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大学沃土,孕育不可替代的自己——校长在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开学第一课上的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开学第一课,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同学。首先,我代表学校,对你们如愿升学深造、开启人生新篇章,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祝贺!
启航新程,心向未来。站在新的起点,你们也许都问过自己:投身新的学业,我会收获什么?是一纸文凭,还是求职的“砝码”?这些固然都很重要,但求学能赋予你们的,远不止于此。她是独一无二的全面发展之旅,能在探索知识与真理中,更深刻地理解人的价值与光辉。而这份对“人”的理解,恰恰是人类在智能时代最独特的优势。实际上,人工智能时代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学习生活方式,现代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也正经历根本性变革:从传统固定校园、知识传授转向打破地理与学科壁垒、遵循学生能力本位、实施全球沉浸式教育,等等。因此,面对“双重变革”,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在风云变幻中彰显自身独特价值?我认为,高校从来不是培养只会重复操作的“工具人”,而是培养能驾驭工具、会思考、懂专业、有情怀的不可替代的创新创造者。这正是人工智能时代无法复制、无法超越的重要品质。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充分汲取大学沃土的养分,孕育出有思考能力、专业才干和家国情怀的不可替代的自己。
首先,“不可替代”的硬核实力,就是要能独立思考,成为探索求真的思辨之才。在信息触手可及的时代,获取结论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但“探索求真”,从来不只是接受现成的答案,而是保持质疑、勇于发问、追寻本质的思维习惯。大家要锻造“慢下来”的思考能力,秉承“长期主义”精神,不追求“速成”,而是享受探索,能在实验室和图书馆里锤炼批判性思维,最终实现质的突破。要滋养“内化于心”的共情能力,通过与人相处、服务社会,从心底“长”出格局,而不是仅仅靠刷“短视频”感知窗外的世界。要珍惜求学路上的同窗,他们是你未来事业中值得信赖的“联合创始人”。要锚定“价值判断”的定向能力,用人性的温度与道德的尺度去运用技术,从而面对科技带来的伦理困境。希望你们锤炼品格,学会明辨是非,始终让科技为善而行,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把握主动,真正成为掌握工具的智者。
其次,“不可替代”的过硬本领,就是要扎根实践土壤,成为身手不凡的专业之才。随着全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范式的重构,“突破围墙、跨界融合、面向实践”已成为大势所趋。最典型的就是美国密涅瓦大学、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