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公寻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在2025年全市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VIP免费

提纲:

一、肯定阶段成效

  (一)“文山会海”整治见行见效

  (二)督查考核优化精准发力

  (三)赋能基层机制不断完善

二、正视问题短板

  (一)形式主义“隐形变异”

  (二)减负措施“落地不力”

  (三)基层赋能“存在短板”

三、聚焦攻坚突破

  (一)靶向破解“隐形变异”

  (二)强化政策“落地执行”

  (三)深化基层“赋能增效”

2025年全市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决策部署,持续发力破解基层“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等突出问题,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从调研情况来看,形式主义新老问题交织、隐形变异现象仍客观存在,基层干部“负重前行”的困境尚未完全破除。今天召开推进会,就是要全面复盘工作、找准问题症结、细化攻坚举措,以钉钉子精神把减负工作推向深入,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办实事。下面,我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肯定阶段成效,把握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基础

2025年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以“基层有感”为导向,在精简文件会议、规范督查考核、优化工作机制等方面精准发力,减负工作呈现“措施实、成效显、基层赞”的良好态势,为基层治理效能提升注入了新动能。

(一)“文山会海”整治见行见效,基层负担持续减轻

一是文件数量大幅压减。严格执行“发文限额管理”制度,明确市直部门每月发文量较2024年再降15%,杜绝“白头文件”“重复发文”“无效发文”;推行“文件合并制发”“套红头”简化流程,对内容相近、受众重叠的文件整合下发,如将“安全生产月”“防汛抗旱”相关通知合并为1份文件,避免基层重复学习、重复报送。截至目前,全市累计精简各类文件3200余份,降幅达22%,基层干部“伏案看文”时间平均减少3小时/天。二是会议质量显著提升。严格落实“无会周”“无会日”制度,每月第一周定为全市“无会周”,每周三定为市直部门“无会日”;推行“视频会议优先开”“合并会议集中开”,对参会范围相近、议题关联的会议合并召开,如将民政、人社、医保部门的基层工作部署会整合为“民生领域政策落实推进会”,减少基层干部“多头参会”。今年以来,全市召开基层参会的会议较去年同期减少28%,会议时长平均缩短40分钟,基层干部“奔波参会”现象明显减少。三是“指尖负担”有效缓解。开展政务APP、工作群“清退整治”行动,清理僵尸APP18个、“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工作群230余个;建立“APP准入备案”制度,新增政务应用需经市减负办审核,杜绝“一部门一APP”“一事一群”;规范线上报送要求,明确非紧急事项不得要求“即时回复”“24小时在线”,切实为基层干部“松绑指尖”。目前,基层干部日均处理线上工作信息时间减少2.5小时,“手机依赖症”“群消息焦虑”明显缓解。

(二)督查考核优化精准发力,基层精力更加集中

一是考核体系更“精”。出台《全市基层考核事项负面清单》,取消“微信群活跃度”“宣传稿数量”等12项与实际工作无关的考核指标;推行“差异化考核”,根据乡镇(街道)产业特点、人口规模、职能定位设置不同考核权重,如对农业乡镇侧重“乡村振兴”考核,对城区街道侧重“基层治理”考核,避免“一刀切”“同质化”。今年以来,基层考核指标总数减少35%,考核针对性、科学性显著提升。二是督查方式更“实”。建立“督查计划报备”制度,市直部门年度督查计划需报市减负办备案,杜绝“临时督查”“重复督查”;推行“四不两直”督查法,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聚焦“问题解决”而非“材料完善”;明确“督查不扰基层”要求,不得要求基层提前准备汇报材料、制作展板台账,不得让基层干部“全员迎检”。今年已开展基层督查68次,较去年同期减少40%,基层“迎检压力”大幅减轻。三是结果运用更“准”。建立“督查考核结果共享”机制,避免同一事项多部门重复考核、重复问责;推行“容错纠错”机制,对基层因探索创新、客观条件限制导致的轻微失误,不予追责问责,鼓励基层干部“放手干”;将考核结果与“干部评优、资金分配”挂钩,杜绝“唯材料论”“唯数据论”,让干得好的基层单位和干部真正受益。

(三)赋能基层机制不断完善,治理效能持续提升

一是权责划分更“清”。出台《市、县、乡三级权责清单》,明确乡镇(街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将15项县级部门权责事项依法下放至乡镇(街道),同时配套下放人员、资金、技术等保障资源,避免“责任下压、权力上收”;建立“权责争议协调”机制,对基层反映的权责不清问题,由市编办牵头3个工作日内协调解决,今年已化解基层权责争议27起。二是资源保障更“足”。加大基层人员编制倾斜,为乡镇(街道)补充行政、事业编制人员320名,重点充实民生服务、应急管理等一线岗位;提高基层干部待遇,落实乡镇工作补贴、驻村补贴等政策,建立基层干部“职级并行”绿色通道,今年已有180余名基层干部晋升职级;完善基层办公保障,为23个偏远乡镇配齐政务服务终端设备,改善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办公条件,让基层“有钱办事、有人干事”。三是群众服务更“优”。推行“基层事务‘一网通办’”,将社保、医保、民政等218项高频事项纳入政务服务平台,实现“群众不出村、事项网上办”;建立“基层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基层遇到跨部门难题可“吹哨”,相关部门需在24小时内“报到”协同解决,今年已响应基层“哨声”156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80余个;开展“干部下沉办实事”活动,组织市直部门1200余名干部下沉社区(村),协助基层开展政策宣传、矛盾调解、民生服务,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二、正视问题短板,剖析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现存矛盾

对照中央“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的要求和基层干部的期盼,当前我市减负工作仍存在“旧问题未根治、新问题又显现”的情况,部分矛盾制约着减负成效的巩固和提升,必须深刻剖析、靶向破解。

(一)形式主义“隐形变异”,基层负担“换汤不换药”

一是“文山会海”出现新变种。部分部门以“白头文件”“工作提示”“便函”等名义规避发文限额,今年以来基层收到此类非红头文件较去年同期增加18%;有的会议“线下转线上”后变本加厉,要求基层“全员上线”“实时打卡”,甚至在夜间、周末召开视频会议,基层干部“线上参会”负担加重;还有的文件“照搬照抄”上级内容,缺乏针对性落实措施,基层只能“层层转发、无人落实”,形成“空转文件”。二是“过度留痕”问题仍突出。部分部门仍存在“重痕迹、轻实效”倾向,要求基层对每项工作都“拍照留证、建档成册”,如开展一次政策宣传,需提交“通知、照片、签到表、总结”4类材料;有的APP、工作群“变相留痕”,要求基层干部每日上传“工作台账、定位截图”,甚至对“群消息已读率”进行考核,基层干部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做台账、晒痕迹”;还有的督查检查“明查转暗访”后,仍要求基层补充完善台账资料,导致“暗访变明查”,基层负担未减反增。三是“责任甩锅”现象未杜绝。部分县级部门将本应自己承担的工作任务,以“属地管理”名义下派给乡镇(街道),如将部门的行业数据统计、政策宣传等工作,全部交由基层完成,却不提供人员、资金支持;有的部门对基层反映的“超出能力范围”的任务,以“考核问责”施压,迫使基层“硬着头皮干”;还有的部门在出现问题后,第一时间“追责基层”,忽视自身指导、监管不到位的责任,让基层干部“背锅”。

(二)减负措施“落地不力”,政策执行“中梗阻”

一是“上下联动”机制不健全。部分市直部门在制定减负措施时,未充分征求基层意见,导致措施“不接地气”,如规定“基层报表统一由县级部门汇总”,但未明确县级部门与基层的衔接流程,基层仍需重复报送;有的县(区)对市直部门的减负要求“选择性执行”,对自己有利的就落实,对自己不利的就拖延,如在精简会议时,只减少县级召开的会议,对市直部门要求基层参会的会议“不拦截、不协调”;还有的乡镇(街道)缺乏“向上反映”的渠道,遇到减负政策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只能“默默承受”,难以有效反馈。二是“分类施策”精准度不足。部分减负措施“一刀切”,未考虑不同类型基层单位的差异,如对农业乡镇和城区街道采用相同的文件会议精简标准,农业乡镇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对文件会议的精简需求更迫切,却未得到特殊保障;有的部门对“新官不理旧账”,前任领导制定的减负措施,后任领导不继续推进,导致减负工作“半途而废”;还有的减负措施只关注“数量减少”,忽视“质量提升”,如精简文件时只看数量,不看文件内容是否实用,导致基层“该要的文件没有,没用的文件一堆”。三是“长效监管”机制缺失。市减负办对减负工作的日常监管缺乏有效手段,主要依赖“季度报表、年度检查”,难以实时掌握基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4、如遇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微信:22665800

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微信:22665800

在2025年全市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搜索资料
我的下载
会员中心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2266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