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政治站位
二、坚持问题导向
三、聚焦关键环节
(一)强化思想引领
(二)深化“放管服”改革
(三)坚持依法行政
(四)加强宣传引导
四、压实主体责任
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
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围绕“优化营商环境”这一主题,结合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工作实际,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刚才,XX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对全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全面部署,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指导性和针对性,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坚决抓好贯彻落实。市委XX市长在前几日召开的市政府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研讨会上也明确指出,优化营商环境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政治任务,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路径。这为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营商环境再优化、再提升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优化营商环境是服务中心大局的“头号工程”
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的培育之土,是市场主体的生命之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揭示了优化营商环境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极端重要性,也为我们擘画了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的行动纲领。对于XX县而言,我们正处在转型升级、追赶跨越的关键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在这一背景下,优化营商环境绝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关乎发展全局、关乎民心向背、关乎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
第一,优化营商环境是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检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行环境”。这“三化”要求,就是我们工作的总目标、总航标。我们抓营商环境,抓的并不仅仅是几个项目、几家企业,抓的更是对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是对总书记殷殷嘱托的忠实践行。能不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上来,能不能以刀刃向内的勇气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能不能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增强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这是检验我们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经验交流”和“磨刀石”。
第二,优化营商环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当前,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已经从过去单纯拼政策、拼资源,转向了深层次拼环境、拼服务、拼治理。可以说,哪里的营商环境好,人才就往哪里走、资金就往哪里流、项目就在哪里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基础相对薄弱、要素相对紧缺的县域来说,良好的营商环境就是我们最核心的竞争力,是我们吸引和集聚高端要素的“强磁场”。抓好营商环境,就能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产业转型、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反之,如果营商环境跟不上,再好的发展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必须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其作为撬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杠杆。
第三,优化营商环境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内在要求。优化营商环境的过程,本质上是一场深刻的政府自我革命。它要求我们从“管理者”向“服务员”转变,从“重审批”向“重监管、优服务”转变,从“被动应付”向“主动作为”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这“四个政府”的建设,与优化营商环境的目标高度契合、互为表里。营商环境的每一项指标,都映射着政府的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可以说,营商环境这面“镜子”,最能照出我们工作作风的优劣、行政效能的高低、干部队伍的成色。我们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二、坚持问题导向,清醒正视当前营商环境建设存在的短板与不足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推出了一系列硬核举措,全县营商环境持续向好。特别是我们着力打造的“XX服务·立办速办”政务服务品牌,在企业和群众中赢得了良好口碑。今年上半年,全县新登记市场主体同比增长15.3%,引进省外到位资金68.7亿元,企业开办时间普遍压缩至0.5个工作日以内,在全市营商环境季度测评中位居前列,企业满意度测评得分达到95.8分。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县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值得充分肯定。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标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对标发达地区的先进水平,对标市场主体的热切期盼,我县的营商环境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正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找准了病灶,就要对症下药、精准施策。
一是思想认识的“温差”依然存在。部分干部对优化营商环境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不足、站位不高,仍然存在“与己无关”的错误思想。有的认为这是经济部门和窗口单位的事,自己所在的部门不直接与企业打交道,就抱着“旁观者”心态;有的服务意识淡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习惯于坐等企业上门,而不是主动上门服务,“门好进、脸好看、事依然难办”的现象在个别单位和干部身上仍然存在;还有的缺乏“新官要理旧账”的担当,对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采取消极回避、拖延应付的态度,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二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尚未完全打通。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惠企政策。但调研中发现,一些企业反映政策“看得见、摸不着”。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策宣传解读不够精准、不够通俗,导致企业对政策不了解、不掌握,不知道如何申报、去哪申报;另一方面是政策执行环节存在梗阻,有的部门协同不够,导致政策兑现流程繁琐、周期过长,企业为申请一项补贴要跑好几个部门、盖十几个章,“政策红包”变成了“口惠而实不至”。
三是服务效能的“堵点痛点”亟待疏通。尽管我们大力推行“一网通办”“一窗受理”,但一些深层次的“堵点”依然存在。比如,在项目审批领域,虽然明面上的审批事项减少了,但隐性的门槛和前置条件依然不少,评估评审环节多、耗时长的问题比较突出。在要素保障方面,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用地指标紧张,高技能人才短缺等问题仍然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涉企服务方面,一些执法检查不够规范,“多头执法、重复检查”的现象时有发生,干扰了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四是法治保障的“护城河”还不够坚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但在实践中,依法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力度仍需加大。个别执法人员存在选择性执法、随意性执法的问题,对企业“无事不扰”的承诺没有完全落实到位。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尚不健全,侵权行为发现难、取证难、维权成本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仍有待加强,一些市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