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公寻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在XX区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工作调度会议上的讲话VIP免费

提纲:

一、正视成绩与问题

二、提高政治站位

三、聚焦关键环节

XX区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工作调度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区委、区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区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工作调度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进展,深刻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并对下一阶段的攻坚任务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刚才,XX同志和XX同志分别作了很好的发言,通报了情况,提出了意见,我都同意。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正视成绩与问题,深刻把握矿山生态修复的现实紧迫性

矿山生态修复,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举措,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一项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自“十四五”规划全面实施以来,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将矿山生态修复摆在突出位置,付出巨大努力,取得了值得肯定的阶段性成效。

回顾过去的工作,有几个方面是突出的。一是治理投入持续加大,工作体系初步形成。规划实施至今,我区在矿山环境治理恢复方面累计投入资金已超过2亿元,先后完成多个重点项目的治理恢复任务,为超过2200公顷的土地赋予了新的生机。各相关部门与属地乡镇(街道)协同配合,初步构建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治理格局。二是重点项目稳步推进,治理面积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全区已有18家生产矿山企业主动履行主体责任,完成了生态修复治理并通过专家验收,恢复治理面积达到103公顷,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同时,涉及31个图斑的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已经启动,治理面积约68.76公顷,预计总投资超过1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有效遏制了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三是技术路径不断探索,治理模式有所创新。在实践中,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符合我区实际的修复模式,从单一的植被恢复,逐步转向“工程修复+综合利用”的联合修复方式。通过采取削坡减载、土壤重构、植被重建、地形重塑等综合性技术措施,不仅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也为修复后土地的再利用创造了条件。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首先,任务总量依然艰巨。根据最新核查,全区尚有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图斑140,总面积超过150公顷。这些矿山大多形成年代久远,地质条件复杂,治理难度大、成本高,是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其次,工作进展尚不平衡。部分生产矿山企业“边开采、边治理”的责任落实不到位,存在侥幸心理和拖延思想。一些历史遗留矿山治理项目,受资金、技术等因素制约,进度未达预期。个别乡镇(街道)和部门对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不足,主动作为、靠前服务的意识有待加强。再次,资金瓶颈制约突出。历史遗留矿山治理主要依靠财政投入,资金缺口较大。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市场化、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如何用好、盘活修复后的土地和生态资源,实现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转化,探索还远远不够。最后,长效管护机制亟待完善。部分已完成治理的区域存在“重建轻管”现象,后期管护责任不明确、措施跟不上,导致修复效果出现反弹。建立一套覆盖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后期管护、成效评估的全周期管理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这些问题,既是挑战,也是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全区上下必须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坚决打赢矿山生态修复这场硬仗。

二、提高政治站位,以系统思维统领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全局

矿山生态修复,表面上看是环境治理,实质上是一项系统工程,考验的是发展理念、治理能力和责任担当。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从政治、发展、民生三个维度深化认识,把握其内在逻辑和深远意义。

第一,必须从政治高度认识矿山生态修复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国之大者’”。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是全区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必须坚决扛起的重大政治责任。矿山生态修复的成效,直接关系到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等反馈问题的整改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构筑。这不仅仅是一张生态账,更是一张沉甸甸的政治账。必须深刻认识到,抓好矿山修复,就是以实际行动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体现。要坚决摒弃“先发展后治理”的陈旧观念和“与己无关”的错误思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不折不扣地执行好《XX区“十四五”期间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方案》等纲领性文件,确保政令畅通、执行有力。

第二,必须从发展角度认识矿山生态修复的战略价值。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过去,粗放式的矿产开发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过贡献,但也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生态“伤疤”,成为区域形象的“负资产”,制约了发展的空间和质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绝非简单的投入,而是一种更高质量、更具潜力的发展。通过科学修复,可以将废弃矿山从生态包袱转变为生态资产。修复后的土地可以整理为耕地、林地,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可以打造为生态公园、郊野景区,培育文旅康养等新业态。这种“点绿成金”的转化,符合新发展理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积极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将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产业转型紧密结合,真正让“废矿”变“富矿”,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第三,必须从民生角度认识矿山生态修复的现实需要。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4、如遇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微信:22665800

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微信:22665800

在XX区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工作调度会议上的讲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搜索资料
我的下载
会员中心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2266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