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学深悟透”到“信仰弥坚”:一名思政教师的自我求索
二、从“宏大叙事”到“身边故事”:一座连接理论与现实的桥梁
三、从“固定课堂”到“行走课堂”:一场探寻真理的实践之旅
四、从“职业自觉”到“使命担当”:一次立德树人的庄严承诺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研讨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非常荣幸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共同学习交流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刚才聆听了各位同事的深刻见解,我深受启发、备受鼓舞。这几天,通过反复研读全会公报和相关解读,我的内心充满了振奋,也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我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的航向,也为我们思政课教师如何在新征程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提供了最权威、最鲜活的教材。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思考,从一个普通思政课教师的角度,谈几点不甚成熟的心得体会,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从“学深悟透”到“信仰弥坚”:一名思政教师的自我求索
作为一名身处铸魂育人一线的思政课教师,我深知“打铁还须自身硬”的道理。面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这样内容丰富、意蕴深远的重大会议,我们的首要任务,绝不仅仅是“知道”,更要做到“深知”与“真信”。我常常反思,如果我自己对全会精神的理解只停留在概念和条文的表面,缺乏历史纵深感和理论穿透力,那么在课堂上,又怎能理直气壮地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因此,我的第一个感悟是,学习必须先于教学,内化必须先于外化。这几天,我把自己当成一名学生,逐字逐句地研读全会擘画的宏伟蓝图。我深刻地认识到,“十五五”时期之所以被定义为“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其背后蕴含着我们党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洞察和对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精准把握。从“十四五”时期我们国家在惊涛骇浪中取得的“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成就,到“十五五”时期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其中贯穿着一条清晰的主线,那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
这种学习过程,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理论滋养和信仰淬炼。它让我更加坚定了“四个自信”,也让我对“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有了发自内心的认同。我认识到,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信仰的播火者。我们自身的理论根基有多深,信仰的旗帜才能举多高;我们对“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理解有多透彻,引导学生认同“中国之路”的底气才有多足。所以,我会把这次全会精神的学习作为一个新起点,持续在理论钻研上更深一步,努力做到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进而“知其所以必然”,从而筑牢自己育人的“压舱石”。
二、从“宏大叙事”到“身边故事”:一座连接理论与现实的桥梁
思政课常常被认为“高大上”,容易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产生距离感。如何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这样宏大的政治议题,转化为青年学生愿意听、听得懂、能共鸣的身边故事,是我一直在探索的课题。这次学习,给了我新的启发。
全会提出的高质量发展、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等战略部署,看似宏观,实则与我们XX科技职业学院每一位学生的未来都息息相关。我们的学生,是未来技术技能人才的主力军,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我的第二个感悟是,必须搭建一座桥梁,让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与学生个人成长的“微观感知”同频共振。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做这样的“桥梁搭建者”。比如,当讲解“发展新质生产力”时,我不会只停留在解释概念。我会结合我们XX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把全会精神具象化。我会去调研本地重点发展的XX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将那些生动的案例带进课堂。我会告诉学生们,全会强调的科技创新,就体现在我们身边那些智能化车间里;全会部署的绿色发展,就体现在我们XX省正在大力推进的“绿电+XX”等新布局中。当他们了解到自己所学的专业,正是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