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政治站位
二、坚持问题导向
三、聚焦关键环节
在XX市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调度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市委决定召开这次全市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调度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考察XX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关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最新部署要求,复盘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分析研判当前形势,安排部署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目的就是进一步统一思想、压实责任、凝聚合力,推动“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向纵深发展,切实提升基层治理的整体质效。刚才,XX同志和XX同志分别汇报了相关工作的推进情况,讲得都很好,各有侧重,也反映出一些共性问题,体现了我们抓这项工作的初步成效与现实挑战。
上面会议材料里通报的一些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值得各地各部门认真学习借鉴。总的来看,自上次动员会以来,全市上下积极行动,在建强组织、优化网格、数字赋能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基层治理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但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标新时代新征程的更高要求,对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召开这次调度会,就是要进行一次再动员、再部署、再加压。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新时代推进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极端重要性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总书记反复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区治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作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抓好基层治理,既是“国之大者”,也是“民之关切”,其战略意义和现实紧迫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第一,这是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要求。党的领导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也是社会治理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优势。基层治理工作千头万绪,涉及方方面面,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确保基层治理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实践证明,凡是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的地方,社会就和谐稳定,群众就安居乐业;反之,党的领导一旦虚化、弱化,各类矛盾问题就容易滋生蔓延。因此,将党建引领贯穿于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各方面,不仅是工作方法问题,更是检验我们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经验交流,是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XX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XX正处在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无论是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优化营商环境,还是实施乡村振兴、保障和改善民生,都离不开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基层是社会细胞,基层稳则全局安。一个地方的治理效能,直接决定了其发展环境的优劣和发展潜力的大小。一个高效能的基层治理体系,能够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激发社会活力、降低社会运行成本,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安全、稳定、有序的良好环境。可以说,基层治理水平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我们必须把这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提升治理效能,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XX新篇章夯实基础、提供保障。
第三,这是满足人民群众期盼的内在逻辑。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服务群众、造福群众。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对公共服务、安全保障、环境质量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那种粗放式、被动式的管理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群众的“急难愁盼”在哪里,我们工作的重心就应该跟进到哪里。从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规范物业管理,到解决停车难、托幼难、养老难等民生痛点,再到化解邻里纠纷、维护社区平安,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却是关乎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头等大事”。只有构建起党建引领下的高效能治理体系,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才能更精准、更及时地回应群众诉求,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做到群众心坎上。
二、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把握当前基层治理工作面临的短板与挑战
肯定成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正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审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从前一阶段的调研和各单位的汇报情况看,当前我市的基层治理工作主要还面临以下“四个不够”的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靶向施策。
一是党建与治理“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统领作用发挥不够充分。部分基层党组织满足于开开会、搞搞活动,未能真正将党建工作与化解矛盾、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等治理实践深度融合。有的社区党组织书记忙于行政事务,对辖区内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等缺乏有效覆盖和有力引导。党组织在重大事项决策、重要资源调配、多元力量统筹中的领导核心地位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党建引领的“龙头”作用未能拧成一股强劲的动力绳。
二是网格化管理体系权责利不统一,运行机制不够顺畅。“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困境在网格层面体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赋予网格员的任务繁杂,从信息采集、政策宣传到矛盾调解、安全巡查,无所不包。另一方面,网格员普遍存在“有责无权”的尴尬,发现问题后上报渠道不畅,协调处置能力有限,导致“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同时,网格员的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健全,身份认同感、职业归属感不强,队伍的专业素养和稳定性有待提高。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网格员队伍年流失率仍在15%以上,这直接影响了治理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三是数据赋能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智慧治理水平不够高。近年来,各地各部门都建了不少信息化平台和系统,但“数据烟囱”“信息孤岛”问题依然突出。市、区、街道、社区各层级之间,以及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尚未完全打通,数据共享共用困难重重。部分平台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倾向,功能设计与基层实际需求脱节,操作复杂,反而增加了基层负担。比如,有的网格员每天需要登录四五个不同的APP填报信息,大量时间耗费在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数据采集质量不高、分析研判能力不足,导致大数据技术在风险预警、精准服务、科学决策方面的“智慧”潜能远未得到充分释放。
四是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的渠道不够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