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公寻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编制“十五五”规划,需深入研究“增长、需求、供给”三个基本问题VIP免费

提纲:

一、增长:如何确定经济增长的目标

二、需求:支撑经济增长的需求在哪里

三、供给:产业发展要做哪些调整


编制“十五五”规划,需深入研究“增长、需求、供给”三个基本问题

杨伟民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表示,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编制好“十五五”规划,把回升向好势头延续到“十五五”时期,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从编制规划的角度来看,中期的经济问题,也是编制规划时需要考虑的三个基本问题:一是增长,二是需求,三是供给。

从增长看:在经济下行期,可确定略高于预测值的目标,以增强市场信心,引导预期。“十五五”时期我国有条件实现略高于或者至少不低于“十四五”实际的增长。这种增长应该是结构有优化,技术有进步,效率有提高,碳排放强度和污染物排放强度有减少的高质量发展。因此,编制“十五五”规划要深入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确定更加积极的预期性目标,这有利于引导预期,增强信心。

从需求看:如果“十五五”年均增长5%,需要增加38万亿元的GDP,也就是要增加38万亿元的总需求。当前,要研究这38万亿元的需求增量从何而来。最后可能不得不更多依靠居民消费的持续扩大,而且我国居民消费确实有增长空间。如果我们用两个五年,比如“十五五”和“十六五”,把居民消费提高到50%以上,中国未来经济的基本盘就稳了。

从供给看:“十五五”时期,需求转向居民消费,这就会带动消费型产业的发展。需求侧的政策若是扩大居民消费,供给侧的政策也要进行必要的调整,把积极发展消费型产业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一是发展净进口多的产业;二是积极发展教育、医疗、健康、体育、养老、文化等;三是发展中高端消费品和服务。

从供给创造需求看:创新是创造需求,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更多通过科技创新创造新需求。科技创新的具体领域是很难规划的,同样,消费型服务业的供给创新,也是规划不出来的。需要广大的经营主体和创业者在实践中去闯、去试错。政府的作用是放宽市场准入,对这种服务供给的创新,不要限制、减少干预。可以考虑制定一个服务业负面清单,列出需要监管的领域,负面清单以外的,让经营主体自己去自由地创造。

一、增长:如何确定经济增长的目标

经济增长目标是规划的核心指标

增长目标作为预期性指标的定性,自 “十一五” 规划确立。预期性指标依赖市场主体自主行为实现,政府需营造宏观、制度与市场环境,灵活调整调控方向和力度,综合施策引导资源配置。编制规划时,经济上行期将目标设为略低于预测值,避免地方层层加码带来资源环境问题;经济下行期则设为略高于预测值,提振市场信心、引导预期。由此可见,预期性指标与预测指标存在本质差异,下行期略高目标需通过政策推动、深化改革、强化工作 “跳一跳” 达成,且该目标立足发展基础,与潜在增长率相适配。“十五五”(2026 - 2030 年)期间,我国具备维持中速增长、或增速略高于、至少不低于 “十四五” 实际水平的基础条件:

产业体系完备: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制造体系,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达 30%,生产能力超国内需求,需求驱动下增长潜力可观。

人才资源丰富:虽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劳动力数量优势渐弱,但每年超千万大学毕业生带来的创新活力,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

基础设施便捷:我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网络四通八达,基础设施完备度与水平位居全球前列,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市场潜力庞大14 亿多人口构成潜在国内大市场,作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市场资源稀缺性优势显著。

经营主体众多:民营企业数量达 5600 多万家,个体工商户规模约 1.2 亿户,民营经济活力强劲,为经济增长注入动力。

我国存在一些长期结构性问题

结构性问题蕴含着发展空间与增长红利。以房地产市场为例,我国约 3 亿非户籍人口(多为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城市缺乏稳定、优质住房,构成未来房地产刚需。尽管房地产市场已完成从短缺到 “有房住” 的 “上半场”,但结构性差异显著:部分城市供给过剩,部分仍存缺口;“老破小” 房源冗余,高品质住房供给不足。此外,经济治理与体制改革空间广阔,政策落地与治理完善将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活力。

将发展基础转化为实际增长,需强化 “政策、改革、工作” 三方面发力。202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25 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打出政策 “组合拳”,推动财政、货币、就业等多领域政策与改革开放协同配合。此次会议首次将监管政策纳入宏观政策体系并强调协调配合,这些政策基调预计延续至 “十五五” 时期,成为前期宏观调控基本取向。

十五五” 期间,我国具备实现增速略高于或不低于 “十四五” 实际水平的条件。这一增长将聚焦结构优化、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并降低碳排放与污染物排放强度,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编制 “十五五” 规划需深入研究经济增长,设定积极预期性目标,以此引导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

二、需求:支撑经济增长的需求在哪里

若 “十五五” 期间实现年均 5% 的增长,需求的具体来源将成为关键研究课题。笔者曾参与 “九五” 至 “十四五” 六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任职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司长期间,观察到过往规划编制更侧重于生产、供给与投资,对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最终流向及需求情况,缺乏深入研究。在过去供给不足的发展阶段,这一问题尚未凸显。例如,“十五” 计划提出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 22 平方米,当时住房供应严重短缺。然而,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矛盾已从供给不足转变为国内需求不足。2023 年我国净出口额为 2.7 万亿元,这意味着国内总供给超出总需求 2.7 万亿元,国内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依靠净出口弥补供需缺口,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基本格局具有两方面重要意义

一方面,只要存在需求,经济增长便无须担忧,因为生产能力已经具备,只要有需求即可开工生产;另一方面,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需,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的边际增长。从制造业来看,其对外需的依赖程度更为显著。2002年至2020年期间,制造业需求中出口占比一直维持在40%50%2020年为42%2021年、2022年依然保持较高水平。2023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3万亿元,其中14万亿元依赖于出口。外需的周期性波动必然会波及国内市场。2010年至2020年这十年间问题不大,因为在这十年间,房地产行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益较为明显。

但是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回调,经济增长的波动更多地取决于出口的变动。所以,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非常重要的新认识,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因为,如果2025年出口不像2024年这样强劲,我们的经济循环就会受到影响。如果“十五五”年均增长5%,需要增加38万亿元的GDP,也就是要增加38万亿元的总需求。当前,要研究这38万亿元的需求增量从何而来:

第一,从出口看。过去五年,2019年至2024年,我国净出口年均增长30%。“十五五”时期,出口仍然是需求中的重要方面,“三驾马车”中,肯定少不了出口。但是,能否维持过去五年年均30%的净出口增速,笔者认为不太现实。因此,38万亿元的需求应该更多转向内需。

第二,从投资看。我国的投资增长从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20%回落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10%左右,准确来讲是2015年后回到10%以下,2015年以后总投资、房地产投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4、如遇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微信:22665800

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微信:22665800

编制“十五五”规划,需深入研究“增长、需求、供给”三个基本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搜索资料
我的下载
会员中心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2266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