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理论武装
(一)打造“田间课堂”
(二)创新宣传载体
二、聚焦精准务实
(一)精细核算
(二)完善档案
(三)靶向发力
三、饱含为民情怀
(一)情系困难群众
(二)关爱留守儿童
关于XX同志申报及时性奖励的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我叫XX,是XX单位派驻XX省XX市XX县XX镇XX村乡村振兴工作队的一名队员。自2023年驻村以来,在组织的坚强领导和同志们的大力支持下,我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扎根基层一线,将青春与汗水挥洒在XX村的田间地头,致力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伟大事业。我深知,乡村的稳定与繁荣是国家安全的基石,每一份村民收入的增长,每一次惠民政策的落地,都是在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添砖加瓦。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将两年来的工作情况汇集成文,向组织汇报。
一、强化理论武装,当好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员”,筑牢乡村振兴“思想基石”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驻村伊始,我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振奋人心、凝聚共识,必须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干部群众的头脑。我始终把政治理论学习放在首位,系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家安全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其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我坚信,只有自己先学深悟透,才能为群众讲清讲透,才能把党的声音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一)打造“田间课堂”,让理论宣讲接地气。我改变了以往“念文件、读报纸”的传统宣讲模式,将宣讲台搬到了村民的庭院里、田埂上。利用傍晚村民纳凉的闲暇时间,我用通俗易懂的“乡土话”解读中央一号文件,把“粮食安全”“耕地保护”这些宏大叙事,转化为“守好自家田、多打一担粮”的具体行动。我向村民们解释,我们村的每一寸耕地,都关系到国家的“米袋子”,保障粮食安全就是我们农民对国家安全最直接的贡献。通过这种“沉浸式”的宣讲,政策不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村民们心中沉甸甸的责任。两年来,我组织各类“田间课堂”“庭院微党课”50余场,覆盖村民8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广大群众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和认同。
(二)创新宣传载体,让惠民政策入人心。针对村里年轻人多在外务工、老年人信息渠道单一的特点,我牵头建立了“XX村数字家园”微信群。我每天在群里分享最新的惠民政策,从农业补贴、医疗报销,到养老保险、教育资助,每一项都制作成图文并茂的“政策明白卡”,让村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我还定期录制“十分钟政策小喇叭”音频,用方言播报,发到群里给不识字或视力不好的老年人收听。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我们确保了惠民政策宣传的广度与深度。截至2025年8月,我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适龄人口养老保险参保率均达到了99%以上,实现了应保尽保,有效防止了因病、因老返贫风险,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聚焦精准务实,做好乡村振兴事业“实干家”,夯实稳定发展“经济基础”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核心在富民。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加村民收入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工作中,我甘当“泥腿子”,迈开步子、俯下身子,用精准的举措和务实的作风,推动XX村在振兴之路上行稳致远。
(一)精细核算,筑牢收入监测“防火墙”。群众收入核算是防止返贫动态监测的“第一道关口”,其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直接关系到决策的科学性。正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及时性原则所强调的,信息只有及时传递给使用者,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我将这一原则运用于乡村振兴工作中,带领村“两委”干部和网格员,对全村315户1258名村民的收入情况进行了一场“地毯式”的摸排核算。我们摒弃了过去“估算、约算”的粗放模式,严格按照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计算方法,逐项核对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为了确保数据的精准,我设计了“XX村家庭收入台账”,详细记录了每家每户的劳动力状况、土地流转、外出务工、产业分红等信息。连续两个月,我白天走村入户,晚上整理数据,常常工作到深夜。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最终为全村建立了精准到人的收入动态监测数据库。这套数据库不仅为我们及时发现和干预返贫风险提供了可靠依据,更因其数据的及时与精准,为上级部门制定区域帮扶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这种以扎实数据为基础的精细化管理,正是对“及时性表彰奖励”所倡导的以业绩贡献为主要衡量标准的生动实践。
(二)完善档案,绘制乡村振兴“作战图”。如果说收入数据是“防火墙”,那么乡村振兴档案就是指引我们前进的“作战图”。驻村后,我发现村里的档案管理存在散、乱、差的问题,资料更新不及时,查找困难。为此,我主动请缨,承担起全村乡村振兴档案的规范化整理工作。我参照最新的档案管理要求,将全村的档案分为“村级综合”“项目管理”和“到户资料”三大类,下设20余个子目录。我对过去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