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带头深刻感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1.在深刻认识体会“两个确立”上还有不足
2.在贯彻落实士“两个确立”上还有不足
3.在防止“历史虚无主义”上还有不足
4.对党史观认识还不够全面深刻
5.宣传党史不够科学有效
6.教育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不够到位
7.对信仰信念信心认识不够深刻
8.对信仰信念信心把握不够精准
二、在带头牢记我们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
1.历史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不够严实
2.对“国之大者”的理解还不够全面深刻
3.在对“国之大者”的认识上有偏差
4.把握国之大者的重要作用不够全面系统
5.运用“国之大者”不够科学有效
6.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认识不够精准
7.运用新发展理念不够科学
三、在带头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在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上有差距
2.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上有差距
3.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够严实
4.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不够充分
5.“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进不够均衡
6.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方法不够科学
7.“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成效优势不强
四、在带头学习运用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应对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
1.底线思维能力还有所欠缺
2.在风险中学习的能力不足
3.未能从根本上保持战略定力
4.在科学决策能力上有差距
5.在改革攻坚能力上有差距
6.在应急处突能力上有差距
7.在经济工作能力上有差距
8.斗争策略不够科学
五、在带头深刻汲取党史中正反两方面经验
1.汲取党史中的经验养分不够到位
2.在真抓真管上有差距
3.在落实责任上有差距
4.在监督考核上有差距
5.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问题应对不足
6.“关键少数”作用发挥不够到位
7.推进基层减负存在短板
领导干部党史学习教育五个带头专题民主生活会查摆问题汇总(37个)
一、在带头深刻感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深刻感悟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非凡历程,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正确党史观,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方面。
1.在深刻认识体会“两个确立”上还有不足。我能够充分认识到“两个确立”是时代的呼唤、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期盼,但对照高层的标准和要求,自己对“两个确立”中蕴含的科学内涵,阐释的深刻道理,学习思考得还不够全面透彻,对“两个确立”中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未能做到完全做到心神合一,融会贯通,在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发展动力的政治自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2.在贯彻落实士“两个确立”上还有不足。我深知贯彻落实“两个确立”的重要意义,但存在着急于先用党的理论创新来武装好自己的头脑,之后再指导分管干部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的思想误区,在宣传“两个确立”的过程中,领导职责发挥不够到位,未能讲好“同心圆”,找到最大“公约数”,使个别分管干部在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方面,不够及时、充分和深刻。
3.在防止“历史虚无主义”上还有不足。我深知贯彻落实“两个确立”,就要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虽然自己对一些企图否定党的领导,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旗帜鲜明地进行抵制和制止,但作为一名老党员,一名领导干部,对如何让分管干部通过贯彻落实“两个确立”,进一步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彻底清除历史虚无主义,防止指导思想多元化方面,缺少全面系统的思考和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分管干部在历史自信、理论自觉、政治意识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不足和短板。
4.对党史观认识还不够全面深刻。我深知“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的道理,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百年党史的基本观点、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但与一些政治理论深厚的同志相比,自己在从战略高度、历史深度和全局视野上把握党史观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未能精准掌握和有效厘清党史中过去与未来、主流和支流、局部与全局的辩证关系,有时抓不住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和本质,在用党的百年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自身智慧、砥砺自身品格、坚定自身信心方面成效还不够明显。
5.宣传党史不够科学有效。我深知全面宣传党史观对于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挤压历史虚无主义言论的生存空间和传播渠道的重要性,但自己对于如何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党的领袖故事、新时代故事,缺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党史党课、党史宣讲等方面,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不够创新,内容也不够生动、精彩,未能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在用党史来教育、启迪、激励群众的效果上也就打了折扣。
6.教育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不够到位。为了增强学习效果,通常以党史故事的形式,引导分管干部直观地了解党史,掌握党史,但有时只注重接受史实,忽略树立史观,在引导干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方面还有薄弱环节,使一些干部未能从讲政治的高度分析、理解党的历史,不善于从历史经验中总结出应对困难与挑战的战略策略,未能充分地将学习党史的成效,全面转化为学会历史思维,培养历史眼光,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历史担当的成果,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转化效率不高。
7.对信仰信念信心认识不够深刻。我清楚地知道学史增信就要增强自己和分管干部的信仰信念信心。但自己未能充分认清信仰信念信心内在的逻辑统一性,在学习、宣传、引导的过程中,用力不够均衡,无论是自己,还是分管干部,原汁原味地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多了一些,学习马克思主义少了一些,导致在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发展中国的必由之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方面,不够全面、系统和深刻。
8.对信仰信念信心把握不够精准。有时认为信仰信念信心是宏观性的要求,只要自身加强科学理论武装就可以了,忽略了信仰信念信心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精神力量,最终目的是要将这种精神力量体现在工作职责中。反思自己,在把握信仰信念信心时,往往学理论、讲理论多了一些,用理论少了一些,特别是在思考如何用这种精神力量激励自己和分管干部的精气神方面,统筹谋划得不够全面细致,未能将本职岗位和日常工作作为砥砺信仰信念信心的重要平台,也未能将铸牢信仰信念信心,作为提高拒腐防变的一种能力,理论修炼与精神淬炼结合得不够严实。
二、在带头牢记我们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心怀“国之大者”,贯彻新发展理念,履职尽责、担当作为,聚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保持经济发展、深化改革开放、维护社会稳定等正在做的工作,不折不扣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位方面。
1.历史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不够严实。与先烈先辈相比,自己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过程中,对于“你是谁,为了谁”这样重大的价值取向和历史问题,缺少积极地自省、深入地挖掘和透彻地思考,导致自身的历史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压得不实、扛得不牢,在宗旨、追求、性质和情怀等方面,实事求是地讲,存在着虚化弱化的现象。同时,没有经常性对自身的思想和行为进行鞭策,对于如何回答好“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缺少必要的探究,理论根基也就不够稳固,导致学习宣传“从哪里来、往哪里去”这个基本命题时,明显感觉自身的信心和能力不足,在让群众从百年党史中深刻
2.对“国之大者”的理解还不够全面深刻。主观认为“国之大者”比较抽象,不够具体,在落实的时候找不到有效的抓手,只能简单地理解为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充分认识到“国之大者”首要的是政治责任,是包括战略性、全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问题,是每一名领导干部必须自觉践行、坚定维护的重大事项。特别是当前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自己作为“关键少数”中的一员,却在“关键时刻”没有“关键作为”,未能及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找准工作坐标、选准奋斗方位、瞄准责任靶心,没有将自己负责的工作有效凝聚成促进大局全局发展的“活力细胞”,对照国之大者的高标准要求,自己没有时时事事做到心中有数、行之有方。
3.在对“国之大者”的认识上有偏差。自己始终坚持将本职的工作、部门的工作、单位的工作、地区的工作放到“国之大者”中去思考谋划,但主观认为自己以身作则、表率带头就很好地承担起领导责任,因此,对一些分管领域、分管部门干部“国之大者”的教育引导少了一些,在与干部的日常交流和谈心谈话中,我感觉到个别干部有着“国之大者”是党和国家的大事,是高级领导干部的事,与自己的工作生活很遥远的认识偏差。这就导致了他们想事情、做工作缺少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的研究和谋划,不善于把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之中,导致出现象征性执行、选择性执行、低水平执行的问题,虽然有的工作实现了为一域争光,但很少有工作能够为全局添彩。
4.把握国之大者的重要作用不够全面系统。主观认为心怀“国之大者”,就是要执行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观大势、把大局、算大账,但却忽略了“国之大者”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理论,需要与实践相结合,并指导实践。因此,自己在思考问题、统筹工作时,未能很好地发挥科学理论指导工作实践的重要作用,也没有将其作为谋划发展、解决问题和提供服务的总出发点和工作底线,导致“国之大者”的科学理论没有及时有效地转化成为工作实际成效。
5.运用“国之大者”不够科学有效。主观认为心怀“国之大者”,就是要执行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观大势、把大局、算大账,但却忽略了“国之大者”不仅是政治上的要求,也是提升能力本领的方式方法。反观自己,过多重视通过“国之大者”来增强自身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在用“国之大者”提高科学决策能力,正确处理好“国”与“家”、“大”与“小”、“近”与“远”的辩证关系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顺势而为,主动求变的能力上还有短板,未能做到借力打力,相互提升。
6.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认识不够精准。由于我从事经济管理工作,自己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时,不自觉地将其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工作要求,忽视了贯彻新发展理念也是重要的政治要求,因此,在决策、执行、检查各项工作时,有时存在着经济发展好了就是好的思想偏差,在用新发展理念的标准来判断和衡量工作的正误和得失方面还存在不足,未能做到经常对表对标,及时校准偏差,导致一些工作开展不够均衡和科学。
7.运用新发展理念不够科学。在将新发展理念转化为领导干部引领发展的思维方式上,缺少主动的思考和积极的实践,导致一些干部未能及时有效地运用新发展理念去思考审视、研究分析工作,还是囿于老思路老方法,用传统理念和惯性思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新时代的高标准要求渐行渐远。在把新发展理念转化为谋划工作的科学方法上还有不足,缺少将新发展理念全面融入工作考核、责任考核、干部考核中的有效方法,对不适应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行为和做法,调整、纠正和摒弃得不够及时和彻底,导致个别干部缺乏应有的“历史主动”的政治担当和“锐意创新”的行动自觉。
三、在带头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群众意愿,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有效保障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确保党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方面。
1.在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上有差距。对新时代下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研判得不够及时,掌握得不够全面,未能全面认清和系统把握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新需求,特别是面对当前人民群众复杂而又具体的利益新要求,以及多元而又具有个性化差异的新目标时,自己在谋划发展、统筹工作的过程中,未能做到科学合理地关照各方、兼顾各类群体。对照现代化建设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自己也知道要用改革思维来锻民生长板、补民生短板,但民生领域的历史欠账较多,且纷繁复杂,自己在如何把改革发展红利转化为民生幸福指数方面,统筹谋划不足,举措办法不多,持续用力不强,成效还不够明显。(注:此方面需要融合本单位的工作职能。党委政府的文友,注意参考公寻网vip会员12个系列资料之“生活会”系列第44和45期)
2.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上有差距。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干部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方面考虑得多一些,关注点常常放在如何加强和改善“硬件”上,认为这样见效快、反响好,能够快速增强干部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但对干部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关注不足、调研不多、了解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作用,一些干部群众在智力、健康、道德、素养、个性等方面的全方位协调发展上的短板日渐显现,在会前征求意见时,一些干部群众提出了“虽然现在物质文化生活改善了,但精神还不够富足”的问题,这是我们的责任,还没有真正打通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最后一公里”。
3.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够严实。主观上有时会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比较抽象玄奥,自己又在业务部门,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关系不是特别直接和紧密,因此,存在着做好本职工作就是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片面认识,在思考谋划如何将本职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方面,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一些好想法也常常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中,未能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完全体现在谋发展、做决策、促改革的各环节和全过程,对照协心协力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要求,自己并没有真正画好最大“同心圆”。
4.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不够充分。与一些同志相比,自己在摆正位置,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拜干部群众为师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虽然能够做到问需于民、问情于民,但在问计于民、问政于民方面责任压得不实,忽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