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人任职情况及单位基本情况
二、贯彻执行重大经济方针政策及决策部署情况
(一)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二)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大力发展农旅融合产业
(四)严格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五)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三、重大经济决策情况
(一)农旅融合发展战略决策
(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决策
(三)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决策
(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决策
(五)数字农业建设决策
四、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及法规纪律遵守情况
(一)财政收支总体情况
(二)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
(三)村级财务管理情况
(四)政府采购和合同管理情况
(五)财经纪律执行情况
五、内部控制和管理情况
(一)财务管理制度建设
(二)资产管理规范有序
(三)项目管理规范高效
(四)监督检查机制完善
(五)以前年度审计整改情况
六、廉洁从政情况
(一)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二)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
(三)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
(四)严格执行廉洁自律规定
(五)自觉接受各类监督
(六)加强家风家教建设
七、需要说明的其他情况
(一)关于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二)关于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三)关于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情况
(四)关于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五)关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情况
(六)关于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七)关于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情况
(八)关于矛盾纠纷化解和社会稳定情况
(九)关于党的建设情况
乡党委书记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述职报告
根据审计工作安排,现将本人任职2年半来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报告如下:
一、本人任职情况及单位基本情况
本人于2022年8月至今担任X乡党委书记,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乡干部群众,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全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
X乡位于县城西南部,距县城32公里,地处浅山丘陵地带,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全乡总面积126.8平方公里,下辖15个行政村,总人口1.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800人,常住人口8600人。全乡现有耕地面积2.8万亩,林地面积8.6万亩,其中经济林面积3.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8.5%。X乡属典型的农业乡镇,农业基础条件良好,传统优势明显。近年来,我们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初步形成了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乡村旅游为龙头、农旅融合为特色的发展格局。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2家,家庭农场156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28家。主导产业包括优质水稻种植8500亩、特色水果种植4200亩、中药材种植2800亩、设施蔬菜种植1500亩,年接待游客3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200万元。任职期间,全乡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农村经济总收入由2022年的2.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7亿元,年均增长15.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8600元提升至24800元,年均增长15.4%;乡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380万元增长至580万元,年均增长23.5%;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亿元,其中农业农村投资1.8亿元,旅游产业投资8000万元。
二、贯彻执行重大经济方针政策及决策部署情况
任职期间,本人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三农工作方针政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在基层落地见效。
(一)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认真贯彻《乡村振兴促进法》和《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制定《X乡乡村振兴五年规划(2022-2026年)》和年度实施方案。成立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振兴联动推进机制。累计投入乡村振兴资金560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800万元、省级资金1200万元、市县资金1600万元、社会资本投入1000万元。实施乡村振兴项目36个,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8个,改造提升传统村落5个,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3条。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15个村庄全部达到县级美丽乡村标准,其中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6个。
(二)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高标准农田1.2万亩,实施标准化生产,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达98.5%以上。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培育“X山泉大米”“X有机苹果”“X道地药材”等特色品牌8个,其中省级知名品牌3个、市级知名品牌5个。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8家、家庭农场68家,农业规模化经营比重达到65%。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1个,引进加工企业5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2%。
(三)大力发展农旅融合产业。抢抓乡村旅游发展机遇,充分挖掘农业农村资源价值,推动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编制《X乡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明确“一心三区”发展布局,即以乡政府所在地为游客服务中心,打造田园观光区、民俗体验区、康养度假区三大功能区。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200万元,建设游客服务中心1个、生态停车场6个、旅游厕所12座、观景平台8处,改造提升乡村旅游道路35公里,完善旅游标识标牌180块。发展农家乐、民宿、采摘园等乡村旅游业态,新增乡村旅游经营主体16家,其中星级农家乐12家、精品民宿8家、休闲农庄6家、采摘体验园10家。成功举办“X桃花节”“X丰收节”“X民俗文化节”等节庆活动12场次,年接待游客由2022年的26万人次增长至2024年的3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由2800万元增长至4200万元。
(四)严格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认真贯彻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确保各项惠农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86万元、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42万元、农机购置补贴68万元,惠及农户3200户。落实农业保险政策,参保农作物面积2.4万亩,参保率达85%,理赔金额280万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改造农村危房156户,补助资金420万元。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改厕工程2800户、污水治理工程覆盖12个村、垃圾分类处理实现全覆盖,投入资金680万元。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1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10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上的村5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380万元。
(五)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重点人群实行动态监测,及时落实帮扶措施。全乡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80户986人,已全部实现稳定脱贫,无一户返贫。持续发展扶贫产业,扶贫产业项目覆盖率达100%,带动脱贫户年均增收3600元。落实教育帮扶政策,资助贫困学生186人次,资助金额68万元,无一名学生因贫失学。实施健康扶贫,建立健康档案,签约服务率达100%,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加强兜底保障,纳入农村低保186户368人,发放低保金136万元。
三、重大经济决策情况
任职期间,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共作出重大经济决策28项,涉及总投资额2.8亿元。
(一)农旅融合发展战略决策。针对传统农业效益不高、农民增收渠道单一、乡村发展缺乏活力的问题,2022年10月决定实施农旅融合发展战略,打造“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新模式。决策背景:X乡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美,农业特色鲜明,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但长期以来单纯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决策过程:深入调研省内外农旅融合发展先进经验,组织外出学习考察6次,召开专题论证会12次,征求群众意见建议268条,聘请省旅游规划设计院编制发展规划,经乡党委会8次研究、政府班子会6次讨论,最终确定农旅融合发展战略。决策内容:投入专项资金2200万元,实施“一心三区”发展战略,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和三大功能区,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发展特色旅游业态。执行效果: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年接待游客3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200万元,带动农民增收1200万元,农旅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决策。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2023年3月决定建设X现代农业产业园,总投资8600万元。决策背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粗放,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竞争力不强。决策过程:学习借鉴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经验,邀请农业专家实地考察论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征求意见,经县农业农村局指导审查,乡党委政府集体研究决定。决策内容:规划建设面积5000亩,分为绿色种植区、精深加工区、科技研发区、休闲体验区四个功能区,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厂房、冷链物流设施、科技服务中心等。执行效果:已完成投资5200万元,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3200亩,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3家,新增就业岗位280个,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成为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
(三)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决策。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承载发展能力,2023年6月决定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总投资6800万元。决策背景: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道路等级低、供水设施老化、通信网络不完善,制约了产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决策过程:全面摸排基础设施现状,制定提升改造方案,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经乡人大主席团审议、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决策内容:道路建设投资2800万元,硬化村组道路58公里,建设产业路、旅游路35公里;水利建设投资1800万元,改造提升农村供水工程12处,新建灌溉渠道25公里;电力通信建设投资1200万元,改造升级电力线路68公里,实现4G网络全覆盖、5G网络重点区域覆盖;环境整治投资1000万元,建设污水处理设施18处、垃圾转运站3个。执行效果:已完成投资4600万元,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发展条件显著提升,为产业发展和乡村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决策。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服务能力,2024年2月决定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投入扶持资金450万元。决策背景: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发展缺乏资金和项目支撑,服务群众能力不足。决策过程:深入调研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制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经党委会研究决定。决策内容:设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对每个村给予30万元启动资金扶持,重点发展乡村旅游、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物业经济等项目。执行效果:15个村全部启动集体经济项目,发展农家乐、采摘园、加工作坊等经营实体32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380万元,平均每村25.3万元,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数字农业建设决策。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2024年8月决定实施数字农业建设项目,投资1800万元。决策背景:传统农业管理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不高,急需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决策过程:考察学习数字农业发展经验,邀请技术专家论证方案,经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决策内容:建设农业物联网系统、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推广精准农业技术。执行效果:项目正在建设中,已完成投资1200万元,建成智能温室大棚8个、智慧果园监测点12个,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升。以上重大决策均严格履行了集体决策程序,决策过程科学民主,执行效果良好,有力推动了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四、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及法规纪律遵守情况
(一)财政收支总体情况。任职期间,乡级财政收支规模稳步增长,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22年的380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580万元,年均增长23.5%,收入来源主要为上级转移支付收入520万元,占89.7%;本级税收收入46万元,占7.9%;非税收入14万元,占2.4%。支出结构合理,重点向民生和农业农村倾斜。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680万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20万元,占17.5%;农林水支出1560万元,占33.3%;教育支出680万元,占14.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80万元,占12.4%;医疗卫生支出420万元,占9.0%;住房保障支出360万元,占7.7%;其他支出260万元,占5.6%。农林水支出占比最高,体现了农业乡镇的特点和乡村振兴的投入重点。
(二)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严格按照专项资金管理规定,建立健全使用监管机制,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乡村振兴专项资金5600万元,分类管理使用:产业发展资金2400万元,用于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200万元,用于道路硬化、水利设施、电力改造、通信网络建设等;人居环境整治资金600万元,用于改厕、污水治理、垃圾分类、村庄绿化等;公共服务提升资金400万元,用于教育、医疗、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等。资金使用严格按程序进行,项目全部按期完成,资金使用率100%,发挥了良好效益。农业发展专项资金1800万元,主要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680万元、农业机械化推广420万元、绿色农业发展360万元、农业技术培训340万元。强农惠农资金680万元,包括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种粮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全部按政策标准发放到位,惠及农户3200户。扶贫资金360万元,主要用于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健康扶贫等,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三)村级财务管理情况。建立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实行村账乡管,规范村级财务行为。15个村全部实行村账乡管,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6名,统一管理村级财务。建立村级财务管理制度,规范收支管理、资产管理、合同管理等,实行民主理财、财务公开。村级总收入2680万元,其中集体经济收入380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650万元、其他收入650万元。村级总支出2520万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人员工资、办公费用等。村级债务余额280万元,主要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的债务,债务风险可控。
(四)政府采购和合同管理情况。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建立规范的采购管理制度。2022-2024年政府采购规模1260万元,其中货物采购420万元、工程采购680万元、服务采购160万元。采购方式包括公开招标580万元、邀请招标320万元、竞争性谈判260万元、询价采购100万元,采购程序规范,节约资金88万元,节约率7.0%。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规范合同签订、履行、变更等环节管理。签订各类合同186份,合同标的额8600万元,主要包括工程建设合同、货物采购合同、服务合同等。建立合同台账,实行分类管理,定期检查合同履行情况,合同履约率98.9%,无重大合同纠纷。
(五)财经纪律执行情况。严格遵守《预算法》《会计法》《政府采购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政资金使用。预算编制坚持量入为出、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原则,预算执行严格按预算进行,预算调整按程序报批。会计核算规范准确,聘请专业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年度审计,确保账务真实可靠。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建立审批制度,“三公”经费逐年下降,2024年支出38万元,较2022年下降12.8%。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实行不相容岗位分离,重要事项集体决策,大额资金支出须经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五、内部控制和管理情况
(一)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适应农业乡镇特点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涵盖预算管理、收支管理、资产管理、债务管理、专项资金管理等各个方面。制定《X乡财务管理制度》《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合同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制度》等12项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框架。财务机构设置合理,人员配备到位。设立财政所,配备专职财务人员4名,其中高级会计师1名、中级会计师1名、初级会计师2名,专业素质较高。实行财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定期组织业务培训,3年来参加培训24人次,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建立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预算编制、会计核算、资产管理、村级财务管理信息化,提高了工作效率。设立财务内控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实行会计、出纳、审核分设,形成相互制约机制。建立重要岗位轮岗制度,重要岗位人员每3年轮岗一次,防范廉政风险。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成立内审小组,定期开展内部审计,2022-2024年开展内审18次,发现问题42个,全部整改到位。
(二)资产管理规范有序。严格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完成资产清查登记,建立资产台账,现有固定资产总值3200万元,主要包括:房屋建筑物2400万元,占75%,包括办公用房、业务用房、公共设施等;通用设备480万元,占15%,包括车辆12台、计算机设备86台套、办公设备120台套等;专用设备280万元,占8.8%,包括农业机械、环保设备、医疗设备等;其他固定资产40万元,占1.2%。资产配置严格按标准执行,避免重复配置和闲置浪费。建立资产使用责任制,明确管理责任人,签订资产使用责任书,定期检查维护,确保资产安全完整。资产处置严格按程序进行,报废资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