等防御一线。在应急管理部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省基层应急管理能力不断加强,2024年全省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40.5%和32.8%,实现了防汛“群众无伤亡、堤防无决口、水库无垮坝、通讯无中断”的目标,连续44年无重大森林火灾。
应急管理交流发言4
**是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但同时,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