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着力打造高质量项目
(二)加强城区精细化治理
(三)聚焦绿色可持续发展
(四)精心筹办多样化活动
(五)全面加强党组织建设
二、2024年工作思路
(一)推动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三)优化城区环境卫生品质
(四)做实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五)提升综合执法工作效能
(六)“绣”好美丽宜居城区画卷
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思路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着力打造高质量项目,城区环境更具品质
山海连城计划深入实施。完成罗湖区“山海连城计划”连接框架设计研究;新建、改造郊野径15.48公里;推进红岗公园改造提升及周边生态廊桥(中、西廊桥)建设工程,营造“山海城”交织共融格局;建设围岭公园-东湖公园连廊天桥,为周边居民营造安全舒适慢行空间;打造环深圳水库高品质绿道,以户外休闲步道串联自然郊野空间。
公园建设改造加速推进。高质量建设翠湖文体公园,以绿色低碳为核心,打造深圳首个零碳文体公园,已于12月19日正式开园;推动市儿童公园品质提升及其停车场改扩建项目,以建设“儿童友好型”低碳示范公园为目标,开展方案设计及可研编制,计划年内动工;推动围岭公园提升改造,以“自然之力、罗湖之窗”为设计理念,编制公园概念方案并取得课题结题;推进建设5个社区公园,新建2个口袋公园,利用城区“金角银边”微空间,释放公共活动空间;重新接管淘金山绿道风铃溪谷景点,于国庆期间恢复景点开放,并同步推进景观恢复及品质提升工作,不断加强淘金山绿道整体游园属性,提升市民游玩体验。
城区景观品质持续提升。完成水贝时尚设计总部经济集聚区街区品质提升前期工作及东门商业步行街专项提升整治;推进罗湖国际化示范街区一期工程,改造提升海翔广场等3处街区公共节点,完成嘉宾路等3条道路品质提升;打造特色花景道路,建设公共建筑专属屋顶绿化,打造特色景观带,美化高架桥立体绿化 3处、道路绿化2条、屋顶绿化1处;开展新建轨道交通路段绿化恢复工程,绿化面积近3万㎡;打造户外广告招牌示范道路5条,示范街区1个,推进文锦中路沿线招牌景观改造;结合节日做好深南东路等重要道路节点花卉布置及灯笼、国旗悬挂工作,花卉布置面积达6000㎡,悬挂灯笼2400余个、国旗2500余面。
街区精致化建设步伐加快。起草《罗湖区街区精致化建设八大行动计划(2023-2025)》,形成“1+3+10+N”联动机制,牵头统筹桥下空间利用、非机动车整治等治理空白地段,营造富有温情的公共空间;采取“拆违建绿、留白增绿、见缝插绿”等方式,打造精致街区;开展翠园中学校园景观提升工程,推进泰宁社区公园及其周边环境改造提升,提升6处学校及周边景观、美化6处地铁出入口,建设1处攀援式花墙,打造和平社区共建花园亲子交流角;完成京基100、银湖汽车站第六立面提升;完成水贝商圈3处非机动车停车空间增设工作。
(二)加强城区精细化治理,市容秩序更有保障
城中村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对东晓街道吓屋村等九个“城中村”道路照明、交通秩序、弱电管线、用电、消防、环境卫生、生活污水治理、有线电视迁改等内容进行综合治理整改,并已全部通过市考核验收。
社会治理模式积极创新。开展“城市管理智慧一体化”试点,选取桂园、翠竹、东门街道部分路段创新城区治理模式,构建区、街、社区和社会主体四级主体事件闭环处置网络,推动社会主体参与率稳步提高、事件处置效率明显提升、城管领域频发高发重难点问题有效破解。
行政执法效能有力加强。全市首创街道综合行政执法“论坛式”培训新模式,组织行业培训8场,不断提升执法人员办案技能与能力;全区办理行政执法案件3876宗;办理垃圾分类行政处罚案件353宗;办理共享单车行政处罚案件471宗;清理整治各类违法乱摆卖1.5万多宗,清理“三乱”2.4万多宗,查处违法超门线经营行为1.9万多宗,整治乱堆放8100多宗;严格户外广告管理,组织各街道备案一楼门楣招牌2166宗,推进水贝商圈户外广告整治,拆除不合规户外广告70余块;参与园林专项案卷评查工作,审查重难点案件135宗。
养犬管理文明规范。推进建设10个“宠物友好活动空间”;开展系列文明养犬宣传,联合全区各街道举办文明养犬宣传活动2次,持续提升城区文明养犬氛围;督促指导各街道做好养犬登记工作,办理养犬登记1452宗;组织宠物医务人员驻点开展犬只芯片注射和鼻纹识别工作,现有犬只身份识别率达71%;做好流浪犬只收容工作,建立多渠道犬只领养模式。
环境卫生不断改善。设立无人智能设备清扫作业试点,探索小型环卫机械化、智能化设备作业模式;开展凤凰、田心等垃圾转运站及各类环卫设施提升维修工作;搭建履约考核管理系统,每周巡查督导短板点位,每月梳理分析全周期系统问题;建立“街道吹哨,部门报到”长效机制,推进常态化测评指导,全面提升罗湖区市容环境管理水平。
(三)聚焦绿色可持续发展,生态底色更加鲜明
玉龙填埋场环境修复工程稳妥推进。立足安全可控、生态环保底线,对总量约 470 万立方米的玉龙填埋场进行生态环境修复,致力消除玉龙填埋场安全隐患,降低垃圾污染对周边居民影响,改善项目区域及周边生态环境,已完成堆体调查、一次性监测工作及相关招标工作,持续推进前期工作。
低碳项目卓有成效。开展第三批近零碳排放试点项目,项目成果于11月被列入深圳市近零碳排放区第三批试点项目公示名单;我局申报的深圳市儿童公园近零碳项目入选广东省第一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范围,成为全省唯一公园类试点项目;开展笋岗片区近零碳排放试点,制定片区低碳提升改造方案,研究商业模式及推进方式,其中知汇广场区域已实现营收平衡,获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被南方日报评为最受市民欢迎奖;推进罗湖人才公园低碳生活和工作示范项目,将原罗湖生活垃圾分类展览馆改造为零碳低碳展示馆,打造现代零碳书院,展示智慧零碳科技。
生活垃圾分类深入实施。常态化开展垃圾分类督导检查行动,联合各主管部门检查行业场所垃圾分类工作,推动14类场所垃圾分类全覆盖,实现厨余垃圾分类率达25%;开展写字楼外卖包装垃圾分类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