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基本情况与总体成效
(一)机构设置优化
(二)人员编制整合
(三)运行机制创新
二、机构职能运行主要情况分析
(一)指挥调度体系:扁平高效
(二)行政审批服务:流程再造
(三)综合行政执法:权责统一
(四)基层社会治理:网格联动
三、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深化协同机制
(二)强化赋能培训
(三)巩固减负成果
(四)优化考核体系
关于XX镇机构改革后机构职能运行情况的报告
根据上县委、政府关于深化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统一部署,我镇于2025年初全面完成新一轮机构改革工作。为系统评估改革成效,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镇党委、政府组织专门力量,对改革后各机构的职能运行情况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深入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改革基本情况与总体成效
本轮机构改革以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以增强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能力为核心目标,通过系统性、重塑性的机构职能调整,初步构建了适应新时代基层治理要求的新型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
(一)机构设置优化,职能体系更加清晰
改革前,我镇内设及下属事业单位繁多,存在职能交叉、权责不清、资源分散等问题。本轮改革坚持“扁平化管理、集成化服务”的原则,对原有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合。一是优化整合党政内设机构。将原有的12个党政办公室和业务科室,优化整合为“五办”,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平安建设办公室、农业农村办公室。这一调整打破了部门壁垒,强化了党委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务的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二是统筹设置事业单位。将原有的8个分属不同条线的事业站所,整合重组为“两中心”,即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和乡村振兴发展中心,集中资源提供专业化的公共服务和技术支持。三是组建综合行政执法力量。根据赋权清单,正式组建了XX镇综合行政执法队,实行“一支队伍管执法”,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基层“看得见管不了、管得了看不见”的治理难题。通过本轮改革,我镇党政机构和事业单位总数由改革前的20个精简至8个,机构设置更加科学,职责边界更加明晰,为提升治理效能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人员编制整合,干部队伍更具活力
遵循“编随事走、人随编走、费随人走”的原则,我镇稳妥有序地完成了人员的转隶和编制的调整工作。一是科学核定编制。根据“三定”方案,全镇共核定行政编制45名,事业编制60名,行政与事业编制比例得到进一步优化。对综合行政执法队,单独核定行政执法专项编制20名,确保执法力量充足。二是平稳实施转隶。本次改革共涉及85名干部职工的岗位调整和身份转换,其中55名为事业单位人员转隶。镇党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政策宣讲、个人意愿征询、组织调配相结合的方式,确保了转隶过程人心不慌、工作不断。三是激发队伍活力。结合机构重组,我镇全面推行了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干部双向选择机制。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年轻干部脱颖而出,走上了关键岗位。改革后,全镇干部队伍平均年龄下降了3.4岁,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提升了12个百分点,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更趋合理,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得到显著提振。
(三)运行机制创新,“减负赋能”成效初显
改革不仅是机构的“物理重组”,更是运行机制的“化学反应”。我镇坚持“减负”与“赋能”双向发力,推动治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在“减负”方面,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为基层减负的决策部署,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截至2025年10月,全镇制发文件数量、召开会议次数同比分别下降35%和42%;对上级部门的督查检查考核事项进行梳理整合,建立“白名单”制度,全年迎接各类检查频次减少了近50%,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入一线抓落实。在“赋能”方面,随着执法权、部分审批权和重大事项决策权的下放,乡镇的自主权得到实质性增强。镇党委建立了重大事项议事决策规则,确保下放的权力接得住、用得好。初步统计,群众和企业在镇域内能够“一站式”办结的事项比例提升了近40%,基层治理的“工具箱”更加充实。
二、机构职能运行主要情况分析
改革后,新的机构职能体系在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行政效率、服务质量和治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一)指挥调度体系:扁平高效,响应迅速
依托平安建设办公室和镇综治中心,我镇高标准建成了集信息汇总、研判预警、指挥调度、监督考核于一体的综合信息指挥室。一是实现数据“一网汇聚”。整合了公安、城管、应急、信访等12个部门的数据资源和视频监控信号,打破了“信息孤岛”。全镇72个高清探头、25名网格员的移动终端实时在线,形成了一张覆盖全镇的“感知网络”。二是实现指挥“一体联动”。群众通过12345热线、网格员上报或监控发现的任何问题,都会以“工单”形式第一时间进入指挥室。指挥室根据事件性质和权责清单,实现“一键派单”至相应的办公室、中心、执法队或村居,并全程跟踪督办。三是实现处置“闭环管理”。事件从发现、分派、处置到核查、反馈的全流程在线留痕、限时办结。改革以来,通过“一网统管”平台流转处置的各类事件共计4256件,事件平均处置时间由原来的48小时缩短至12小时以内,一次性办结率达到96%,群众对事件办理的满意度由过去的85%提升至98.5%。
(二)行政审批服务:流程再造,便民利企
新组建的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彻底改变了过去群众办事“满镇跑、进多门”的窘境,成为了服务群众的“总客服”和优化营商环境的“桥头堡”。一是推动事项“一窗受理”。将原先分散在计生、社保、民政、城建等多个站所的118项审批服务事项,全部纳入服务中心集中办理。设置了综合受理窗口,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服务模式,实现“一窗通办”事项达到95%以上。二是推动流程“一次办好”。大力推行告知承诺制、容缺受理等服务方式,对办事流程进行革命性再造。企业开办、个体户登记、项目备案等高频事项的办理环节平均减少了3个,申请材料减少了40%,办理时限平均压缩了50%以上。三是推动服务“一站延伸”。中心不仅办理行政审批,还整合了水、电、气、通讯等公共事业服务窗口,并引入了法律咨询、代办帮办、证照寄递等社会化服务,真正让企业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