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想认识再深化
二、行动举措再抓实
三、责任链条再压实
四、纪律规矩再严明
在全镇防汛减灾工作调度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再次召开全镇防汛减灾工作调度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上级部门的最新工作要求,对当前我镇面临的极端天气挑战和严峻防汛形势进行再分析、再研判,对全镇的防汛减灾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
两天前的7月18日,我们已经召开过一次专题会议,对各项工作作出了初步安排。但气象水文形势瞬息万变,容不得我们有丝毫喘息和懈怠。根据最新气象预报,未来几天我镇仍将面临持续性降雨过程,局部地区可能出现短时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放眼全国,南方多地已发布暴雨橙色预警,局地甚至出现特大暴雨,防汛形势异常严峻。这警示我们,防汛工作已经进入了最关键、最紧要、最危险的“实战”阶段。
“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人民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任何的麻痹思想、侥幸心理、厌战情绪,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今天把大家召集起来,就是要进一步拧紧思想的“发条”,压实行动的“担子”,织密责任的“网络”,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实举措,坚决打赢这场防汛减灾的硬仗,全力守护高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思想认识再深化,坚决摒弃麻痹松懈,树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底线思维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防汛工作做得好不好,首先就看我们的思想认识到不到位。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这不仅是我们的工作指针,更是我们必须坚守的政治红线和根本立场。
第一,要深刻认识当前形势的极端严峻性。今年的汛期不同寻常,雨量大、汛情急、致灾风险高。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高平镇地处丘陵沟壑地带,地质条件复杂,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易发多发。历史上,我镇并非高枕无忧之地,例如,泾川县高平镇双河公路就曾发生过崩塌,造成局部严重塌方,这就是深刻的历史教训。我们绝不能因为过去几年未发生大的洪涝灾害,就产生了“狼不会来”的错觉。全镇上下,尤其是各村的负责同志,必须立即从“常规防御”状态切换到“临战应急”状态,把防汛减灾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来抓,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做好万全准备。
第二,要坚决克服三种错误心态。一是克服麻痹思想。不能认为年年防汛、年年讲,就听腻了、无所谓了。每一次降雨过程都是一次新的考验,每一次的雨情水情都独一无二,过去的经验不能完全照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应对那百分之一的可能性。二是克服厌战情绪。连续的值班值守、隐患排查,确实让大家身心俱疲。但越是疲劳,越要打起精神;越是到关键时刻,越要咬紧牙关。这是对我们干部党性、作风和能力的直接检验。三是克服侥幸心理。绝不能把希望寄托于“雨不会下得太大”“险情不会发生在我这里”。事实证明,天灾面前,任何侥幸都是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不负责任。我们必须把问题想得更严重一些,把措施准备得更周全一些,宁可备而无用,不可用而无备。
第三,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全体与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强化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要强化安全意识,将安全发展理念贯穿于防汛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要强化责任意识,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上“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千钧重担。要强化担当意识,在危急关头能够豁得出来、顶得上去,成为群众最可靠的主心骨。
二、行动举措再抓实,聚焦关键薄弱环节,构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御体系
防汛工作,来不得半点花架子,必须落实在具体行动上。前一阶段,我们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对全镇河道、地质灾害隐患点、危旧房屋等380处重点区域进行了“拉网式”和“地毯式”的大排查,累计清淤河道5.4公里,并针对7处山洪危险区和12条小流域沟道建立了详实的隐患台账。这些工作为我们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排查整改永远在路上,我们必须在此基础上,做得更深、更细、更实。
第一,隐患排查要“回头看”、全覆盖。已排查出的隐患不等于所有隐患,已整改的问题不代表不会出现新问题。各村、各相关单位要立即组织力量,对辖区内的所有风险点进行一次“回头看”复查。一是要紧盯地质灾害点。我镇的7处山洪危险区、12条小流域沟道是重中之重。要逐一核实监测责任人是否在岗,警示标志是否清晰,周边群众是否了解疏散路线。对于山区和黄土丘陵区的切坡建房、高陡边坡等区域,要加密巡查频次,一旦发现坡体裂缝、沉降等异常现象,必须果断处置。二是要紧盯河道行洪安全。我们已清理的5.4公里河道,要防止新的淤积和障碍物。要对全镇所有河道、沟渠、涵洞进行再梳理,确保行洪通道畅通无阻,坚决杜绝因河道堵塞造成洪水漫溢。三是要紧盯危旧房屋。要对所有危房、险房、老旧土坯房进行再确认,责任到人,挂牌管理。特别是居住在里面的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必须逐户制定“一对一”的转移预案,确保在接到预警后能第一时间安全撤离。
第二,监测预警要“叫得应”、快响应。预警是防汛的“信号枪”,快一秒钟就多一分安全。我们必须严格落实防汛预警“叫应叫醒”机制。一要确保信息渠道畅通。要确保市、县两级自然资源、气象、应急等部门联合发布的预警信息能够通过电视、手机短信等方式,无延迟、无死角地传递到每一位镇村干部和网格员手中。各村的“大喇叭”要随时处于可用状态,确保在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