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清形势
二、坚守底线
三、赋能发展
在XX区全区工业统计业务培训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大家好!
在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战略、奋力冲刺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区统计局组织召开这次全区工业统计业务培训会,正当其时,意义重要。首先,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对各位奋战在统计工作一线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对市统计局专家亲临指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工业是区域经济的“压舱石”,工业稳则经济稳,工业强则区域强。而工业统计,作为经济工作的“仪表盘”、发展决策的“指南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天参加培训的,有来自各街道和相关主管部门的负责同志,也有来自全区18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统计业务骨干,大家是全区工业经济运行数据的生产者、守护者和诠释者,是感知经济脉搏最敏锐的“神经末梢”。大家的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全区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希望大家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真正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下面,结合当前形势和工作要求,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深刻把握新时代工业统计工作的重大意义
统计工作因势而生,随势而变,服务大局是其永恒的主题。做好新时代的工业统计工作,必须胸怀“国之大者”,心系区之大计,在宏观大背景和区域小气候中找准定位、看清方向。
从宏观层面看,当前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2025年以来,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多。国内经济在持续恢复中也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经济运行的颗粒度更细、变量更多、传导更快。党委政府要实现精准调控、科学施策,就必须依赖及时、准确、全面的统计数据作为支撑。工业统计数据不再是简单的数字报表,而是洞察经济走势、预判风险挑战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没有高质量的统计,经济决策就如同“盲人摸象”,宏观调控便会“漫无目的”。因此,提升统计数据的“分辨率”和“穿透力”,是应对当前复杂局面的必然选择。
从我区发展层面看,工业经济的转型压力对统计工作赋予了更重责任。回顾过去,我区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2024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了7.5%的较快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稳步提升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进入2025年,挑战与机遇并存。截至今年前三季度,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增速有所放缓;更值得警惕的是,1-9月,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了18.6%这反映出企业正面临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加剧等多重挤压。同时,我区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传统产业占比偏高,新兴产业体量尚小,部分重点企业增长乏力。
面对“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两大课题,统计工作必须从“记录员”向“分析师”转变。大家报上来的每一个数据,都描绘着产业升级的轨迹,刻画着企业经营的冷暖,预示着经济发展的走向。这些数据是区委、区政府研判工业经济“形”与“势”、制定产业扶持政策、优化营商环境、精准招商引资的第一手资料。例如,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用电量、产值、利润率等数据的比对分析,可以精准识别出哪些是“领头羊”企业需要加大支持,哪些是“困难户”企业需要纾困解难,哪些是“潜力股”产业需要重点培育。可以说,大家笔下的每一个数字,都关乎政策的温度,关乎发展的速度,关乎区域的未来。
二、坚守底线,以“数”为基全面夯实统计工作生命线
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是统计部门的“立身之本”。区委、区政府评价统计工作,最看重的就是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这次培训的核心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大家的质量意识、底线思维,共同守护好统计工作的生命线。
第一,要强化法治思维,筑牢依法统计的“防火墙”。统计工作不是“家务活”,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统计数据也不是“橡皮泥”,想怎么捏就怎么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统计工作,先后出台一系列关于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的重要文件,统计法律法规的“牙齿”越来越锋利。《统计法》是统计工作的根本遵循,是不可逾越的“红线”,更是带电的“高压线”。大家务必深刻认识到,统计造假是最大的腐败,是对党和人民的极端不负责任。这次培训系统讲解了统计法律法规,就是要让大家知法、懂法、敬法、守法。各主管部门和街道要坚决抵制任何干预企业独立真实报送数据的行为;各企业统计人员要挺直腰杆,坚持原则,依法依规、实事求是填报数据。谁在数据上动手脚,谁就要为此承担法律责任,这一点绝无半点含糊。
第二,要严守标准规范,下足源头数据的“绣花功”。“差之毫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