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组织生活形式单调
2.理论实践联系脱节
3.党员思想关怀欠缺
4.批评与自我批评流于形式
5.年轻党员培养规划缺失
6.决策民主参与不足
7.党建活动缺乏创新活力
8.联系群众工作浮于表面
9.党建业务精力分配失衡
10.党员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11.组织生活时间安排不合理
12.党建成果宣传力度薄弱
13.活动反馈收集处理滞后
14.党建业务融合深度不够
15.退休党员管理关怀不到位
16.丰富组织生活形式
17.强化理论实践结合
18.建立思想动态沟通机制
19.深化批评与自我批评
20.制定年轻党员培养计划
21.拓宽决策意见征求渠道
22.创新党建活动形式
23.建立定期走访群众制度
24.合理分配党建业务精力
25.完善党员考核评价体系
26.优化组织生活时间安排
27.加大党建成果宣传力度
28.及时收集处理活动反馈
29.加强党建业务融合
30.加强退休党员管理关怀
2024年组织生活会意见建议
1.组织生活形式单调。当前组织生活主要依赖会议学习这一单一模式,局限于室内集中学习文件、传达精神。长时间如此,形式上缺乏创新与变化,未融入实地参观红色遗址汲取革命精神养分、开展交流研讨激发思维碰撞等多元形式,导致党员参与热情不高,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2.理论实践联系脱节。理论学习侧重于文件的照本宣科,未能充分挖掘理论内涵与工作实际的关联点。没有结合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痛点问题展开深入剖析,使得党员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工作难题的有效方法,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处于“两张皮”状态。
3.党员思想关怀欠缺。日常与党员交流沟通多围绕工作任务布置、进度汇报等事务性内容,对党员在生活中面临的诸如家庭矛盾、经济压力,以及心理上产生的职业倦怠、焦虑情绪等问题关注较少,未能及时给予关心和疏导,不利于党员全身心投入工作。
4.批评与自我批评流于形式。在组织生活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环节,部分党员存在顾虑,发言时避重就轻、泛泛而谈。多是表面肯定优点,提及问题时含糊其辞、浅尝辄止,未真正深入剖析自身及他人存在的问题根源,无法达到红脸出汗、促进整改的目的。
5.年轻党员培养规划缺失。党支部对年轻党员的培养缺乏长远、系统的规划。没有充分考虑年轻党员的成长特点和需求,未能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课程,提供参与重要项目、关键任务的实践锻炼机会较少,不利于年轻党员快速成长和能力提升。
6.决策民主参与不足。在支部重大事项决策过程中,征求党员意见的渠道不够畅通、方式不够灵活。仅通过少数会议讨论收集意见,未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广泛征集党员想法,致使部分党员对支部重要事项参与度低,党员的主体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影响其积极性和归属感。
7.党建活动缺乏创新活力。党建活动主题和形式多年来较为陈旧,缺乏紧跟时代潮流和党员兴趣点的创新设计。未结合当下新媒体发展趋势和党员多元化需求,开展如线上知识竞赛、情景模拟党日活动等,导致活动吸引力不足,党员参与的主动性不强。
8.联系群众工作浮于表面。在联系群众工作方面,深入基层的频次不够、程度不深。往往只是走马观花地了解情况,没有真正沉下身子倾听群众心声,收集群众需求。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措施不够有力、落实不够及时,未能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9.党建业务精力分配失衡。工作中存在明显的重业务、轻党建倾向。将主要精力和资源投入到业务工作上,对党建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的时间和人力不足。导致党建工作开展不扎实,未能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业务发展的作用。
10.党员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现有的党员考核评价机制不够科学合理,缺乏明确、具体的量化指标。主要以主观评价为主,难以全面、客观、准确地衡量党员在工作业绩、思想作风、志愿服务等方面的表现,无法有效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11.组织生活时间安排不合理。组织生活时间安排缺乏充分考量,经常与党员的正常工作时间冲突。导致部分党员因工作任务繁重无法全程参与,影响组织生活的参与率和效果,也让党员对组织生活产生抵触情绪。
12.党建成果宣传力度薄弱。党支部在宣传党建工作成果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宣传渠道有限。仅依靠内部简单的会议传达,未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内部宣传栏等平台进行广泛宣传,导致内部党员对党建工作成果知晓度不高,对外更难以形成影响力,无法展现党支部的工作成效和党员风采。
13.活动反馈收集处理滞后。开展党建活动时,对党员的反馈收集不够及时主动。活动结束后,未能迅速组织党员进行意见交流,对党员提出的建议未能深入分析、及时采纳。使得后续活动难以根据党员需求进行优化改进,降低了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14.党建业务融合深度不够。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未能有机融合,存在各自为政的“两张皮”现象。在工作谋划、开展过程中,没有找准党建与业务的结合点,未能将党建工作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推动业务发展的强大动力,两者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尚未形成。
15.退休党员管理关怀不到位。对退休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