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清财政岗位特殊性
(一)财政岗位的廉政风险具有“高关联性”
(二)财政廉政是全市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支撑”
(三)新入职干部廉洁是职业生涯的“第一粒扣子”
二、剖析财政领域风险点
(一)资金运行环节:警惕“寻租漏洞”
(二)项目管理环节:警惕“人情干扰”
(三)日常履职环节:警惕“微腐败”
三、践行廉洁履职要求
(一)以“学”强基
(二)以“严”立规
(三)以“廉”修身
在市财政局2025年新入职干部廉政集体谈话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怀着期待的心情迎来了25名新入职干部,你们的加入为市财政局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全市财政事业发展增添了新动能。财政部门是政府“钱袋子”的守护者,是资源配置的“操盘手”,每一笔资金分配、每一项预算安排、每一次支付审核,都直接关系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岗位特殊、责任重大。在大家开启职业生涯的关键节点,开展廉政集体谈话,既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帮助大家认清风险、守住底线的必要提醒。希望通过今天的谈话,大家能深刻认识财政岗位的廉政意义,明晰行为边界,以廉洁自律的姿态走好履职每一步。下面,我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认清财政岗位特殊性,筑牢廉洁履职思想根基
财政工作的核心是“管钱、管账、管资源”,与权力、资金直接关联,廉政风险贯穿工作全流程。新入职干部首先要深刻理解财政岗位的特殊性,从思想上树牢“廉洁是生命线”的意识,为今后履职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一)财政岗位的廉政风险具有“高关联性”,必须时刻警惕
财政部门是资金流转的“中枢”,从预算编制、资金拨付到项目评审、监督检查,每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廉政风险点,且风险往往与“资金使用”直接挂钩,一旦失守,不仅个人会栽跟头,更会造成财政资金损失。比如,在预算执行环节,若对资金拨付的审核把关不严,可能出现“人情款”“关系款”,导致资金流向不符合政策要求的项目;在项目评审环节,若受利益诱惑降低评审标准,可能让劣质项目获得财政支持,造成资源浪费;在监督检查环节,若对发现的违规使用资金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能助长违法违纪行为,损害财政公信力。近年来,全省财政系统查处的案例中,80%以上涉及资金管理环节,如某县财政局原预算股股长,利用预算调整权限,为关联企业违规追加预算资金100万元,收受好处费15万元,最终被开除党籍、移送司法机关。这些案例警示我们,财政岗位的廉政风险“近在眼前”,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绝不能有丝毫松懈。
(二)财政廉政是全市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支撑”,必须扛牢责任
财政资金是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财政部门的廉洁自律直接影响全市党风廉政建设整体成效。一方面,财政部门通过制定资金管理制度、规范拨付流程,能从源头防范资金使用中的腐败问题,比如我们推行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现资金直接支付到供应商,避免了中间环节的“截留挪用”;另一方面,财政部门的廉洁形象对其他部门具有“示范效应”,若财政干部自身廉洁过硬,在资金分配、项目审批中坚持公平公正,能带动其他部门形成良好作风;反之,若财政干部出现违纪违法问题,不仅会破坏财政部门形象,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其他部门对党风廉政建设的信心。去年,我市通过规范财政资金使用、严查违规支出,推动全市“三公经费”同比下降18%,带动各部门节约行政成本2.3亿元,这充分说明财政廉政对全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支撑作用。作为新入职的财政干部,大家要清醒认识到,自己的廉洁不仅关乎个人,更关乎全市财政事业的公信力,必须扛起这份责任。
(三)新入职干部廉洁是职业生涯的“第一粒扣子”,必须扣紧扣实
“起步稳,则行致远”。新入职阶段是干部职业生涯的“打基础期”,也是价值观、纪律观形成的关键期,这一阶段树立的廉洁意识,将影响今后整个职业生涯。从财政系统干部成长轨迹来看,凡是长期保持廉洁自律的干部,大多在入职初期就养成了严守纪律、规范履职的习惯;而那些后来出现违纪问题的干部,往往是入职时对廉洁要求重视不足,从“小事小节”开始放松要求,逐渐陷入“温水煮青蛙”的困境。比如,某年轻干部刚入职时,接受管理服务对象赠送的购物卡,认为“金额不大、只是人情”,未及时退还,后来逐渐发展为主动索要好处费,最终涉案金额达50万元,毁掉了大好前程。对大家而言,现在就像站在“职业生涯的起跑线”上,扣好廉洁这“第一粒扣子”,才能避免今后“跑偏走歪”。希望大家从入职第一天起,就把廉洁作为行为准则,融入工作、融入生活,为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二、剖析财政领域风险点,明晰廉洁履职行为边界
结合财政工作实际,我们梳理了资金管理、项目审批、日常履职等领域的常见廉政风险点,新入职干部要逐一对照、精准识别,明确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守住履职的“红线”和“底线”。
(一)资金运行环节:警惕“寻租漏洞”,严守资金管理规范
资金管理是财政工作的核心,也是廉政风险最集中的环节,主要存在三类风险:一是预算执行“随意调整”风险。部分干部在预算执行中,受人情、利益影响,违规调整预算科目、追加预算资金,比如为不符合条件的单位追加“公用经费”,或擅自将“项目资金”调剂用于其他支出,违反《预算法》规定。二是国库支付“审核不严”风险。在资金拨付审核中,若未严格核对支付申请的合规性、真实性,可能出现“虚假支付”问题,比如对伪造的发票、虚假的项目进度证明审核通过,导致财政资金被骗取。去年,某市就发生过企业伪造工程进度资料,财政干部未核实就拨付资金,造成300万元资金被骗取的案例。三是资金监管“缺位”风险。对拨付后的资金使用情况跟踪监管不到位,导致资金被挪用、挤占,比如专项资金被用于发放津贴补贴、修建楼堂馆所,或长期闲置趴在账上,未发挥效益,而监管干部未及时发现纠正。新入职干部在参与资金管理工作时,必须严格遵守“预算法定、先有预算后有支出”原则,对每一笔资金的申请、审核、拨付都要“较真碰硬”,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
(二)项目管理环节:警惕“人情干扰”,坚守公平公正底线
财政项目涉及资金量大、利益关联广,容易受到“人情关系”干扰,主要存在三类风险:一是项目评审“标准松动”风险。在财政扶持项目、政府采购项目评审中,若因接受宴请、收受礼品,或受领导、同事说情影响,降低评审标准,让不符合条件的项目入选,比如某评审专家为照顾“关系企业”,在技术评分中违规加分,导致该企业中标,而真正优质的企业落选。二是政府采购“暗箱操作”风险。在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招标流程监督中,若为特定供应商“量身定制”采购需求,或泄露招标信息,帮助供应商围标串标,违反政府采购“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