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元教材及重点说明:
二、学习要点:
一、文学常识:
二、课文再现
三、写作素材
一、课文再现背诵重点语段:
二、写作素材
一、课文再现
二、写作素材
1、现实与天堂的距离
一、单元教材及学习重点
一、文学常识
二、通假字
三、一词多义
四、古今异义
五、词类活用(补充)
六、写作素材
1、当伯乐完全忽视了那匹千里马时
2、何谓君子之勇?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3、“不鸣则已
一、成语
二、文学常识
三、通假字
四、古今异义
五、一词多义
六、写作素材
1、国家危难
一、词语
二、成语
三、文学常识
四、通假字
6、要项伯
8、不者
五、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古)崤山以东(今)山东省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不同寻常
3、将军战河北
4、沛公……约为婚姻(古)结为儿女亲家(今)男女结婚之事
5、沛公奉卮酒为寿(古)敬酒
6、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
7、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
8、沛公已去(古)离开
9、持剑盾步走(古)跑
10、再拜献大王足下(古)两次
六、写作素材
1、刘邦明知去鸿门赴宴有生命之忧
2、项羽攻入函谷关后
3、范增向项羽进谏
一、单元教材及学习重点说明
二、学习要点:
6.背诵:《记念刘和珍君》第二、四节
一、成语:
二、内容回顾
一、成语
二、作者简介:
一、了解梁任公梁启超
一、复习要点
1、《短新闻两篇》都是新闻
2、《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
3、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的特点
一、课内成语:
1、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
2、里应外合:外面攻打
3、不假思索:用不着想
二、文学常识:
1、夏衍本名沈端先
2、报告文学
一、成语:
1、惊天动地:①形容声音特别响亮
2、不同凡响:比喻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
3、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二、文学常识:
一、考试目标
1、感受文章意境
2、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
3、背诵名篇名段
二、复习要点
1、《荷塘月色》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写
2、《故都的秋》以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作对比
3、《囚绿记》写的是“囚绿”的故事
三、学法指导
1、分析写景
2、体会情感
3、课文朗读
4、读写结合
一、文学常识
1、荷塘
2、朱自清:原名自华
3、写作背景
二、重要语段
三、写作素材
一、文学常识
二、重要语段
三、文章鉴赏
四、写作素材
一、文学常识
二、鉴赏文章
三、写作素材
一、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3、《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4、《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
二、重要内容
三、重要字词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四、写作素材
一、文学常识
二、重要内容
三、重要字词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四、写作素材
一、文学常识
二、重要内容
三、重要字词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四、写作素材
一、内容梳理
1、《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
2、《短歌行》属《相和歌·平调曲》
3、陶渊明41岁弃官归隐
二、重要字词
1、一词多义
三、写作素材
1、“青青子衿
一、解说文题
二、明了背景
三、感悟主旨
四、重要字词
1、一词多义
五、写作素材
1、生命永恒
2、淡雅人生
3、务实求真
一、作者、作品
二、明了背景
三、感悟主旨
四、重要字词
(一)、通假字
(二)、古今异义
(三)、一词多义
1、望:
2、长:
3、然:
4、于:
5、白:
6、歌:
一、作者、作品
二、重要字词
1、通假字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一、单元梳理
一、解说文题
二、明了作者、背景
三、精彩语段赏析
1、今人肄业专门学校
2、然弭谤莫如自修
3、苟德之不修
一、解说文题
二、精彩语段赏析
1、我梦想有一天
2、让自由之声从科罗拉多州冰雪覆盖的落基山响起来!让自白之声从加利福尼亚州蜿蜒的群峰响起来!不仅如此
一、解说文题
二、明了背景
三、精彩语段赏析
1、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
2、这个人的逝世
一、重点字词:
二、古今异义:
三、名句名段:
四、文学常识:
五、写作素材
一、重点字词
二、文学常识
三、写作素材
1、人生需要寄托
2、多给他人一点关爱
一、重点字词:
二、名句名段:
三、文学常识:
四、写作素材
一、重点字词:
二、一词多义
三、词类活用
四、文学常识:
五、写作素材
一、关于作者
二、关于作品
三、近体诗知识
四、写作素材
1、《秋兴八首》(其一)
2、杜甫《登高》
3、《书愤》
一、重点字词:
二、名句名段:
三、文学常识:
四、写作素材
1、要有忧患意识
2、于无声处听惊雷
一、作者简介
二、关于《锦瑟》
三、关于《马嵬(其二)》
四、写作素材:
一、关于作品
二、重点字词:
三、一词多义
四、文言虚词
五、通假字
六、古今异义:
七、词类活用
八、特殊句式
九、写作素材
1、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
2、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
一、关于课文
二、重点字词:
三、词类活用
四、一词多义
五、特殊句式
六、写作素材
1、人生离不开积累
2、用心专一成大事
一、关于课文
二、重点字词:
三、通假字:
四、古今异义:
五、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2、动词的活用
3、形容词的活用
六、一词多义
七、特殊句式
1、判断句
2、定语后置:铸以为金人十二
3、宾语前置:仁义不施
4、介词短语后置:陈涉之位
5、省略句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
6、被动句谪戍之众
八、写作素材
1、秦可以灭六国
2、商鞅变法
3、秦始皇一统天下
一、重点字词:
二、通假字:
三、古今异义:
四、一词多义
五、词类活用
六、特殊句式
七、文学常识
八、写作素材
1、互帮互学
2、不要看轻自己
1、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2、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作者
2、重点字词
一、文学常识
二、字音识记
三、词语成语积累
四、写作素材
1、窦娥受到地痞流氓张驴儿和贪赃枉法的陶兀县令的共同迫害
2、窦娥怕连累婆婆屈招药死公公
一、文学常识
二、字音识记
三、词语成语积累
一、文学常识
二、字音识记
三、词语成语积累
四、写作素材
1、时间会刺破青春表面的彩饰
2、质朴却比巧妙的言辞更能打动我的心
3、一个骄傲的人
4、人的一生是短的
5、黑夜无论怎样悠长
6、善良的心地
一、文学常识
二、写作素材
一、文学常识
一、文学常识
二、写作素材
一、文学常识
二、写作素材
一、关于课文
二、作者作品
三、字音识记
四、词语积累
五、写作素材
1、应以“拿来主义”的方法对待中国传统文明和西方文化
2、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先生是尊师的典范
一、关于课文
二、关于作者
三、字音识记
四、词语积累
一、关于作品
二、词语积累
一、文学常识
二、字音识记
三、文言词语
1、曲:曲在赵(理亏)
2、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3、必:王必无人(倘若
4、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
5、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6、倨(jū):礼节甚倨(傲慢)
7、谢:秦王恐其破璧
8、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9、径道:从径道亡(便道
10、间:间至赵矣(名作状
11、拔:其后秦伐赵
12、靡:左右皆靡(退却)
13、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
14、驽:相如虽驽(劣马
四、本文成语
五、通假字
1、不:可予不(通“否”)
2、奉:臣愿奉璧往使(通“捧”)
3、案:召有司案图(通“按”
4、孰: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
六、一词多义
1、于:
2、负:
3、以:
4、见:
5、舍:
6、因:
7、顾:
8.幸:
9、引:
七、古今异义
1、指示:
2、约束:
3、前进:
4、宣言:
5、鄙贱:
八、写作素材
1、位卑未敢忘忧国
2、好马还要伯乐荐
3、知错能改
4、不要以出身论人
5、二人同心
一、文学常识
二、通假字
三、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
2.皆为陛下所成就
3.我丈人行也
4.欲因此时降武
5.且陛下春秋高
6.武等实在
7.稍迁至栘中厩监
8.既至匈奴
四、一词多义
五、写作素材
1、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被诱降
2、匈奴人拿高官厚禄多次诱降他
3、苏武被送北海牧羊
一、文学常识
二、通假字
三、古今异义:
四、一词多义
五、写作素材
1、人生在勤
2、一个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故事情节
二、人物性格
三、小说主题
四、环境描写
1、渲染营造某种氛围
2、交代人物身份或活动场所
3、象征和暗示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五、写作素材
一、人物性格
二、小说主题
三、表现手法
四、写作素材
一、故事情节
二、写作素材
一、通假字
二、古今异义
1.人事
2.寻
3.非
4.情话
5.风波
6.亲戚
7.幼稚
8.慷慨
9.恨
三、一词多义
一、通假字
二、古今异义
三、一词多义
四、写作素材
一、通假字
二、古今异义
三、一词多义
四、写作素材:
一、通假字
二、古今异义
三、一词多义
四、写作素材:
一、关于课文
二、写作素材
一、关于课文
二、写作素材
一、关于课文
二、写作素材
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汇总(81页)
高中语文知识要点梳理
目 录
必修一
第一单元................................................................... 1
第二单元....................................................................2
第三单元................................................................... 6
第四单元................................................................... 8
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10
必修二
第一单元................................................................... 11
第二单元................................................................... 14
第三单元................................................................... 20
第四单元................................................................... 24
必修三
第一单元................................................................... 27
第二单元................................................................... 31
第三单元................................................................... 35
第四单元................................................................... 46
必修四
第一单元................................................................... 48
第二单元................................................................... 49
第三单元................................................................... 51
第四单元................................................................... 53
必修五
第一单元................................................................... 61
第二单元................................................................... 62
第三单元................................................................... 69
第四单元................................................................... 70
必修一内容梳理
第一单元——诗歌
一、单元教材及重点说明:
本单元有诗歌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普通妇女的歌颂之情。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
如何体会诗中的情感呢?尤其是如何把握比较含蓄甚至隐晦的诗歌如《雨巷》等表达的思想情感呢?可主要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要多读,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要注意区分诗中的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描述性意象,在《再别康桥》用得较多,如 “云彩”“金柳”“波光”“水草”“星辉”“夏虫”等,而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则为比喻性意象(也称象征性意象),它们表达的诗人思想情感丰富深刻,更吸引人,因而更值得揣摩、品味。
二、学习要点:
第1课 沁园春·长沙
一、文学常识:
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乐府,源于隋唐,盛行于宋。词根据长短来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阙,也叫片。
词牌:古人填词用的曲调的名称,与作品内容无太大关系。同一词牌的词结构格式相同。
二、课文再现
背诵《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七律·长征》《浪淘沙·北戴河》
三、写作素材
毛泽东主席在《沁园春·长沙》中表现出他在青年时期就有伟大的理想,“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正是他当年青春激情的写照。
第2课 诗两首
雨巷
戴望舒
一、课文再现 背诵重点语段: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二、写作素材
春雨带来生的喜悦。踏着雾湿的小路,撑一把伞,一把戴望舒《雨巷》中的油纸伞,轻轻走进杨柳成荫、烟雨如织的江南小道。江南的烟雨,细细地、密密地、柔柔地、悠悠地飘落。柳岸风堤撑纸伞的仕女们,走在云雾之间一般,带起梨花的清甜的香味。江南的生活充满诗意。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一、课文再现
背诵《再别康桥》全文
二、写作素材
1、现实与天堂的距离,理想与黑暗的反差,曾经的回忆是最美丽的温暖,于是,你轻轻的招手,悄悄的挥袖,感叹一声,竟成了文学史上经典的徐氏康桥。
第3课 大堰河—我的保姆
从《大堰河—我的保姆》,我们看到了作者对辛勤劳作的人民的歌颂,看到了作者对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也看到了无私奉献的母爱的伟大。
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
一、单元教材及学习重点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一、文学常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二、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同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通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三、一词多义
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言辞,词句)
《归去来兮辞》 (一种文体)
若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假如)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及,比得上)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似乎,好像)
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稍微,略微)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深奥,微妙)
动刀甚微 (轻微)
周室卑微,诸侯相并 (衰败,衰弱)
鄙
越国以鄙远 (边邑,以……为边邑)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浅陋)
蜀之鄙有二僧 (边境)
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 (轻视,看不起)
鄙臣不敢以死为我 (谦辞,谦称自己)
四、古今异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妻子。
五、词类活用(补充)
名词做状语
夜缒而出,见秦伯 (在夜里)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在东面)
动词做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恩惠)
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以……为边界)
六、写作素材
1、当伯乐完全忽视了那匹千里马时,原本再雄心壮志的人也一定愤怒极了,开始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可他是否想过,是匹千里马就总会被发掘,如果重新振作,就不会在后来错失良机了。烛之武便是这样的聪明人,虽然他这人才被白白浪费了许久,但国难当头,国君求助,爱国振邦之心强烈的他又怎么会拒绝?于是,他放下了多年来不受重用的愤怒、忌恨与傲气,虽然还是略表牢骚之意,却仍旧义不容辞地担当起退秦师的重任。
2、何谓君子之勇?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烛之武为国只身涉险,他为何如此笃定面对那很有可能一去不回的任务?人生道路困难重重几多变故,又有谁能做到如此笃定,我想烛之武与秦伯谈判时一定成竹在胸,谈吐冷静,那是超越生死的智慧与心力战胜了秦伯。
3、“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郑伯执政的几十年间,烛之武从未受到重用。可又有什么关系呢?天生我材必有用。人们总是感叹机会与我们擦肩而过。养精蓄锐,机遇只要抓住最关键的一次就行了。在几十年的寂寞隐忍中,他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韬光养晦,终于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第5课 荆轲刺秦王
一、成语
切齿拊心:咬牙捶胸,形容极端痛恨的样子。又作切齿腐心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图穷匕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毕露
发上指冠:形容极度愤怒。
悲歌击筑: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变徵之声:常作悲壮之声。
二、文学常识
《战国策》既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是一部历史散文集。又称《国策》,由西汉末年刘向编订。
三、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
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 通“猝”,cù,仓促,突然。
四、古今异义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以。
深:古义:刻毒。 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 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五、一词多义
亲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动词,亲近,接近。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 副词,亲自。
深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形容词,刻毒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形容词,深刻
解
可以解燕国之患 动词,解除,解救。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动词,剖开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动词,解答。
教
乃今得闻教 名词,指教,jiào
十三教汝织 动词,传授知识技能,读jiāo
敢
人不敢与忤视 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进止敢自专 副词,表反诘语气,为“岂敢、不敢”的省词。
被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动词,遭受。
被明月兮佩宝璐 动词,通“披”,戴。
资
持千金之资币物 名词,资财、钱物。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名词,资本,依据。
振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动词,通“震”,害怕,恐惧。
振长策而御宇内 动词,挥动。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动词,通“震”,震动。
图
乃骇而图之 动词,图谋,筹画。
图穷匕首见 名词,地图。
不图子自归 动词,想,反复考虑。
六、写作素材
1、国家危难,荆轲毅然不惜以生命的代价,前往刺秦。“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何等地壮烈!何等地令人为之惊叹!这易水送寒,送的是希望,送的更是勇气。
2在秦王的大殿之上,当荆轲手持匕首刺向秦王的时候,我们看见昔日威严无比的一国之君,居然也失去了天子的仪态。所有的大臣更是惊慌失措,方寸大乱。荆轲一刺,刺穿了所谓天子的神话。秦王和大臣们的名字,也许在历史的风尘中渐渐地被人们淡出记忆,但荆轲一名,永载史册,万古流芳。荆轲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他的勇气却是熠熠生辉的。
第6课 鸿门宴
一、词语
鲰生:意思是浅陋无知的小人。鲰,短小、浅陋。
飨:用酒食款待宾客,这里意为犒劳。
二、成语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上虽有正当好听的名目,实质上却别有用心地把矛头针对某人或某事。
劳苦功高:指勤劳辛苦,立下大功。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
秋毫无犯: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的利益。
三、文学常识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3。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背弃。“具”通“俱,全
5。沛公不胜杯杓。 “杓”通“勺”,酒器
6、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7。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
五、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 (古)崤山以东 (今)山东省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不同寻常,指意外的变故。 (今)表程度副词
3、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南 (今)河南省
4、沛公……约为婚姻 (古)结为儿女亲家 (今)男女结婚之事
5、沛公奉卮酒为寿 (古)敬酒; (今)长寿
6、而听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7、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的原因; (今)因果连词
8、沛公已去 (古)离开; (今)往、到
9、持剑盾步走 (古)跑; (今)步行
10、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两次; (今)又一次
六、写作素材
1、刘邦明知去鸿门赴宴有生命之忧,但他义无返顾赴宴了,最终凭着胆识和机智得以在鸿门宴上脱身。
2、项羽攻入函谷关后,拥有大军四十万,实力强大,士气正旺,颇为自负。“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以为刘邦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鸿门宴上坦然接受刘邦恭卑的谢罪,其傲慢轻敌的思想最终为自己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3、范增向项羽进谏,刘邦“其志不在小,有天子气,急击勿失”;项伯却劝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羽对此没有自己的主见,也没能正确对待两人的不同建议。
第三单元——现当代写人记事散文
一、单元教材及学习重点说明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的佳作。它们都是回忆性、纪念性的文章,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类,一是写悲惨、忧伤之事,表愤怒、悲悼之情,发深邃、邈远之思(《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二是写伟人、名人之事,表赞美、颂扬之情,传活泼、幽默之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