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决破除“甘愿躺平、奉行佛系”的咸鱼观念
(一)认清“躺平佛系”对事业发展的危害
(二)树立“奋斗为本”的价值导向
(三)完善激励机制
二、坚决破除“只想当官、不想干事”的官本位观念
(一)剖析官本位思想的根源与危害
(二)践行“人民至上”的服务理念
(三)强化监督问责
三、坚决破除“能力不足、本领不强”的恐慌心理
(一)正视“本领恐慌”的现实挑战
(二)构建“学用结合”的能力提升体系
(三)搭建实践平台
四、坚决破除“不盯不办、不推不动”的拖延心理
(一)深挖拖延心理的思想根源
(二)强化“马上就办”的效率意识
(三)健全督查问效机制
五、坚决破除“怕字当头、不愿攻坚”的畏难心理
(一)剖析畏难情绪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二)锤炼“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
(三)完善容错纠错机制
六、坚决破除“装模作样、搞花架子”的务虚心理
(一)揭露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
(二)践行“实”字当头的工作作风
(三)强化结果导向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专题研讨发言材料
同志们: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动员令”和“突破口”,是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遵循。今天,我们围绕“六个坚决破除”展开研讨,既是对作风顽疾的深刻检视,更是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动自我革命、激发干事创业活力的重要契机。结合学习和工作实际,我从六个方面谈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坚决破除“甘愿躺平、奉行佛系”的咸鱼观念,以奋斗姿态点燃干事创业热情
(一)认清“躺平佛系”对事业发展的危害。“躺平”“佛系”看似是个人选择,实则是理想信念缺失、责任意识淡薄的集中体现。这种观念一旦蔓延,就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生态:有的干部对工作“挑肥拣瘦”,遇到困难绕道走,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奉为圭臬;有的干部满足于“打卡式”完成任务,缺乏主动思考和创新意识,导致工作长期停留在低水平重复。长此以往,不仅损害个人职业发展,更会削弱整个团队的战斗力,贻误事业发展的黄金机遇。例如,在重大改革任务推进中,若干部集体“躺平”,政策落地就会沦为空谈,群众期待也将落空。
(二)树立“奋斗为本”的价值导向。我们要以榜样力量激发内生动力,从焦裕禄“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奉献精神,到黄文秀“扎根泥土,反哺家乡”的赤子情怀,这些优秀党员干部用行动诠释了奋斗的意义。在日常工作中,要主动对标先进,把个人成长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例如,在乡村振兴一线,党员干部要主动走进田间地头,与群众同劳动、共谋划,用汗水浇灌希望;在科技创新领域,要敢于突破“卡脖子”难题,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攻坚克难。只有将奋斗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摆脱“躺平”的桎梏。
(三)完善激励机制,营造干事氛围。建立健全“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的考核机制,对锐意进取、实绩突出的干部给予表彰奖励,在职务晋升、培训深造等方面优先考虑;对长期“躺平”、消极怠工的干部进行约谈提醒,必要时予以岗位调整。同时,开展“比学赶超”活动,通过经验交流、技能比武等形式,让干部在良性竞争中激发斗志。此外,注重人文关怀,帮助干部解决生活困难,减轻心理压力,让大家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
二、坚决破除“只想当官、不想干事”的官本位观念,以为民初心扛起使命担当
(一)剖析官本位思想的根源与危害。“只想当官、不想干事”的官本位观念,本质上是权力观、政绩观扭曲的表现。有的干部把职位当作炫耀资本,热衷于“刷存在感”“摆官架子”,对群众诉求敷衍塞责;有的干部为了个人升迁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忽视群众实际利益。这种行为不仅背离了党的宗旨,更会破坏政治生态,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例如,某地为追求“政绩”盲目上马景观项目,却对老旧小区改造、农村饮水安全等民生问题置之不理,最终引发群众不满,造成恶劣影响。
(二)践行“人民至上”的服务理念。我们要始终牢记“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首要标准。主动问需于民,通过入户走访、民情恳谈会等形式,倾听群众“急难愁盼”;坚持问计于民,在政策制定、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吸纳群众意见。例如,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时,组织居民代表参与方案设计,从加装电梯到停车位规划,让群众成为“决策主角”;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建立企业诉求“直通车”机制,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真正实现从“当官”到“干事”的转变。
(三)强化监督问责,倒逼责任落实。健全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组织监督相结合的立体化监督体系,畅通“12345”政务服务热线、网络问政平台等渠道,让群众成为干部作风的“监督员”。对漠视群众利益、推诿扯皮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典型案例公开通报曝光。同时,建立干部履职清单和负面行为清单,明确“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对履职不力的干部进行严肃问责,形成“为官避事平生耻”的鲜明导向。
三、坚决破除“能力不足、本领不强”的恐慌心理,以终身学习锻造过硬本领
(一)正视“本领恐慌”的现实挑战。面对新时代新任务,部分干部存在“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的困境:有的对数字化改革、人工智能等新领域知识储备不足,在推动产业升级时力不从心;有的缺乏系统思维和战略眼光,在处理复杂问题时顾此失彼。这种“本领恐慌”不仅影响个人成长,更制约事业高质量发展。例如,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若干部不熟悉大数据分析、网格化管理等现代治理手段,就难以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提升治理效能。
(二)构建“学用结合”的能力提升体系。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通过专题培训、业务轮训、挂职锻炼等方式,帮助干部补齐能力短板。例如,针对年轻干部基层经验不足的问题,选派他们到乡村振兴、信访维稳等一线岗位历练;针对领导干部战略决策能力薄弱的情况,开设宏观经济、风险防控等专题研修班。同时,鼓励干部在实践中学习,建立“传帮带”机制,让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与年轻干部结对,在项目推进、应急处突中传授方法、提升能力。此外,营造“书香机关”氛围,定期开展读书分享、课题研讨活动,推动干部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三)搭建实践平台,检验学习成效。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实效,关键在于实践。建立重点工作“揭榜挂帅”机制,鼓励干部主动认领改革攻坚任务,在破解难题中锤炼本领;开展“对标先进、争先进位”行动,组织干部到先进地区学习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创新路径。例如,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组建专业化招商团队,通


