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经济加快复苏
二、利润增速略有下降
(一)经营状况平稳
1.净利润稳步增长
2.生息资产增长略有放缓
3.净息差重定价压力释放后企稳
4.非息收入恢复增长
5.拨备计提力度仍然较轻
(二)资产负债结构回归本源
1.资产规模增速小幅回落
2.重点领域贷款持续增长
3.存款占比稳中有升
(三)资产质量持续改善
1.部分财务状况较差的中小房地产企业仍有违约风险
2.地方政府偿债压力集中情况下部分城投企业存在违约风险
3.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应加以警惕
4.“双碳”转型中的风险需有所关注
三、深入推进业务转型
(一)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迈入精细化发展阶段
1.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现状
2.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未来发展展望
(二)商业银行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
1.加强产品创新
2.加强数据对接和数据平台建设
3.充分运用先进技术
(三)商业银行积极创新外贸客群拓展模式
1.强化创新协同
2.优化授信审批流程
3.强化业务流程标准化和集约化
4.强化数据资产积累
(四)商业银行聚焦重点推进科技金融发展
1.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业务将聚焦三大重点
2.商业银行科技金融管理体系将更加完善
(五)商业银行积极推进养老理财产品
(六)商业银行完善线上线下一体化客户经营闭环
1.全渠道融合的闭环服务是商业银行线上线下一体化客户经营重心所在
2.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线上线下一体化客户经营闭环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商业银行将持续完善零售业务线上线下客户经营闭环
(七)消费金融公司积极增强金融服务普惠性
1.消费金融公司行业发展概述
2.商业银行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的重要意义
四、积极助力新兴行业
(一)商业银行服务新能源汽车迈向主流
1.2023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趋势
2.银行业支持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策略建议
(二)商业银行服务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求变
1.2023年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
2.商业银行服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三)商业银行服务光伏行业稳步高增
1.高景气势头延续不断
2.商业银行要做好重点环节重点企业的金融服务
(四)商业银行服务数字经济深化发展
1.2023年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2.银行业支持数字经济的策略建议
2023年商业银行运行展望工作报告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商业银行全力支持实体经济疫后复苏之年。在宏观政策环境整体向好和中国经济稳健复苏的环境下,预计银行业仍能维持利润增长趋势不变,资产负债结构进一步优化,资产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且预期进一步向好。商业银行要纵深推进战略业务布局,持续加大对国家重点战略领域的支持力度,积极服务新兴行业发展,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中国经济加快复苏,银行机遇和挑战并存
2023年,国际环境依然“风高浪急”,世界经济面临衰退风险。乌克兰危机有向长期化演进的趋势,和谈的可能性也在增加,预计欧洲经济仍将受此拖累。美国通胀可能高位回落,美联储激进加息已经接近尾声。发达国家紧缩政策将削弱增长动力,发展中国家的复苏步伐也将受到全球流动性收紧的限制。中国经济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有望改善,经济内生增长动能恢复。宏观政策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全力支持经济恢复。
2023年中国经济稳健复苏,宏观政策将为商业银行带来四大业务机遇:一是宏观政策发力稳增长带来的业务机遇。政府债券承销及投资等存在机遇,如加大国债配置、地方债承销等;用好结构性政策工具品种创设和额度增加的窗口期,申请低成本资金,优化资产结构。二是消费复苏与房地产市场企稳带来的业务机遇。消费逐渐复苏背景下,做大消费金融业务面临较好机遇;房地产行业存在并购金融、部分恢复较快城市房贷等机遇。三是经济结构持续调整带来的优化业务结构机遇。构建现代化基建带来中长期资产业务机遇;新动能、绿色低碳成长及民营经济恢复发展,提供了资产结构调整机遇。四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带来的多方面业务机遇。深化对外开放带来跨境金融业务机遇;深化注册制改革及内外部条件边际改善背景下,资本市场回暖带来财富管理业务机遇;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过程中,包括并购贷款、债转股、重组上市等投行业务机会较多。
商业银行同时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2022年LPR下调对贷款定价的影响将在2023年初集中释放,未来政策利率继续下行,息差收窄压力不小。二是近两年受疫情压制,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较快,随着疫情防控放宽、居民扩大消费,居民储蓄存款增速将快速下行,负债增长面临压力。三是乌克兰危机持续演进,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带来的制裁合规风险压力仍然不小。
二、利润增速略有下降,资产质量持续改善
展望2023年,经济增长可能呈现“弱复苏”的态势,银行业经营并不轻松,但宏观政策环境整体向好预期下,银行业仍能维持利润增长趋势不变,银行间内部分化加剧。
(一)经营状况平稳,利润增长略有下降
2022年受经济增长偏弱、疫情反复、停贷事件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上市银行整体经营承压,营业收入增速持续下滑,拨备覆盖进一步反哺利润,预计上市银行全年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3.3%、8.1%左右。2023年整体宏观政策环境向好,预计上市银行全年净利润增速可能维持在6%—8%。
1.净利润稳步增长,增速略有下降
2023年,经济预期将有所好转。一是经济增长可能呈现复苏态势,但银行业优质资产争夺依然较为激烈;二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力提效,在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导向下,预计2023年财政预算与2022年基本持平;三是货币政策在经济未显现牢固恢复势头前,延续“宽信用”基调,如果疫情反复导致复苏不畅,继续降准降息的空间依旧存在;四是监管政策环境相对温和,系统重要性银行释放利润进行内源性资本补充的意愿进一步增强。综合来看,预计上市银行全年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6%—8%。其中,营业收入依然保持增长态势,且增速有所改善,同比增长5.0%左右。生息资产增长略有放缓、非利息收入恢复正增长,分别贡献净利润增长13.0个百分点、0.3个百分点。净息差受重定价影响进一步下降,对净利润增长带来5.3个百分点的负面效应;资产质量保持稳定,拨备计提力度减弱,预计减值损失对利润增长贡献5.6个百分点。
2.生息资产增长略有放缓,零售信贷投放逐步修复
2023年,上市银行规模扩张速度或略有下降,预计同比增长11%;在高基数基础上,2023年银行业资产规模同比增速略有回落。从资源摆布来看,信贷将是支撑规模扩张的最重要因素,贷款在总资产中占比将继续提升。信贷结构方面,在外需回落、内需发力的背景下,随着地产企稳、消费回暖,零售信贷投放预计将逐步修复;政策大力支持的基建和制造业仍将是资产扩张最为重要的驱动因素,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在系列政策的支持下进一步加快发展。
3.净息差重定价压力释放后企稳,负债成本压降缓解压力
2023年上市银行净息差将下降8BP,较2022年降幅收敛。从资产端来看,一方面重定价是息差的主要拖累因素,将集中在一季度体现。实体经济增长不及预期和居民信贷需求偏弱,不排除进一步调降LPR的可能,但空间相对有限。另一方面,考虑到监管强调中长期贷款投放,预计伴随基建发力、居民按揭信贷需求逐步回暖,上市银行贷款结构亦有优化空间,将对冲部分利率下行影响。负债端,存款利率定价改革机制推行,高息存款规模压降、2022年两次降准及多次存款利率调降,银行负债成本刚性压力将有所缓解,为息差提供正向支撑。
4.非息收入恢复增长,改善幅度总体有限
2023年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恢复增长,但改善幅度总体有限,预计增长0.73%左右。由于2022年消费需求疲弱、股市调整等带来低基数效应,2023年在市场回暖、疫情优化等预期下,消费、银行卡、结算业务能够加快边际改善,改善幅度取决于经济增长修复程度;随着资本市场好转,代理基金、财富管理等业务将有望加快恢复性增长。同时,债市利率中枢可能略有上行,投资收益及其他非息收入对非息收入增长的贡献可能有限。
5.拨备计提力度仍然较轻,信用成本进一步下降
2023年上市银行资产质量将总体保持稳定,且预期进一步向好。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进一步优化、稳地产政策持续推进,同时存量风险不断出清,预计新增拨备计提有望减少。信用成本有望进一步稳中有降。考虑到当前行业拨备水平处于高位,拨备反哺利润的现象仍将延续,预计2023年拨备压力较小,信用成本进一步下降,降低0.11个百分点。
(二)资产负债结构回归本源,存贷款利率趋于下行
1.资产规模增速小幅回落,贷款占比继续提升
2022年前三季度,上市银行总资产增速小幅加快,9月末贷款占比为57.6%,较2021年末提高0.06个百分点。展望2023年,宏观政策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上市银行资产规模增速保持总体稳定,但在高基数影响下增速或略有回落。由于政策引导将金融服务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贷款占比有望继续维持高位,或小幅上升至58%左右,非信贷资产占比或将降至42%左右。
2.重点领域贷款持续增长,贷款利率稳中有降
一是个人贷款占比企稳回升。截至2022年6月末,上市银行个人贷款占比下降至39.7%,较2021年末下降1.8个百分点。展望2023年,随着疫情影响减弱和经济形势改善,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经营贷款等增长将有所恢复。政策支持个人住房贷款合理需求,个人住房贷款将保持平稳增长,上市银行个人贷款占比或将回升至40%左右。二是制造业、普惠小微、绿色等领域贷款占比持续提升。2022年以来,银行制造业、普惠小微、绿色等领域贷款占比稳步提升。展望2023年,金融支持稳经济大盘政策继续发力,并加大对制造业、普惠小微、绿色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贷款投放力度。三是贷款利率仍趋于下行。2022年9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34%,较2021年末下降0.42个百分点。展望2023年,货币政策着力引导银行加大信贷投放让利实体经济,同时,部分存量按揭贷款利率迎来重定价,预计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小幅下降10个BP左右。
3.存款占比稳中有升,存款成本压力缓解
一是存款占比稳步提升。截至2022年9月末,上市银行存款在负债中占比进一步提升至74.7%,较2021年末增加0.86个百分点。2023年,上市银行贷款规模仍将稳步增长,有助于提升存款派生能力,加之疫情冲击下居民储蓄意愿攀升,预计存款占比将稳步提升至75%左右,同业负债占比可能继续小幅下降。二是活期存款占比小幅反弹。截至2022年6月末,上市银行活期存款占比为45.0%,较2021年末下降1.7个百分点。展望2023年,经济活跃度回暖将带动居民和企业投资及消费意愿提升,存款定期化水平会趋于下降,但长期趋势仍在,上市银行活期存款占比有望小幅反弹至45.6%左右。三是存款成本小幅下降。2022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存款成本率为2.14%,较2021年小幅上升0.01个百分点。展望2023年,银行面临存款成本较为刚性、存款期限定期化等制约,但随着存款报价机制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存款业务到期重定价,将有助于推进银行平均负债成本下降2个BP左右。
(三)资产质量持续改善,部分重点领域风险仍需关注
2022年,银行业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处置不良资产,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持续增厚经营发展的风险缓冲垫。
2022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6%,较2021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同比增加8.55个百分点至205.54%。预计2023年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将持续改善,不良贷款余额小幅上涨,不良贷款率保持在1.7%以内的平稳水平。
2023年中国经济保持恢复性增长态势,为银行业稳健经营和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适宜环境。企业经营状况逐步好转有助于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继续保持稳定。但部分领域可能产生的信用风险仍需加以关注。
1.部分财务状况较差的中小房地产企业仍有违约风险
2023年房企到期债务规模近9000亿元,一季度是高峰。尽管近一段时间稳定房地产政策密集出台,但在住房销售尚未见明显回暖的情况下,房地产企业债务风险仍不可忽视。头部房企因获得融资支持较多或已过危险期,地处三四线城市、财务状况较差的中小房企,若没有外部支持,违约风险较高。
2.地方政府偿债压力集中情况下部分城投企业存在违约风险
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地方政府狭义负债率在65%左右,预计广义债务率超过250%,整体偿债压力较大。2023年地方政府债券到期规模约3.67万亿元,创历史新高。中西部、东北地区财力一般省份的城投企业及相关联国有企业,存在较大违约风险;若爆发实质性大面积违约,还可能导致当地中小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恶化。
3.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应加以警惕
从以往出现的中小金融机构被接管事件可以看出,部分非上市的中小商业银行存在公司治理缺陷、业务高度集中、同业业务激进扩张、信用风险抬升等问题。未来随着监管多渠道增强商业银行特别是优质中小银行资本实力,中小银行间的差距也会进一步拉大,无法适应新环境的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将面临较大的潜在风险,应有所关注。
4.“双碳”转型中的风险需有所关注
从“双碳”目标实现路径来看,煤炭开采、煤电生产等行业将面临市场萎缩风险,企业面临减产及转型压力;而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建筑等能源消费领域需通过技术升级,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并积极谋求电气化转型。高碳行业内无力承担绿色低碳转型成本的企业将面临经营成本提升、盈利能力下降和生产不确定性增加等挑战,部分企业偿债能力受到冲击,信用风险值得关注。
三、深入推进业务转型,精耕细作强化服务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商业银行应持续优化战略业务布局,积极促进扩大内需和共同富裕,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科技自立自强,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紧密对接农村、外贸、科技、养老、新市民等重点客群,加快推动业务数字化转型,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迈入精细化发展阶段
随着扩大内需和共同富裕战略的协同实施,我国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将释放强大需求,为商业银行零售转型打下坚实的市场根基。
1.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转型发展,商业银行的零售转型卓有成效,大部分国有大行和股份行零售业务的营收、利润贡献占全行半壁江山。但2022年受宏观经济疲弱、疫情冲击、地产风险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尤其是个人住房贷款增长放缓,财富管理中收增长乏力。
2.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未来发展展望
未来,随着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从高速增长阶段逐步过渡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将进入精细化发展阶段。一是以客户为中心,构建精细化服务体系。商业银行将进一步“以客户为中心”经营,从“增量获取”转向“存量深耕”,围绕自身优势做好客户经营策略。同时,选取潜在价值的客群重点突破。二是强化线上渠道服务,打造开放平台生态。银行将通过打造“线上+线下”一致的渠道体验,借助开放平台引入外部生态,构建GBC三端场景闭环,触达更多的零售客群。三是打通大财富全链条,推动服务能力下沉。未来财富管理业务竞争多元,需要推动“大财富—大资管—大投行”全链条一体化经营模式,通过丰富产品体系和服务质量,扩大财富管理的客户服务外延。四是强化消费信贷普惠性,提升覆盖面和可得性。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可以优化消费金融渠道,提升服务效率和风控能力。同时,有效降低消费金融产品的风险定价,拓宽用户范围。五是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业务模式转变。银行将构建统一企业级架构,打造敏捷前台、智慧中台、高效后台。此外,进一步赋能内部经营管理,借助利润中心、敏捷组织等形式,提升市场响应速度。
(二)商业银行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发展战略之一,开展乡村振兴业务是金融服务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商业银行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主要集中在升级改造农村惠农金融服务点,提升普惠金融便捷性;加强金融科技应用,丰富线上创新产品;充分利用大数据赋能,提升涉农业务经营质效;打造系列农村生态场景,构建服务乡村振兴新模式等几个方面。
未来随着金融科技应用广度和深度的进一步拓展,涉农金融服务体验会进一步提升,重点将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加强产品创新,丰富产品体系,提供多元化服务
一方面,重点针对产业链/供应链和涉农重点客群需求,依托核心企业、交易平台/链、总部机构、数据平台等,加快打造更加完备的线上化、场景化产品体系。另一方面,进一步细化(如按行业、领域)线上标准化产品种类和区域特色场景,提高各细分领域、重点区域的客户覆盖面。
2.加强数据对接和数据平台建设,强化数据赋能
一方面,商业银行将进一步扩大关键数据覆盖,提高模型精准度。加强企业、保险等数据对接,加快积累客户行为、偏好类数据,提高模型精准度。另一方面,在引入积累数据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将更加注重数据库的共享,数据的充分发掘和利用,进一步提高主动服务农村地区的能力和金融服务的渗透率。
3.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提高风险控制和信贷投放能力
未来商业银行将进一步借助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持续完善和优化风险定价和管控模型,改进业务审批和风险管理模式,实现更为有效的精准风控和信贷额度投放。此外,商业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