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背景
二、建设目标
三、预期成效及意义
(一)形成一个核心——生态花园式的社区邻里中心
1.社区内的美丽生态花园
2.生态循环的种植模式
3.积分制驱动的社区管理创新机制
4.全人群覆盖的邻里休闲中心
5.党群深度互动的党建阵地
(二)塑造一套社区共有价值观
1.通过垃圾分类和生态立体种植
2.通过全面参与的志愿活动
3.通过专业的社会组织在社区开展广泛的亲子互动
4.通过党员带动
(三)形成×社区独特的社区营造品牌
1.形象品牌
2.文化品牌
3.活动品牌
4.党建品牌
5.文创品牌
四、项目可持续发展
1.生态延伸
2.培育自治
3.实现自我造血
4.设立社区服务项目孵化基金
5.建立生态环保技术研发基地
党建品牌项目打造规划书
一、项目背景
“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奋斗的现代化是能够“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市印发《关于实施×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意见(试行)》,×区委办公室印发《关于实施×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意见(试行)》提出高标准建立社区“邻里中心”,健全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体系,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二、建设目标
×社区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出通过社区垃圾分类回收+生态立体种植为抓手的社区营造新模式,通过积分激励等手段鼓励全社区居民参与的垃圾分类和处理、社区生态花园建设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美化社区生活环境;在生态种植的带动下,重建居民之间的链接,促进沟通和交流;并通过环保理念的践行培育社区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形成社区独有的社区族群文化,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公共环境的建造和保护,最终目的是改善和优化社区环境,实现生态修复,营造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花园,提升居民的归属感获得感,进而促进居民自治,共建共享,全面提升社区经济品质,城市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
三、预期成效及意义
(一)形成一个核心——生态花园式的社区邻里中心
社区覆盖了居民日常生活空间,“多元”是其本质,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家庭类型等等都在社区共存。因此社区的生态环保建设不仅仅是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更需要承载有益人体健康、释放美学价值、发挥生态系统功能等多重功能,需要通过“环保+”负载其他的功能,如社区文化、老龄服务、亲子服务等,使得环境之于人们的意义从“生存必需”上升至“生活必需”。
1.社区内的美丽生态花园。在社区公共空间打造舒适、美丽的生态花园,为小区增绿,精心设计花园内景观,形成小区内的“绿园”、“芳香中心”,方便市民休闲,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生活品位,居民获得感倍增。
2.生态循环的种植模式。花园内设置雨水收系统,实现雨水的资源化利用,利用社区居民家中日常产生的厨余垃圾和秸秆杂草进行发酵,减少社区日常垃圾的排放的同时还可以变成气味清香的有机堆肥;通过立体种植的模式,在社区空地,生态花园中种植花卉,蔬菜,香草等,供给社区居民,让社区的厨余垃圾通过生态循环重新回到居民家中。
3.积分制驱动的社区管理创新机制。通过引入积分制度,制定切合实际的积分标准,一方面能够对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提供行为指导,解决居民想参与社区活动却找不到方向的难题,另一方面也能够在直观上对居民进行刺激,最大限度地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环保堆肥,志愿服务,社区活动,入党,捐助,献智献策等均可以获取相应的积分,获取的积分可以换取生活用品外,也可以换取社区生态花园产出的蔬菜花卉、社区便民服务等,形成闭环的社区积分激励体系,利用积分制影响每个社区居民的行为模式,打破现代生活中的人际壁垒,提高居民的社区参与水平,重建设计合理、参与充分、自治水平高的社区邻里“大家庭”,培养新观念,重塑新风俗,形成社区独创的管理和服务创新的新模式。
4.全人群覆盖的邻里休闲中心。中心委托专业的社会组织,社工机构在邻里中心有计划的开展各类课程培训、科普教育、休闲文化、亲子互动、健康养生等课程,居民通过参与活动丰富日常生活,并可以获取相应的积分奖励,引导居民正向的生活观和价值观,进邻里沟通和家庭和睦。
5.党群深度互动的党建阵地。通过建设党员活动中心,两代一委会客厅,居民议事厅等场地,推动组织覆盖,通过志愿活动,公益活动深化党群联动,在生态花园进行组织生活、头脑风暴、公益践行、职业规划、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