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二、主要工作
1、创新主体培育量质齐升
2、成果转移转化载体不断拓展
3、技术转移转化队伍持续壮大
4、产学研合作对接进一步深化
三、存在问题
1、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与政策还存在限制和障碍
2、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结合还不够紧密
3、科技成果转化缺乏专业的服务平台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强与高校院所的协同创新
2、强化企业应用需求牵引
3、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对接
4、构建市场化中介服务机制
关于X区产学研融合发展情况的报告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全区产学研融合发展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科技局加快推进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示范区建设,先后出台了《X区加速打造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示范区的若干政策举措》、《X区“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行动方案(2023—2025年)》、《X区加快推进赋权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若干措施》等文件,不断激发创新动能,凝聚创新合力,全面深化与高校院所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得到显著增强。推动校地企融合发展,X大学科技园、X大学科技园入选省级大学科技园;新增孵化器在孵企业20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1300家,科创孵化载体工作首获市政府督查激励表彰;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4家企业获评2023年X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企业被授予“X市企业科技创新先锋”表彰;成立X大学国家技术转移X分中心,X、X相关技术入选“X市企业科技创新成果十大典型案例”;创成全国科普示范区。
二、主要工作
1、创新主体培育量质齐升。全区共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9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347家;充分发挥X英才计划的支撑引导作用,自2021年以来,成功引进72个区级科技人才项目,28个市级科技人才项目,获得政策扶持资金0.856亿元;成功吸引6名国内外院士等在X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同时,提高高校院科技成果供给能力,与驻区高校院所共建7个实验室、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院士工作站,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技术服务平台。
2、成果转移转化载体不断拓展。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优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二次开发,实现政产学研经高度融合发展;13家新研机构均与高校合作,孵化引进企业195家,累计在职人员655人,其中科研及管理人员约485人,包含硕士以上194人,相关营收达71亿元,连续三年绩效评价获奖率全市第一。构建多层次科创孵化载体,累计建设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科创孵化载体57个,其中国家级9个、省级30个、市级18个,与X共X创新湾区,已获评省级大学科技园认定,与X共建X数字经济创新湾、微电子学院、硅巷实验室,基本形成“一园一巷两湾区”的产城发展格局。
3、技术转移转化队伍持续壮大。建立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X工作站,打造军民融合知识产权公共平台,探索军民融合知识产权运营新模式,已招引落地高新区军民融合类相关科技企业近30家,服务全省企业近1000家,辅导取得参军资质100余项,征集双向转化需求100余项,匹配落地20余项。建立X大学技术转移X分中心,依托X大学校内科技人才团队以及领先的科技成果,为区内企业提供技术及人才支撑,推介X大学最新科研成果30余项,助力企业解决生产技术和工艺难题20多项,开展科研团队技术对接、组织诊断会11次。创新X小程序上线以来,发布项目808件,注册用户超6500人,访问量突破6.6万人次。新版小程序通过“X”新增用户4596人,持续促进创新资源对接。
4、产学研合作对接进一步深化。每年组织驻区科技型企业参加省、市、区举办的各类线下产学研交流活动,定期开展需求发布,结合我区产业特色和创新发展需求,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近三年超470家企业与全省超100家高校院所合作近1200项目,成交额约X亿元,技术交易额近X亿元,促进技术合同认定登记达X亿元,获得省、市级技术转移奖补X万元。
三、存在问题
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实现科技成果成功转化是一个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近年来,尽管我局在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过程中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1、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与政策还存在限制和障碍。一方面缺乏统一协调和有效对接机制。区级政府与驻地高校之间链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目标和价值观念不同,合作动力不足。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倾向于追求学术成就,而政府和企业则更关注实际应用和市场效益。这种差异使得合作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难以形成合力。另一方面是区级财力所限,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不够。虽然国家层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在实际操作层面,区级政府特别是X这样的老城区,难以满足高校对土地、科研平台投入发展的实际需求,与高校的合作多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层次的战略合作和长期规划,双方合作更多基于短期项目,而非长期的共同发展目标。
2、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结合还不够紧密。一方面是高校科技成果呈现“高枝青果”特征。高校教师科研选题来源往往以追踪科学前沿热点和依赖自身学术积累为主,缺乏市场导向,研究成果往往产业化成熟度较低。2022年X推出科技成果221个,与我们区企业对接成功仅12个。区内陆工大、28所、55所、63所等科研院所多以军工资源为主,军民技术融合成果项目属于涉密,不能纳入地方政府的成果转化范围。另一方面是本土企业承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意愿和能力不强。区内科技型中小企业占比较高,技术吸收力薄弱、技术革新敏感度不够,未能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一体化进程。目前区内近600家高新技术企业,龙头企业少,与高校院所存在技术合作的102家,占全区19%。总体来说,现有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活力不够,据抽样调查,截止2023年三季度我区17家重点监测企业研发投入下降22.53%。
3、科技成果转化缺乏专业的服务平台。一方面是专业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缺乏。科技成果在进入转化供求对接的第一步应由第三方进行科学客观专业的技术评价。第三方评价是促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