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22年减灾救灾工作总结8
3.2022年防灾减灾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打算11
一、健全组织机构
二、积极开展灾害隐患排查和冬春救助工作
三、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和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工作
四、做好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
一、树牢综合减灾理念
二、健全考核机制
三、加强灾害监测预警
四、实施灾害风险管控
五、提升综合减灾能力
(一)持续开展示范创建
(二)强化科普宣传教育
(三)建强基层救援队伍
(四)加强灾情管理
(五)精准救灾救助
一、2022年防灾减灾工作
(一)圆满完成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
(二)加强城市内涝综合治理
1.全面排查消除隐患
2.科学谋划系统治理
3.扎实推进内涝整治
4.全力保障物资储备
5.强化预警避险机制
(三)巩固做好本系统防震减灾工作
1.加强领导
2.切实做好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服务设施项目的抗震设防审查工作
3.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监管
二、2023年工作打算
(一)排查整治再强化
(二)部门联动再深化
(三)基础设施再提升
2022年防灾减灾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打算汇编(3篇)
目录
1
.2022年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总结和2023年谋划 2
2.2022年减灾救灾工作总结 8
3.2022年防灾减灾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打算 11
2022年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总结和2023年谋划
2022年,我县减灾救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们已做好冬春救助和灾害应急救助为抓手,不断加强救灾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信息化建设,创新工作思路,深化救助措施和积极做好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切实保障灾民和受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现就2023年我县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健全组织机构,落实工作职责
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我县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推行“政府主导、成员运作、公众参与”模式,不断强化减灾防灾救灾公共管理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一是建立灾害预警发布机制、减灾防灾救灾综合协调和灾害应急管理体系、xx县应对自然灾害会商制度等,加强部门之间沟通,确保自然灾害发生前早预警、早防范,灾害发生后早投入,将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二是加强部署,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宣传。紧紧围绕“x.xx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宣传活动主题,做好防汛抗旱、防震减灾、森林防火等有关知识宣传,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努力营造全民参与防灾减灾的文化氛围。通过开设专栏专题、展版宣传、印发发放科普刊物等各种形式,全方位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宣传工作。在两次宣传过程中,共发放宣传手册xxxxx余份,悬挂横幅xxx幅,设立展板xx块,发放宣传手提袋xxxxx余个,发放小礼品xxxxx余份。除此之外,还要求乡镇、社区、学校等广泛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宣传和组织开展避险应急演练,增强大家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三是建立和完善灾害信息员信息库,我县分别在2022年x月、x月对灾害信息员信息库信息进行两次更新,目前全县共有灾害信息员xxx名,及时对全县xx个乡镇、街道办事处,xxx个行政村灾害信息员进行更新,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网格化管理工作进一步巩固。并要求全县灾害信息员运用全国灾情管理系统手机版,一旦发生灾情,各行政村可以及时通过系统进行上报,确保了灾情报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积极开展灾害隐患排查和冬春救助工作。
为了认真做好防汛抗旱、森林防火、防灾减灾自查,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和鼓励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等工作,及时制定各种应急预案和完善xx小时应急值班制定,全县上下抓参与、抓排查、抓管理,使得我县防灾减灾意识显著增强。一是对积极向上级争取救灾资金和物资,目前我县已完成2022-2023年冬春需救助工作和资金申报工作。二是为加强我县防汛抗旱处置能力,我县在汛期对防汛抗旱指挥部进行了调整、制定了防汛工作方案并邀请专家重新制定了防汛抗旱应急预案。2022年防汛期间,我县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各相关单位在做好应急值守的同时,下沉到一线,确保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今年我县防汛期间安全稳定,未发生人员伤亡性灾害事故。三是落实防汛值班安排和信息联络机制,进一步完善了应急预案和值班制度,严明工作纪律、岗位责任,明确岗位目标,处理业务有条不紊。四是加强报灾工作管理。2022年我县共遭受x次自然灾害,其中风雹灾害x次,旱灾x次,损失较为严重的为x月份旱灾。三次自然灾害造成我县xx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不同程度受灾,共造成我县受灾人口xxxxx人,受灾面积xxxxx亩,共造成经济损失xxx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xxx万元。
三、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和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工作
为提高我县自然灾害应急救援能力,积极申请上级资金储备物资,2022年我县购买应急救灾物资单帐篷xxx顶、折叠床xxx个、棉大衣xxx件、棉被xxx床。为加强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鼓励乡镇、办事处积极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工作,2022年,我县由两个社区申报,xx镇xx社区申报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xx乡xx社区申报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四、做好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
按照上级要求,我县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已按要求完成。
2023年工作谋划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2022年的工作经验和工作中的不足,进一步加强我县防灾救灾工作力度,现在就下一步工作谋划如下:
一、树牢综合减灾理念,强化统筹协调。
积极协调指导相关单位和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开展工作,进一步完善与水利、农业农村、气象、民政、城市管理等部门之间工作协同机制,完善工作规程,衔接“防”和“救”的责任链条。
二、健全考核机制,严格责任落实。
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救灾考核办法,细化考核细则,组织开展对各乡镇、街道和县减灾委成员单位年度考核。同时加强对乡镇报灾工作的管理,制定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通报、提醒警示、重点管理等x项制度措施。对风险普查、灾情管理、救灾救助等重点工作视情采取相应措施。梳理制定自然灾害防治权力与责任清单,建立重大自然灾害调查评估制度,推动自然灾害防治责任落实。
三、加强灾害监测预警。
强化与气象、水利、农业农村、地震、自然资源和规划、林业等多部门会商机制,坚持每月、每季度和重大节点及时发布灾害风险预报和监测信息。
四、实施灾害风险管控。
汇交水旱、地质、交通、住建、林业、地震、气象等部门,建立全县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汇聚风险管理各环节要素信息,编制多部门数据共享和管理办法,建立数据定期更新工作机制。探索建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工作机制,分级分类组织开展桥梁、危化品聚集区等重点行业领域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编制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查找短板,精准治理。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要环节进行全面排查,对防汛抗旱、地震监测、地质灾害防治、森林防火等进行专项排查,及时发现隐患,实施综合治理。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压实防汛抗旱、森林防火防治责任。
五、提升综合减灾能力
(一)持续开展示范创建。坚持社会共治,提升基层灾害防御能力,完善综合减灾社区创建标准,指导各乡镇、街道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社区和河南省综合减灾(安全)示范社区创建。
(二)强化科普宣传教育。结合“x·xx”全国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xx·xx”国际减灾日、消防宣传月等重要节点,组织开展应急救护技能培训和逃生避险演练,开展好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利用乡村大喇叭和基层应急广播系统,完善应急信息发布渠道,普及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在乡村文化广场、公园、商业综合体等场所增加防灾减灾救灾科普场地和内容。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研究探索,推广防灾减灾救灾产品普及应用。
(三)建强基层救援队伍。按照“有组织、有人员、有制度、有经费、有装备”标准,分级建立基层救援队伍。
(四)加强灾情管理。配齐各级灾害信息员,强化业务培训,严格落实国家《自然灾害情况统计调查制度》,明确灾情信息报送的内容和方式,除紧急情况外,统一使用“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管理系统”报送灾情。规范灾情台账管理和灾情核查核定,全面提高我县灾情管理工作业务能力和水平。
(五)精准救灾救助。密切关注汛期雨情、水情、旱情发展变化,加强与气象、水利、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林业等部门会商研判,依据灾情发展态势,适时启动灾害预警响应和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及时安排下拨中央、省级及市级救灾资金,视灾区需求紧急申请、调拨中央、省级及市级救灾物资,指导帮助受灾地区做好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因灾倒损民房恢复重建和冬春生活救助等工作,切实保障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2022年减灾救灾工作总结
2022年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要论述,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决策部署和温州市局工作要求,以强化基层应急能力为抓手,持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现将xx市减灾救灾工作进行简单汇报下:
一是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我市根据防汛防台xx条措施要求,新采购xx万元救灾物资,避灾安置场所物资采购投入xxx万元。同时,积极与各部门对接,制定了我市救灾物资调拨使用管理规定,充分利用应急物资信息化管理平台,简化调拨程序,保障物流运输,确保物资能及时发放到受灾社区。
二是积极开展汛前备灾工作。组织相关部门对风险区受影响人员排查,修订村级防汛图和避灾安置场所分布图,对接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建设局,制定了全市建筑工地转移方案。汛前,市减灾办联合市防办开展了汛前检查,重点检查了各社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准备情况,并对检查的问题及时进行了交办。
三是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完善社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建立了全市灾害信息员通讯录,定期更新国家灾害信息员数据库,并对社区灾害信息员任职最低时限提出明确要求,确保灾害信息员队伍稳定。近期,会对社区灾害信息员进行一次培训,提高社区灾害信息员理论水平。
四是注重示范带动。积极推进我市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加大创建投入力度,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