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视现实与挑战
二、坚持双向发力
(一)突出“向上攀登”
(二)突出“向下扎根”
三、强化组织保障
在XX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此召开全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当前我市服务业发展的形势与挑战,全面部署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乘势而上,奋力开创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局面,为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XX新实践注入更为强劲的新动能、塑造更为持久的新优势。
服务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支撑和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核心标志。它不仅关系到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更直接影响着产业结构的优化、社会就业的扩大以及人民生活品质的改善。当前,我市正处在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推动现代服务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既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应对新挑战、把握新机遇的战略支点。全市上下必须深刻认识到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与紧迫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以赴推动我市服务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正视现实与挑战,准确把握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发展服务业摆在突出位置,全市服务业呈现出规模持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贡献日益凸显的良好态势。特别是进入2025年以来,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根据统计,2024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343.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至47.6%,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服务业吸纳就业人数达到120.4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口的44%,成为稳定和扩大就业的主渠道。今年一季度,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增速领跑三次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是高达62.3%充分展现了其强大的韧性和潜力。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也在不断优化,2023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已达到61.6%,这标志着我们的发展正从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加速迈进。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与周边先进地区相比,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相比,我市服务业发展仍面临着不容忽视的“三大任务”:即总量亟待做大、结构亟待调优、能级亟待提升的“加快发展、充分发展、高端发展”任务。
一是总量规模仍需奋力追赶。虽然我市服务业占GDP比重接近半壁江山,但横向比较,无论是增加值的绝对规模,还是占GDP的比重,与省内领先城市相比仍有差距。服务业尚未能完全撑起经济发展的“半边天”,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主导作用有待进一步强化。我们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全力以赴大抓服务业,在提升质量的同时,必须加快做大总量,增强服务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二是产业结构仍需优化升级。我市服务业体系中,传统服务业仍占有较大比重,而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器”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现代金融、高端商务等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短板较为明显,这是我们必须集中力量、集成政策、集聚资源去攻克的堡垒,力求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实现决定性突破。
三是高端供给仍需重点突破。当前,随着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生活性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然而,我市在高端教育、高端医疗、文化体育、康养旅游等领域的高端服务供给仍然不足,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服务品牌和龙头企业。这导致一部分高端消费需求外溢,也制约了城市能级和吸引力的提升。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扩大高端服务供给,以高品质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实现服务业发展层次的跃升。
二、坚持双向发力,系统构筑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攻坚期。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求真务实,精准发力,以“向上攀登”和“向下扎根”的战略布局,同步推进服务业的能级提升与基础夯实,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优化。
(一)突出“向上攀登”,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能级与核心竞争力
“向上攀登”,就是要瞄准价值链高端,通过融合化、数字化、绿色化的路径,推动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附加值方向延伸,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第一,要以深度融合催生新动能。现代产业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产业边界日益模糊,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动“两业融合”,为我市构建以“XX产业体系”为标志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要围绕我市海工装备、高技术船舶、大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优势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现代物流、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生产性服务业。要鼓励制造业企业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催生一批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机构。同时,要引导服务业企业深度嵌入制造业的“微笑曲线”两端,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形成“制造+服务”的共生共荣生态。省里已经出台了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行动方案,我们要主动对接,确保政策红利在XX市率先落地见效。
第二,要以数字赋能拓展新空间。数字化是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最强引擎。我们要持续深化“智改数转网联”在服务业领域的拓展应用,推动数字技术与服务业全链条、全场景的深度融合。在生产性服务领域,要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智慧物流、云端设计等新业态,提升服务效率和精准度。在生活性服务领域,要大力推广智慧商圈、智慧文旅、数字健康、在线教育等应用,打造更加便捷、智能的消费体验。要特别关注人工智能带来的颠覆性机遇,积极探索“AI+服务业”发展新模式,在智能客服、个性化推荐、智慧诊疗等前沿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我市制定的《数据要素资产化三年行动计划》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必须抓好落实,将数据这一核心要素转化为服务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第三,要以绿色升级塑造新优势。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推动服务业的绿色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