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北抗联精神有关素材1
2.东北抗联精神有关素材2
3.东北抗联精神有关素材3
4.东北抗联精神有关素材4
5.东北抗联精神有关素材5
一、东北抗联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
(二)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
(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二、东北抗联精神的新时代价值
东北抗联精神有关素材汇编(5篇)
目 录
1.东北抗联精神有关素材1
2.东北抗联精神有关素材2
3.东北抗联精神有关素材3
4.东北抗联精神有关素材4
5.东北抗联精神有关素材5
东北抗联精神有关素材1
东北抗联精神产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东北抗日联军在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过程中铸就的伟大精神。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永远镌刻在人们的记忆中。东北抗联精神的历史价值和影响力穿越时间隧道,与中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始终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一、东北抗联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是东北抗联精神的基石和根本,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首要政治品质和鲜明本色
对党忠诚,是根植于内心、触及灵魂的政治品质与高尚情怀,是写入党章的基本要求,是党的性质宗旨的内在之义。东北抗联将士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忠诚。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抗战最前线,不惜一切代价抗击日本侵略者。在东北抗联队伍中,共产党员占有很大的比例,最多时占比近一半。这些用革命理论、科学信仰武装起来的东北抗联将士,成为东北抗联队伍的坚强核心。他们身上所展现的忠诚于党的初心使命、忠诚于党的理想信念、忠诚于党的方针政策、忠诚于党的神圣事业的优秀精神品质,是东北抗联精神的灵魂。
赵尚志,历经波折而始终忠诚于党的事业的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曾经两次被错误开除党籍,但坚持共产主义信仰不变。他说“党的一切工作,就是我一生的任务。我不能一天离开党,党也不要一天放弃对我的领导”。1942年2月,他在率小部队袭击敌人据点时,被混入队内的敌特击成重伤,被敌俘虏。他在生命最后时刻,仍痛斥敌人:“我死不足惜,今将逝去,还有何可问?”东北抗联将士用鲜血和生命证明:忠诚于党的事业,发自内心,落于行动,经得起考验,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
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曾发出这样的誓言:“一个忠贞的共产党员——民族革命的战士,为伟大共产主义理想,为民族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最后胜利的信心是坚定的。”东北抗联将士明知抗日斗争是长期和艰巨的,明知在有生之年可能看不到胜利的曙光,明知自己牺牲后可能默默无名,却仍然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坚信抗日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用热血和生命践行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坚定誓言。
(二)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是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和基调,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鲜红底色和遗传基因
民族大义,是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支持的态度,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东北抗联将士在饥寒交迫、孤军奋战、弹尽粮绝的极端环境下不言败、不放弃、不投降,始终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彰显了保家卫国、忠贞报国、舍身为国的民族大义。
“保家卫国、救亡图存”,是贯穿东北抗联斗争历史的一条主线。身处抗日救国最前线的东北人民,把保家卫国、救亡图存体现得最鲜明、最直接。驱除日寇、振兴中华,是全体东北抗联将士发自心底的呐喊,是支撑和鼓舞他们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同敌人血战到底的力量源泉。
空前的民族灾难,唤起了中国人民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无数仁人志士奔赴东北,投身抗日斗争。东北抗日联军的许多指战员,并不是在贫困潦倒中选择参军抗战,而是为了祖国和人民放弃优渥生活,毅然参加东北抗日武装。如东北抗联第十一军副军长张甲洲,1907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巴彦县一个地主家庭。张甲洲天资聪颖,1923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黑龙江省立第一中学,后又先后考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而正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高等学子却投笔从戎,成为一名驰骋疆场的抗日将领,在30岁时壮烈牺牲。许许多多的无名抗联英雄,在个人得失和家国存亡之间,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保卫祖国。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东北抗联高举抗日救国旗帜,带领东北各族人民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救国斗争,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为全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东北抗联精神的底蕴和强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血脉
东北抗联战士展现的英雄气概是一种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而永不屈服的精神品质和高尚追求,宁死不屈、顽强御敌、血战到底,正是英雄气概的集中体现。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东北抗联将士舍命疆场,与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进行一次又一次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以英勇善战、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浴血奋战、顽强苦斗的革命意志,殊死决战、视死如归的英雄壮举,携手作战、团结御侮的博大胸襟,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东北抗战篇章。
东北抗联在敌后沦陷区,面对凶恶残暴的敌人、极端恶劣的环境、难以想象的困难条件,以不屈不挠的钢铁意志,同日伪军进行英勇顽强作战。回顾历史,东北抗联在发展的各个阶段始终与日本侵略者进行英勇斗争。反日游击队依托根据地,虽弱小却敢于同日伪军作战,取得一个又一个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胜利。东北人民革命军联合各反日武装,积极主动打击日伪军,对日伪在东北的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东北抗日联军各军联合作战,掀起抗日游击战的新高潮,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东北抗联各路军实行远征和转战,坚持抗日游击战争,打破了日伪军重点地区的“大讨伐”。特别是在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中,东北抗联指战员开展山地游击战争,并制定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李兆麟等抗联将领均总结了一套抗日游击战术,并在实战中得到了充分运用,体现了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不拘一格、灵活机动的特点,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以东北为基地“以战养战”的阴谋,有力地打击了日伪殖民统治。
在孤悬敌后、武器简陋、给养匮乏的艰难条件下,东北抗联将士与十倍、数十倍于己的敌人苦斗周旋、孤军奋战,牺牲巨大,无数战士献出了宝贵生命,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以冷云为代表的8名女战士,为掩护部队撤退,被敌人包围在乌斯浑河畔,当最后的子弹打光,她们手挽手悲壮地投入冰冷的河水中,用年轻的生命践行了“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的誓言。东北抗联将士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在监狱中坚贞不屈,在刑场上大义凛然,面对敌人的酷刑杀戮,他们毫不动摇、血战到底,以大无畏精神创造了千古流芳的英雄壮举。东北抗联将士在对敌斗争中付出巨大牺牲,从1933年党领导的反日游击队陆续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开始,到1945年8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东北抗联共牺牲师级以上干部120余人,其中军级30余人。历史证明,在艰苦卓绝的东北战场上,是东北抗日联军浴血奋战于抗战最前线,是他们勇担历史使命,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抗日史诗。
1938年10月18日,杨靖宇率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400余人,在临江县外岔沟遭到日伪军警万余人合围,当夜部队利用险要地势成功突围,共毙伤日伪军70余人,俘虏伪军20余人,这是抗联第一路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一次典型战斗
二、东北抗联精神的新时代价值
“精神成砥砺,千载此中寻。”新时代,东北抗联精神作为一种经过特定历史和现实历练的文化形态,依然以其特有的感召、引领、激励和净化作用,启人心智、涤人心泉、催人奋进,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闪耀着历久弥新的新时代光芒。
挺起精神脊梁,传承红色基因,在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中筑牢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之基。“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任何精神形态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实践基础和历史条件。红色基因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孕育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忠诚于党,是红色基因最核心的特质。对党忠诚,既是政治标准,更是实践标准。东北抗联精神,正是新时代坚定共产党人初心使命一剂最好的“补钙针”。传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有利于补足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筑牢共产党人的信仰之基,有利于挺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充分展示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我们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问题,练就担当为民“铁肩膀”,自觉接过历史交给我们的“接力棒”,在接续奋斗中续写永不褪色的精彩华章,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锻造硬核力量,厚植家国情怀,在赓续东北抗联精神血脉中汇聚实现中国梦的磅礴之力。爱国主义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这种“硬核力量”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质朴而坚定,厚重而隽永。正是这种朴素、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怀,让东北抗联将士把自己的生命与祖国的命运、人民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向全世界昭示了“以天下为己任,为人民谋福祉”的革命胸襟和气魄。心中有国家,肩上就会有担当。作为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更需要铭记艰苦的抗战岁月和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以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报效国家的“硬核本领”,肩负起我们的责任担当,自觉做中国梦的参与者、书写者、践行者,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掌握制胜法宝,增强斗争本领,在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立于不败之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东北抗联将士坚持苦斗14年,并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制胜法宝,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绝不屈服于暴力、绝不容忍侵略、绝不向任何霸权势力低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并反复强调,斗争精神、斗争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要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才能真正锻造成为烈火真金。新征程上,继承和发扬东北抗联精神,学习借鉴东北抗联英勇善战、浴血奋战、殊死决战、携手作战的斗争经验,不断增强斗争本领,讲求斗争方法策略,将斗争精神作为一种品德来传承、作为一种修养来锻造、作为一种生活准则来坚守,成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传人,我们就不会为各种风险挑战所吓倒,始终在伟大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树立世界眼光,加强国际合作,用东北抗联精神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行之路。东北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旗帜下,中国、朝鲜、苏联人民面对共同的敌人日本侵略者,精诚团结,并肩作战,生死相依,书写了一篇感天动地、气壮山河、团结御侮的英雄篇章。弘扬东北抗联精神,要求我们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坚决捍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决不允许否认和歪曲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决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我们要从东北抗联精神中汲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营养,从国际国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掌握发展全局,有效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挑战,不怕矛盾,不畏艰苦,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难关一个难关攻克,闯出发展新路。
黑土染碧血,精神千古传。无论时间如何流逝,岁月如何变迁,东北抗联精神始终是黑龙江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以实际行动告慰长眠在黑土地上的无数革命先烈,让东北抗联精神永远成为推动黑龙江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龙江新篇章,推动黑龙江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作出应有贡献。
东北抗联精神有关素材2
长春市西安桥外军休所军休干部。先后获得“长春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突出贡献奖”“吉林省最美军休干部”“吉林省优秀退役军人”“全市优秀老干部志愿者”等多项荣誉,被聘为长春市新时代“青少年思政导师”。作为长春军休红色宣讲团重要成员之一,多年来,他始终不忘初心,积极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把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作为己任,一直在宣传党的政策理论道路上发光发热。多次走进部队、院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进行红色宣讲,传承红色基因。在红色宣讲的道路上,不断丰富自身的真知灼见,整理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重要思想解读“十二论”,写下了近百万字的读书笔记。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由军休干部宋宝寅专题解读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十二:东北抗联精神》。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国人最熟悉最悲壮的歌曲是什么?答案是:国歌即《义勇军进行曲》。正是东北的抗日战争催生了这首歌曲。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实行灭亡中国的“大陆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的方针,导致东北迅速沦陷。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大义面前,高瞻远瞩,号召人民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同时派遣大批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奔赴抗日前线,组建抗日武装,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了长达14年的武装斗争。在长达14年的抗战过程中,东北抗联将士在白山黑水之间,经历生与死、血与火的磨砺,用生命和鲜血孕育形成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东北抗联精神是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其内涵为“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这种概括深刻地反映了东北抗联斗争的历史特点,进一步揭示了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和特质,是对东北抗联精神更精粹的提炼和表述。
一具金刚不败之身: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理想信念
“毛瑟手枪一支,子弹160发,考尔特式二号手枪一支,子弹30发,考尔特式三号手枪一支,子弹40发……”这是敌人在杨靖宇殉国时看到的随身物品。当时敌人不甘心,他们没有找到想看到的东西,随后便剖开了杨靖宇的肚子,此时敌人看到的是胃里只有枯草、树皮、棉絮……残暴的日本鬼子也被惊得目瞪口呆,不得不承认杨靖宇是一个“大大的英雄”。这种“弹尽粮绝心不改,节高气傲骇凶神”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坚定的真实写照。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是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东北抗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始终坚守对党忠诚的政治立场。虽然东北抗联曾长期与党中央失去联系,但仍坚持把自己置于党组织的领导之下。共产党员忠诚于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忠诚于争取民族解放、谋求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忠诚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东北抗联的中坚力量。杨靖宇曾发出这样的誓言:一个忠贞的共产党员、民族革命的战士,为了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赵尚志在写给中共北满省委的《请求书》中说:“党籍是每个共产党员的生命,……党的一切工作,就是我的一生的任务,……我不能一天离开党,党也不要一天放弃对我的领导。”他忍辱负重,一如既往地投身革命,直至最后牺牲。忠诚于党,是共产党员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东北抗联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东北抗联之所以能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持斗争14年的根本原因。
一封催人泪下的遗书:矢志不移、先国后家的爱国情怀
赵一曼负重伤被俘后,敌人对她进行了一个月的严刑拷问,一无所获,决定处死示众,被押送去珠河的火车。赵一曼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于是给远在汉口7岁的儿子,含泪写下了一封遗书。这封遗书让我们看到了“舍身御寇襟怀烈,别子从戎义勇夸”的爱国情怀。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是东北抗联精神的特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中国共产党勇敢担负起拯救国难的历史重任。在九一八事变的当夜,中共满洲省委就起草了《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经第2天紧急会议讨论后发表,号召东北人民奋起抵抗,赶走日本侵略者。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日本侵略的第一时间就果断地站在了抗战的起点上。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从全国各地奔赴东北,中共满洲省委也由已被日军占领的沈阳迁到哈尔滨开展工作。东北抗日武装的重要创建人罗登贤说:“敌人在哪儿蹂躏我们的同胞,我们共产党人就在哪儿和人民一起抗争”“党内不允许任何人提出离开东北的要求。如果谁提出这样的要求,那就是恐惧动摇分子,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赵一曼从内地赶赴东北抗日前线,在哈尔滨赋诗:“誓志为国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一世忠贞兴故国,满腔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这是勇赴国难民族大义的豪迈抒怀。东北抗联在全国较早实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队伍中不但有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部队,还包括仍然坚持斗争的抗日义勇军、反日山林队等一大批其他抗日武装力量;人员成分比较复杂,来自不同的阶级和阶层,经济地位和政治立场有所不同。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具有爱国思想,所以能聚集在党的统一战线旗帜下,英勇战斗。东北抗联较早开展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侵略者的反侵略战争,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它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促进了全民族抗战精神的形成,同时也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进步力量。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反映了东北抗联的重要历史贡献,是东北抗联精神的特殊价值。
一条奔腾汹涌的江河:血战到底、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乌斯浑河,它由杨木河、青山河、鲇鱼河三条河流汇集而成,逶迤流淌在张广才岭,最后注入牡丹江。在满语里,“乌斯浑河” 意思是“一条奔腾汹涌的河” 。这条奔涌的江河将永远铭记8位女英雄的名字,她们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第五军妇女团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1938年10 月上旬,抗联第五军第一师在乌斯浑河西岸与日伪军遭遇。师首长命令冷云等8名女战士先行渡河。当她们正要下河时,突然枪声大作,日伪军发起了进攻。为了掩护大部队突围,已经行至河边准备渡江的8名女兵,毅然放弃渡江,分成三个战斗小组,与敌人展开激战。抗联主力部队乘敌人慌乱和兵力分散之机,顺利突围。而抗联的8名女英雄在背水作战至弹尽援绝的情况下,宁死不屈,她们毁掉枪支,挽臂涉入波涛滚滚的乌斯浑河,高唱着《国际歌》,集体沉江,壮烈殉国。牺牲时,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宁死捐躯惊四海,凛然浩气永天翔”。八女投江是悲壮的,更是可歌可泣的。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和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的突出体现。东北抗联孤悬敌后,以最少的人数、最长的时间、最坚韧顽强的革命斗志,在最为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与日军几十万重兵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它与红军长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一起,被誉为中国革命的“三大艰苦”,东北抗联战士为民族解放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东北抗联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大半牺牲,其中军以上干部近40人,还有师以上干部一百余人。东北抗联将士在斗争中表现出的百折不挠的英勇斗争精神、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艰苦奋斗精神、舍生取义的不畏牺牲精神,惊天地、泣鬼神。类似八女投江的壮举不胜枚举。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总指挥陈翰章和10余名抗联战士在镜泊湖地区被敌人包围,连续打退敌人四五次进攻,陈翰章右手和胸部受重伤,依然背靠大树,用左手持枪继续战斗。敌人扑上来把他的枪夺去,陈翰章怒瞪双目厉声痛骂敌人,英勇牺牲,时年二十七岁。抗联第二军政委、第一路军副总司令魏拯民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把自己的匣枪和一包文件交给警卫员,嘱托他们转交给党组织,并勉励他们:“你们都是血气方刚的青年,一定要战斗到底。”“革命是艰苦的,要打倒敌人,就要流血牺牲,不要怕。我们的鲜血是绝不会白流的,我们的革命红旗,会插遍全中国!”抗联将士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永远为后人所敬仰。
东北抗联精神体现了中华优秀儿女誓死抵御外族入侵的英雄气概,它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升华。在新时代,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坚持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引领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带领全国人民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之中。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每一个人都要坚信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东北抗联的斗争体现了对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