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与主要成效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政治理论学习与外事工作实践“两张皮”现象突出
(二)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存在明显短板
(三)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压力传导层层递减
(四)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滞后
三、原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二)风险防范意识淡漠
(三)制度建设滞后于实践
(四)责任压实机制缺失
四、下一步改进措施
(一)深化理论武装
(二)筑牢安全防线
(三)压实主体责任
(四)建强人才队伍
中共XX市外事办公室党组关于2022年以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情况的自查报告
根据有关要求,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与主要成效
2022年以来,我办党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对外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外事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复杂性,始终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根本性任务来抓。党组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成立了由党组书记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与外事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三年来,党组累计召开21次专题会议研究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38次,组织全办党员干部参加各类政治理论培训700余人次。在工作中,我们牢牢掌握对外话语权,成功举办“感知XX”等系列对外宣传活动,在涉外交流中有效传递了XX声音,未发生重大意识形态安全事件,为全市对外开放营造了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办党组清醒地认识到,对标对表中央和省、市委的高标准严要求,我办意识形态工作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反映了我们工作中的短板和弱项,更对新时代外事工作的健康发展构成了潜在风险。
(一)政治理论学习与外事工作实践“两张皮”现象突出,学用结合不紧密
党组虽能按期完成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等“规定动作”,但在学习的深度、研讨的质量和成果的转化上存在明显不足,未能真正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指导外事工作、防范化解涉外风险的锐利思想武器。
一是学习内容与业务工作贴合度不高。在2023年至2025年8月的30次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中,有18次学习议题是完全根据上级下发的通用学习清单安排的,仅有4次是紧密围绕当前国际形势、我市对外开放战略和涉外意识形态斗争新动向设置的专题研讨。以2024年第三季度的学习为例,在研究某区域合作协定时,中心组学习仅停留在传达文件精神层面,对于协定背后可能隐藏的意识形态渗透风险、如何利用该平台讲好XX故事等深层次问题,研讨记录中未见有实质性讨论,导致业务干部在实际对接外方时,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不足。
二是研讨交流流于形式,深度不足。在中心组学习的研讨环节,存在“以读代讲、以传达代替研讨”的现象。对2024年全年12次中心组学习的发言记录进行统计分析,班子成员的发言内容中,原文读稿、复述学习材料的篇幅平均占比超过75%,结合分管领域工作实际、主动查摆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的内容不足15%。如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时,3位班子成员的发言稿高度雷同,均是宏观论述其重要意义,却没有一人能结合我市与XX国XX市结好30周年系列活动,具体分析如何防范对方借文化交流之名、行价值观输出之实的风险。
三是学习成果转化渠道不畅。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但我办尚未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成果转化评估机制。2023年,我办组织全办干部赴XX先进地区考察外事宣传工作,形成了1份高质量的考察报告,提出了5条具体建议。但时至今日,除建议中的“优化官方外语网站版面”这一项得到落实外,其余4条关于“建立海外社交媒体矩阵”“打造‘一国一策’宣传产品”“培养本土外宣人才”等核心建议,均因“人手不足”“预算紧张”等原因被长期搁置,考察学习的成果未能有效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
(二)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存在明显短板,风险防控意识不强
外事工作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但我办在管好、用好各类线上线下阵地方面,还存在不少漏洞和薄弱环节,未能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一是对外宣传平台内容审核把关不严。我办运营的“XX市外事”微信公众号,是向外界展示我市形象的重要窗口。经复查,2023年5月11日发布的推文《走进友城XX:探寻别样的都市魅力》,全文超过2000字,配图15张,详细介绍了友城的风土人情和经济发展,但我市元素仅在文末以“XX市与XX市是友好城市”一句带过,主客倒置,未能体现对外宣传的根本立场,客观上起到了为外方“作嫁衣”的效果,发布后阅读量超过5000,造成了一定的负面舆情。此事暴露出我办内容发布“三审三校”制度执行不力,责任编辑、部门负责人和分管领导的审核签字均停留在纸面上,未进行实质性内容把关。
二是干部涉外网络行为监管存在真空。随着我办年轻干部增多,利用境外社交媒体进行工作联络和个人交流的情况日益普遍。据不完全统计,我办45岁以下干部中,有28人拥有并经常使用境外社交平台账号。但我办至今未出台针对性的管理规定和行为准则,也未开展过任何相关的保密和纪律教育。2024年10月,我办一名年轻干部在结束对XX国的公务出访后,在个人境外社交账号发布了包含未经脱敏处理的内部会议场景照片,虽及时发现并删除,但已造成泄密风险,反映出我们在干部“八小时之外”的意识形态管理上存在明显盲区。
三是保密工作要求落实不到位。涉密文件和信息是外事工作的生命线,但保密教育和检查流于形式。2025年7月,市保密局对我办进行飞行检查,抽查了12台涉密计算机和10台非涉密办公电脑,发现3台办公电脑违规存储过内部敏感文件,1台涉密计算机存在与互联网连接的记录。此外,检查人员现场提问5名干部关于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应知应会知识,仅有1人能够完全准确回答。这表明我们的保密教育口号喊得多,但没有真正入脑入心,干部职工的保密红线意识极为淡薄。
(三)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压力传导层层递减,“一岗双责”落虚落空
党组虽然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责任,但在责任分解、压力传导和考核问责上存在“上热中温下冷”现象,班子成员的“一岗双责”和各科室的具体责任未能压紧压实。
一是责任分工与述职评议“空对空”。党组虽制定了领导班子成员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清单,但在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强。查阅2023年和2024年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及班子成员的述职述廉报告,4位班子成员中,有3人的报告在谈及意识形态工作时,仅用“认真履行‘一岗双责’”“重视分管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等2-3句原则性话语概括,没有具体事例、没有问题剖析、也没有改进措施,把“责任田”当成了“自留地”。
二是谈心谈话制度执行不到位。按照要求,党组书记每半年要与班子成员、班子成员每季度要与分管科室负责人进行一次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