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视成绩与挑战
二、聚焦重点领域
三、立足源头治理
四、强化法治信仰
在XX县平安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平安建设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当前我县社会治安形势,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并对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进行全面部署。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XX,是我们必须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也是全县人民群众最殷切的期盼。刚才,XX同志通报了相关情况,我都同意。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正视成绩与挑战,清醒认识当前社会治安的复杂形势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各级各部门紧密协作、履职尽责,社会治安大局持续保持平稳。我们欣慰地看到,通过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和源头治理措施,平安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刻认识到稳定根基尚不牢固,风险挑战依然严峻。
从近期掌握的治安统计数据来看,形势不容盲目乐观。截至今年8月底,全县共接报刑事案件432起,同比下降了3.5%,这说明我们的打击力度是有成效的。然而,在总量下降的背后,案件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传统的盗窃、抢劫等多发性侵财案件数量下降了约12%,但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新型犯罪案件却逆势上扬,立案158起,同比增加了18%,给群众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万元,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此外,因民间借贷、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引发的矛盾升级为治安案件甚至刑事案件的情况时有发生,今年以来共发生此类案件67起,占比超过15%。这些数据背后,反映出我们的社会治理工作还存在短板和弱项,应对新型犯罪的能力有待加强,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机制还不够完善。
在前期开展的社情民意问卷调查中,广大群众对当前社会治安状况总体是满意的,但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社区安全管理以及普法宣传的实效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这些数据是镜子,照出了我们的工作成效,更照出了我们存在的不足。这些问题是命令,是我们下一步必须集中力量攻克的堡垒。全县上下务必摒弃“喘口气、歇歇脚”的麻痹思想,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直面挑战,迎难而上,坚决筑牢平安XX的铜墙铁壁。
二、聚焦重点领域,以精准有力的措施深化特殊人群服务管理
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工作,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源头性、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必须将工作重心前移,抓好教育、矫正、帮教三个关键环节,实现从“管得住”到“管得好”的根本转变。
在教育改造工作上,必须坚持“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方针,深挖教育改造的内涵和潜力。这项工作不能停留在简单的说教和劳动上,而是要成为触及灵魂、重塑新生的系统工程。为此,我提出以下要求:县司法局和县看守所要牵头,彻底革新教育内容与形式。要摒弃“大水漫灌”式的说教,全面推行“一人一策”的精准教育模式,为每名在押人员建立个性化的教育档案。要引入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团队,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筛查和危机干预,解决他们的心结和困惑,从根源上消除其反社会人格。县人社局和县教育局要主动作为,将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延伸到高墙之内。要结合我县产业发展需求,开设电子商务、现代农业技术、中式烹调等实用技能培训班,并与职业资格认证挂钩,确保他们刑满释放时,不仅思想上获得新生,更能掌握一技之长,拥有自食其力的资本。
在社区矫正工作上,必须严格落实监管措施,同时注入人文关怀,确保社区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有效预防和减少再犯罪。社区矫正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换个场所改造”。这项工作的成败,检验着我们基层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因此,各单位要协同发力:县司法局作为主责单位,要联合县公安局,全面提升智慧矫正水平。要充分运用电子腕带、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构建全天候、全覆盖的动态监管网络,对高风险人员要加密核查频次,确保其不脱管、不漏管。各乡镇、街道是社区矫正工作的主阵地,必须压实属地责任。要尽快组建由党员干部、网格员、退休老同志和专业社工组成的“社区矫正协管小组”,对辖区内的矫正对象实行“多对一”的监督与帮扶,定期组织他们参加公益劳动,在服务社会中修复其与社会的对立情绪。县民政局要发挥兜底保障作用,对生活中确实存在困难的社区矫正对象及其家庭,要按政策及时给予临时救助和社会保障,用社会的温暖感化他们,坚定他们改过自新的信心。
在安置帮教工作上,必须实现无缝衔接,全力破解刑满释放人员在回归社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他们能否顺利回归社会,是衡量我们社会文明程度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尺,也是预防再犯罪的“最后一公里”。这项工作必须做实做细:县司法局要与监狱、看守所建立常态化的信息对接机制,提前掌握即将释放人员的详细情况。各乡镇必须严格落实“必接必送”制度,确保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