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肯定成绩
二、明确目标
三、压实责任
在XX县2025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2025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医疗保障工作的最新决策部署,全面解读《关于做好2025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工作的通知》精神,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安排部署2025年度全县城乡居民医保征缴工作,动员全县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力、压实责任,确保高质量完成本年度的参保缴费目标。刚才,相关部门的同志已经对政策文件进行了解读,提出了很好的工作建议,我都同意。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挑战,深刻认识做好医保征缴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全民医保是党和政府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减轻疾病医疗费用负担、防止因病致贫返贫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做好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缴费工作,是织密织牢全民医疗保障网的根基,也是我们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直接体现。
回顾2024年的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下,我县的医保征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坚持高位推动,将参保工作列为重要的民生实事来抓;我们坚持广泛宣传,政策知晓率和群众参保意识持续提升;我们坚持优化服务,缴费渠道更加便捷多元。经过全县上下的不懈奋斗,2024年,我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XX万人,常住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7%以上,超过了市定95%的考核指标,特别是为全县超过X万名特困人员、低保对象、返贫监测对象等困难群众落实了参保资助政策,资助资金近XXXX万元,实现了困难群体应保尽保、应助尽助,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压舱石”作用。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在座各位的辛勤付出和扎实工作。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奋战在医保征缴一线的全体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仍然存在的短板和挑战。一是参保扩面工作仍有难点。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部分外出务工人员、新市民等群体的参保意愿不强、参保信息核实困难,存在“漏保”“断保”的风险。二是政策宣传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部分群众对医保政策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交钱”的层面,对医保的共济性、保障性以及不参保的风险认识不足,存在“无病不参保、有病才想保”的侥幸心理。三是部门协同的效能还需进一步提升。个别单位之间还存在信息壁垒,数据共享不够及时、不够顺畅,尚未完全形成“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影响了参保工作的整体效率。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2025年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全县各级各部门必须从讲政治、惠民生、促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新一年医保征缴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这不仅是一项业务工作,更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筑牢因病致贫返贫的第一道防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必须以最高的标准、最严的要求、最实的作风,坚决打赢2025年度医保征缴这场硬仗。
二、明确目标,聚焦重点,精准把握2025年医保征缴工作的核心要义
做好2025年的工作,关键在于精准把握政策要求和工作重点。根据国家和省市的统一部署,今年的医保政策进行了一些优化和调整。各单位、各镇街要深入学习、准确理解,确保政策宣传不走样、政策执行不偏差。
第一,要准确把握总体目标。2025年,我们的核心目标是:确保全县常住人口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坚决杜绝规模性返贫风险;同时,对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等各类困难群众,必须实现100%参保,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这是一个硬指标,也是一条底线,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第二,要全面掌握政策变化。今年的政策核心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缴费标准和财政补助。2025年度,我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400元,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不低于每人每年670元。我们要向群众讲清楚,个人缴费的增长,是为了适应医疗费用的增长和保障水平的提升,财政的投入是个人缴费的近1.7倍,这个制度充分体现了社会共济和政府责任。二是集中缴费期限。今年的集中参保缴费期为2024年9月1日至2025年2月28日。待遇享受期为202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我们要引导群众尽早参保、连续参保,避免因错过集中缴费期而产生待遇等待期,影响正常享受医保报销。特别是要明确,我们的主攻期、决战期是2024年12月31日之前,必须在这个时间节点前完成绝大部分征缴任务。三是特殊群体资助政策。继续对困难群众实施分类资助。对特困人员给予全额资助;对低保对象、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按不低于75%的比例给予定额资助;对已脱贫享受政策人口,地方财政也要给予一定比例的资助。这项政策是兜底保障的关键,民政、乡村振兴、残联等部门要精准识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