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化一种认识:从“风平浪静”到“暗流涌动”的清醒判断
二、反思两个难题:从“管理”到“治理”的现实挑战
三、探索三条路径:从“自觉”到“自为”的行动方向
XX乡党委书记在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同志们:
今天,能够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大主题进行交流研讨,我深受触动,也倍感责任重大。作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身处基层工作的第一线,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复杂严峻性有着最为直接和深刻的体悟。下面,结合XX乡的工作实际,我从个人角度,谈几点学习的感受、实践的反思以及未来的工作思路。
一、深化一种认识:从“风平浪静”到“暗流涌动”的清醒判断
过去,在基层工作中,提及意识形态,部分同志可能会觉得它是一个相对宏大和遥远的议题,似乎离乡村的田间地头、群众的柴米油盐有一定距离。大家更习惯于将精力聚焦在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安全稳定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任务上,感觉只要经济搞上去了,群众生活富裕了,思想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进入万物互联的数字时代,这种看法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今天的XX乡,早已不是一个封闭的单元。智能手机的普及率超过了95%,短视频、社交媒体成为了村民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新常态。思想的交流、观念的碰撞、价值的博弈,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和速度,在XX乡这片土地上发生。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其复杂性和隐蔽性远超以往。
我深刻地认识到,意识形态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一些歪曲历史的虚无主义论调、一些宣扬极端个人主义和“躺平”文化的消极思想、一些利用社会热点事件煽动对立情绪的有害信息,都可能通过一根网线、一个屏幕,悄无声息地侵蚀着基层社会的思想根基。尤其是在乡村,由于信息辨别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误导和影响。因此,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根基在基层,关键在人心。必须彻底摒棄“重经济、轻思想”的惯性思维,从“风平浪静”的表象中看到“暗流涌动”的实质,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将意识形态工作真正作为一项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来抓。
二、反思两个难题:从“管理”到“治理”的现实挑战
在学习和实践中,我时常反思当前在基层意识形态工作中面临的两个突出难题,这也是从传统的“管理”思维向现代“治理”理念转变过程中必须破解的关隘。
第一个难题,是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去中心化”传播带来的挑战。过去,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在报纸、广播、电视上,渠道相对单一,易于掌控。现在,人人手中都有“麦克风”,个个都可能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一个发生在村里的小纠纷,一条未经核实的传言,可能在几小时内就发酵成网络热点,给工作带来极大被动。单纯依靠“删、堵、封”的传统管理手段,不仅效果有限,甚至可能激化矛盾。如何建立一套快速反应、精准研判、有效引导的基层舆情治理体系?如何将党的声音、理性的分析、温暖的关怀,第一时间传递到“指尖上的舆论场”?这是对基层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
第二个难题,是如何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在基层的具体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在XX乡,也存在一定的宗教信仰群众。如何做好这部分群众的工作,是意识形态领域一个非常重要且敏感的课题。过去的工作,有时会简单地停留在登记、备案、规范活动场所等事务性管理层面。但“中国化”的深层意涵,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文化上深度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