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进规划统筹一体化
1.加快规划报批实施
2.深化重大课题研究
3.推进合作专题落实
二、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
4.优化轨道交通布局
5.织密高速通道网络
6.完善航空枢纽功能
7.提高水运通江能力
三、推进产业协同一体化
8.推动重点产业协同发展
9.推动现代农业合作共建
10.推动现代服务业协同联动
四、推进科创协同一体化
11.促进创新资源辐射带动
12.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
13.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五、推进生态治理一体化
14.强化区域水污染治理协作
15.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治
16.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六、推进开放合作一体化
17.深化区域合作平台建设
18.统筹推进开放平台建设
七、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19.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20.深化医疗资源联动
21.开展文化旅游互动
22.加强人力资源合作
23.推进“一码(卡)通”应用
八、推进市场体系一体化
24.建立区域信用联动机制
25.推进市场监管区域联动
26.推动要素资源有序流动
2023年推进都市圈一体化建设工作要点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进一步发挥*市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根据*都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都市圈建设2023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圈办〔2023〕1号)要求,结合省市政府年度重点工作部署,制定我市推进都市圈一体化建设2023年工作要点。
一、推进规划统筹一体化
1.加快规划报批实施。《*都市圈发展规划》报经省政府同意后,配合省发改委按程序上报国家发改委,争取早日获批实施。
2.深化重大课题研究。结合圈内城市产业和要素禀赋的差异性、互补性,开展圈内城市互补合作专项课题研究。围绕都市圈重点发展方向,完成合六同城化发展顶层设计前期研究。
3.推进合作专题落实。围绕工业、交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11个合作专题,各牵头责任单位组织至少1次圈内城市对口部门联席会,开展2—3次合作交流活动。完善信息报送制度,牵头责任单位每月向都市圈办公室报送1次合作专题推进情况。
二、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
4.优化轨道交通布局。加快*等项目建设,推动*前期规划研究。
5.织密高速通道网络。加快*等工程建设,开工建设*等前期工作。
6.完善航空枢纽功能。加快*新桥机场航站楼改扩建工程建设,推进飞行区改扩建工程前期工作。正式运营*通用机场,加快*等通用机场前期工作。推进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建设,加密开通至日韩、欧美、东盟等重点方向的国际货运航线,优化拓展航空货运网络,加大与航空货运龙头企业合作,完善全球重要航点网络布局。
7.提高水运通江能力。协助推进*改造工程建设,加快*项目建设,推进*前期工作,与*市开展“飞地”港口合作。推进*联运中心建设,提升江河海联运中转功能。推进*通江一级航道前期工作,开展*通江一级航道入*公河线路比选方案专题研究。完成*口引水工程和*长江供水工程建设。
三、推进产业协同一体化
8.推动重点产业协同发展。围绕都市圈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深入开展“强链、补链、延链”行动,引导圈内各市产业功能互补、联动发展。发挥都市圈产业(链)联盟作用,举办都市圈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对接交流活动,邀请都市圈其他城市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参加。发挥*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作用,常态化开展都市圈场景对接活动,为都市圈城市提供场景应用资源。加强都市圈投资促进机构合作,依托现有的招商网络和平台,共享招商信息,围绕重点产业链开展联合招商活动,联合打造都市圈投资推广品牌。
9.推动现代农业合作共建。提升都市圈供*蔬菜基地合作共建水平,增强和改善都市圈“菜篮子”产品综合保障、均衡供给和季节调剂能力。邀请圈内企业、合作社参加中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及*农产品产销对接会,宣传展示合作共建县特色产业。推动现代农业合作共建,探索*市和周边城市建立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等抱团发展模式,提升我市农业生产、加工能力。
10.推动现代服务业协同联动。实施服务业锻长补短行动,聚焦十大重点行业,发挥*引领作用,推动都市圈服务业协同联动。发挥市大物流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统筹作用,以国家物流枢纽和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建设为引领,密切与都市圈城市综合立体物流通道网络联系。争创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和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推进*数字经济和线上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发展数据要素市场。鼓励我市品牌连锁商贸流通企业在圈内城市连锁发展。
四、推进科创协同一体化
11.促进创新资源辐射带动。充分发挥*创新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深度挖掘激活圈内创新资源,聚焦发力、共同打造世界科技创新策源地。强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引领作用,支持大科学装置等创新资源对接圈内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提升都市圈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前沿科技研发在都市圈内“沿途下蛋”。加强原创性引领型科技攻关,采用“揭榜挂帅”方式,支持圈内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在应用基础研究、产业链“卡脖子”技术、关键共性技术领域取得一批突破。
12.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强化圈内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带动,支持*等在*高校、科研院所与圈内城市开展合作,共建一批科创平台。实施市科技重大专项、市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项目,引导促进企业主导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发展,发挥圈内科技型骨干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推进共性技术研发。
13.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深化市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工作实效,扩展对接高校、科研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