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顾工作成效
(一)思想引领有深度
(二)文明实践有温度
(三)环境整治有力度
二、正视问题短板
(一)思想认识有偏差
(二)细节管控有漏洞
(三)群众参与有不足
三、聚焦重点任务
(一)强化思想引领
(二)狠抓细节整治
(三)动员群众参与
在2025年全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大会暨文明城区创建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精神文明建设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粘合剂”,文明城区创建是提升城镇品质、增进民生福祉的“公开讲话”。2025年是全镇冲刺文明城区创建的决胜之年,也是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之年。过去一年,我们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在思想引领、风尚培育、环境整治等方面持续发力,但对照文明城区创建标准和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仍有不小差距。今天召开这场会议,就是要统一思想、压实责任,以“创则必成”的决心、“干则必优”的作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与文明城区创建同频共振、一体推进,为全镇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一、回顾工作成效,总结精神文明建设与创城工作基础
过去一年,全镇上下围绕“提素质、树新风、优环境、强服务”目标,统筹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与文明城区创建,在思想引领、实践养成、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后续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一)思想引领有深度,价值共识持续凝聚
一是核心价值观宣传全覆盖。通过镇域主干道广告牌、村(社区)文化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载体,打造“核心价值观主题街”3条、“文化宣传长廊”18处,发放宣传手册2.3万份,利用镇微信公众号推送核心价值观解读文章46篇,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理念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二是理论宣讲接地气。组建“镇干部+村(社区)骨干+百姓名嘴”宣讲队22支,围绕党的创新理论、政策法规、文明新风等主题,开展“庭院宣讲”“田间课堂”120余场,覆盖群众1.5万人次,如退休教师王某某用方言讲解“文明创建与生活的关系”,引发群众强烈共鸣。三是典型示范树标杆。开展“最美家庭”“身边好人”“文明村民”评选活动,评选出各类先进典型86人,其中2人入选“市级好人榜”、5人入选“区级道德模范”;在镇政务大厅设立“先进典型风采墙”,通过短视频、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宣传典型故事,形成“学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二)文明实践有温度,风尚培育成效显著
一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提质增效。升级打造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个、村(社区)实践站18个,配备专职管理员20名,组建“文化服务、志愿服务、科普宣传”等志愿队伍15支,全年开展“文化下乡”“健康义诊”“技能培训”等实践活动210余场,服务群众3.8万人次,如村实践站开展“手工编织培训”,帮助23名妇女掌握就业技能。二是志愿服务品牌化发展。推出“邻里互助”“银发助老”“护学岗”等志愿服务项目8个,注册志愿者达5200人,占全镇常住人口18%,全年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时长超6万小时;在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等关键时刻,志愿者累计参与卡点值守、物资配送等工作1.2万人次,如社区“银发志愿队”长期为独居老人提供代购、送餐服务,成为群众口中的“暖心人”。三是移风易俗破陋习。制定《全镇移风易俗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婚丧嫁娶简办、杜绝铺张浪费”等6条准则,指导各村(社区)修订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18个,全年劝阻大操大办婚事23起、厚葬薄养丧事17起,节约群众开支超150万元;开展“摒弃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主题活动32场,引导群众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三)环境整治有力度,城镇面貌持续改善
一是基础设施补短板。投入800万元改造镇域主干道2条、修补破损路面1.2万平方米,新增停车位320个、垃圾分类亭45处;完成12个老旧小区“微改造”,加装路灯180盏、修缮下水道3.5公里,解决群众“出行难、停车难、排水难”问题。二是人居环境焕新颜。开展“清洁家园”专项行动,组织镇村干部、群众、志愿者累计清理卫生死角680余处、清运垃圾1800余吨,整治乱搭乱建120处、乱贴乱画3500余处;打造“美丽庭院”320户、“整洁街巷”28条,其中村因环境整治成效显著,成为区级“人居环境示范村”。三是公共服务提品质。升级镇政务服务大厅,增设“文明引导岗”“便民服务台”,推行“一窗通办”服务,办事效率提升40%;规范农贸市场经营秩序,划定摊位150个,配备公平秤12台,开展“诚信经营户”评选,倒逼商户规范经营,群众满意度从82%提升至93%。
二、正视问题短板,剖析精神文明建设与创城工作差距
对照文明城区创建“六个好”标准(领导班子建设好、思想道德教育好、文明风尚培育好、文化生活丰富好、人居环境整治好、志愿服务开展好),当前全镇工作仍存在思想认识、细节管控、群众参与等方面的问题,必须深刻剖析、靶向整改。
(一)思想认识有偏差,重视程度不均衡
一是“重硬件、轻软件”现象突出。部分村(社区)将创城工作等同于“搞卫生、修道路”,投入大量精力改善硬件环境,但对群众思想引导、文明习惯培养重视不足,如社区虽改造了文化广场,但全年仅开展2次文明宣传活动,硬件资源未充分发挥作用。二是“突击应付、常态不足”问题明显。个别单位存在“迎检时紧、平时松”的情况,如村在区级检查前临时清理卫生死角,但检查结束后又出现垃圾堆积现象;部分干部认为“创城是阶段性任务”,缺乏“长期抓、抓长期”的意识,导致工作成效难以巩固。三是部门协同不到位。精神文明建设与创城工作涉及宣传、民政、城管、农业农村等多个部门,但部分单位存在“各自为政”现象,如城管部门整治占道经营时,未与市场监管部门联动,导致问题反复出现;宣传部门开展文明宣传时,未充分结合村(社区)实际,内容缺乏针对性。
(二)细节管控有漏洞,创建标准未达标
一是基础设施存在“短板”。部分区域硬件设施仍不达标,如老旧小区虽加装了路灯,但部分楼道灯损坏未及时维修;镇域部分路段人行道地砖松动、盲道被占用,影响群众出行安全;个别村(社区)垃圾分类亭标识不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