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谋划开新局
1.谋划一批重大能源项目
2.探索壮大能源贸易业务
二、有力有序保供应
3.完善能源运行监测预警机制
4.扎实做好电力运行管理
5.推进智慧能源平台建设
三、争速攻坚强基础
6.积极推进能源重大项目建设
7.加快推进电网建设
8.加快推进油气基础设施建设
四、多管齐下促节能
9.强化能源“双控”管理
10.强化重大项目用能保障
11.加大节能监察执法力度
12.提升重点行业能效水平
13.推进全社会节能工作
五、务实创新求突破
14.深化电力体制改革
15.深化天然气体制改革
16.深化能源资源要素配置改革
六、全力以赴调结构
17.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18.培育发展氢能等前沿产业
七、多管齐下严监管
19.抓好长输油气管道安全管理
20.做好电力行业安全管理和电网设施保护工作
21.强化应急能力建设
八、政治建设为统领
22.强化政治建设
23.强化队伍建设
24.强化作风建设
市能源局2022年工作要点
2022年将迎来党的二十大,做好今年能源工作意义重大。今年全市能源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部署要求,以推动全市能源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眼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两大目标任务,统筹抓好发展与安全、保供与节能,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
一、科学谋划开新局,明确能源发展路径
1.谋划一批重大能源项目。立足我市发展定位,结合产业发展方向,聚焦重点发展领域,科学谋划一批电力、电网、供热、油气等重大能源项目,加强应急调峰与储备能力建设,逐步建立起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多元清洁能源保障体系。
2.探索壮大能源贸易业务。推动国内油气贸易相关的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自贸试验区集聚、设立分支机构和功能性总部。积极争取我市油气设施网运分离先行先试,推动现有央企省企为主的油气存储设施、长输管道对各类市场主体开放,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地方企业开设能源贸易和投资能源贸易设施。探索油气商储国储转换机制,试点开展石油储备动态轮换。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油气生产商共同储油机制。
二、有力有序保供应,优化能源运行管理
3.完善能源运行监测预警机制。完善市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联合协调及应急机制,统筹协调能源运行中的重大问题,积极做好迎峰度冬、迎峰度夏和重大活动等特殊时期的能源保供工作。加强煤电油气供需状况动态监测,完善能源运行信息月度专报制度。
4.扎实做好电力运行管理。加强供电保障的监测和跟踪,提高电力系统调峰能力,做好夏、冬两季用电高峰期间供电保障。完善需求侧管理用户清单和有序用电用户清单,做好重要电力用户分类和管理。积极争取和全力保障电煤、天然气等燃料供应。做好供热保障,完成地方电厂发电计划下达工作。
5.推进智慧能源平台建设。初步建成市智慧能源管理服务系统,加强多种能源数据多维度的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和应用,推动全市能源管理数字化转型。加强能源信息安全建设,落实信息安全技术防护和管理措施,保障能源信息安全。
三、争速攻坚强基础,提升能源供给水平
6.积极推进能源重大项目建设。编制X年度能源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做好月度重大项目进度监测。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规划、审批、征地拆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实时跟踪项目进展,确保X年实现能源领域有效投资超过X亿元。完成X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研究出台充电桩补贴政策。
7.加快推进电网建设。落实《X市推进电网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继续推进我市与省电力公司合作协议的落地。组织召开全市电网建设工作会议,下达年度电网建设任务,确保X千伏镇海扩、甬港扩等X个项目建成投运,X千伏梨州扩、莲花扩、广济扩、新乐改、象山X#海上风电送出工程等X个项目建成投运;力争X千伏灵岩变、观中变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
8.加快推进油气基础设施建设。谋划穿山北LNG接收站项目、杭甬天然气管道复线、舟甬绍成品油管道、大榭X万方原油地下洞库等一批项目;推动甬绍干线东段年内开工,推进中国石化X成品油基地(一期工程)、X百地年X万方地下洞库等项目实施,建成浙江LNG接收站二期项目。加快推进全市天然气应急储备站、天然气支线管网规划建设和互联互通,提高供气应急保障能力。
四、多管齐下促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9.强化能源“双控”管理。立足我市实际,进一步健全能源“双控”制度,强化能源“双控”目标责任评价考核,遏制两高(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盲目发展。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节能量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增量按一定比例在地区年度能耗总量和强度考核时予以扣除。
10.强化重大项目用能保障。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建立重大项目能耗准入评估机制和能源要素保障市县统筹机制。通过向上争取、向内挖潜等多种手段,全力保障重大产业项目、新建优质项目用能指标。坚持“有保有压”,把好能批审批关,对新建高耗能项目严格执行能耗等量置换政策。规范节能验收和监管工作程序、标准和要求,对年内投产高耗能项目实现监管全覆盖。
11.加大节能监察执法力度。按照省“双随机”工作要求,依托省行政执法监管平台和浙政钉“掌上执法”,应用信用规则,提升节能监察质量。全年开展“双随机”节能监察、超大用能企业监察、公共建筑能耗限额对标监察、违规企业整改落实“回头看”监察、空调温度设置检查等各类监察检查X余家。
12.提升重点行业能效水平。对石化、造纸等重点行业开展系统节能诊断,深挖节能空间;对热电联产行业实施以“抽凝改背压”为主要内容的能效提升专项行动。加强年综合能耗X万吨标煤以上的高耗能企业用能预算化管理。X年全市工业领域力争通过节能改造等腾出用能空间X万吨标煤以上。
13.推进全社会节能工作。开展节能宣传月系列活动,推动全社会节约利用资源。加强对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工作的指导与督促。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人员开展取证(续证)培训。面向电子、医药、光学仪器、公共机构等制冷空调能耗较大单位,开展制冷设备节能挖潜专项服务。积极推广应用降温薄膜、伺服电机等节能产品。
五、务实创新求突破,深化能源领域改革
14.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按照省能源局统一部署,继续做好普通电力直接交易工作,组织部分行业全电量参与售电市场交易工作。扎实推进泛梅山区域开展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建设试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